|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孔子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在於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愛。“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關愛他人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愛之心,這種人是不會危害社會的。如果從“情商”的意義去理解“孝”,一個人擁有了“孝”,那麽他自然也就擁有均衡的、良好的品性,這個人的處世能力、責任心和智性,是應該受到信賴的。
然而,我們還不能僅僅從淺薄的“成功學”意義上理解孝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孝道”是帶有自我強迫性質的,也是靠不住的。南先生雖然在外國人面前誇耀東方文化的“孝”,但面對現實,他也不得不遺憾地指出,現代中國社會,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從選拔公務員強調“孝”這一點上也反證出,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孝已經離真情越來越遙遠。
中國古代有一首《勸孝歌》,裏面有兩句話:“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語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學問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內心的修養,“本立而道生”。孝是愛的根本,也是愛的最初形式,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又會對誰付出真心呢?
僅僅養活父母不是孝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據南先生解釋,孔子說他那個時代的人不懂孝,以為衹要能夠養活父母便是孝了。而“犬馬皆能有養”,即便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會喂飽它、養活它,因此僅僅養活父母並不是孝。
孔子所處的時代有許多道德約束,尚有許多人無法理解孝的真諦,而當今社會更是如此。孝不僅僅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曾有一則公益廣告將此意抒發得淋漓盡致:一位年邁的母親在中秋佳節之時滿心歡喜,精心準備了飯菜,最終卻衹等來了兒女們的電話,頓時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質生活衹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願每天粗茶淡飯,衹要兒女能夠常回傢陪伴,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傢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吧。
曾讀過一則故事,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要母親隨他進城,母親執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兒子沒有勉強母親,說好以後每個月寄300元生活費。這個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纔來一兩次;近年來村子裏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郵遞員在村裏出現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節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後地問有沒有自傢的信件,然後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己的喜悅或分享他人的快樂。這天,郵遞員交給母親一張匯款單,母親臉上洋溢着喜悅,說是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匯款單在大媽大嬸們手裏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