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璞雲:“速株二音。”
② 郭璞雲:“亦山名也;音妹。”
③ 郭璞雲:“牛似虎文者。”
④ 珂案:太平御覽捲九三九引此經止作其音如彘,無鳴字,是也。
2、又南三百裏,曰藟①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註於食水,其中多活師②。
① 郭璞雲:“音誄。”
② 郭璞雲:“科鬥也,爾雅謂之活東。”
3、又南三百裏,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①,其名曰(上此下蟲)②鼠,見則其邑大旱。③水出焉,而北流註於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倏④,其喙如箴⑤,食之無疫疾。
① 郝懿行雲:“毛,說文作尾。”
② 郭璞雲:“音咨。”
③ 郭璞雲:“音枳。”
④ 郝懿行雲:“儵即鯈字。”
⑤ 郭璞雲:“出東海;今江東水中亦有之。”
4、又南三百裏,曰勃□①之山,無草木,無水。
① 汪紱雲:“□,古齊字。”
5、又南三百裏,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①出焉,北流註於海,其中多□魚②。
① 郭璞雲:“音同減損之減。”郝懿行雲:“減即減損之字,何須用音,知經文必不作減,未審何字之訛。”
② 郭璞雲:“一名黃頰;音感。”
6、又南四百裏,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註於海,其中多□魚。
7、又南四百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①。諸繩之水出焉,東流註於澤,其中多金玉。
① 郭璞雲:“可以為砥(砭)針治癰腫者。”
8、又南三百裏,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濼①水出焉,東流註於澤,其中多金玉。
① 珂案:濼音落。
9、又南三百裏,曰楠山①,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②之魚。有獸焉,其狀如誇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① 郝懿行雲:“楠即豺別字。”
② 郭璞雲:“未詳;音序。”
10、又南三百裏,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註於沔,其中多鯈(魚改蟲)(蟲庸)①,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① 郭璞雲:“條容二音。”
11、又南三百裏,曰泰山①,其上多玉②,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③,其鳴自□。環水出焉,東流註於江④,其中多水玉。
① 郭璞雲:“即東嶽岱宗也。今在泰山奉高縣西北,從山下至頂四十八裏三百步也。”珂案: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縣北。
② 珂案: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此經玉作石。
③ 珂案:狪音通。
④ 郭璞雲:“一作海。”
12、又南三百裏,曰竹山,錞於江①,無草木,多瑤碧。激水出焉,而東南流註於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②。
① 郭璞雲:“一作涯。”
② 郝懿行雲:“羸當為蠃,字之訛;茈蠃,紫色蠃也。”珂案:吳任臣、何焯、畢沅校同;汪紱本正作蠃。
① 郭璞雲:“以血塗祭為(耳申)也。公羊傳云:‘蓋叩其鼻以(耳申)社。’音釣餌之餌。”珂案:經文及註文之(耳申),汪紱本、畢沅本均作衈,郝懿行亦校作衈,謂衈者釁也,將刲割牲以釁、先滅耳旁毛薦之;又謂郭引公羊傳乃𠔌梁傳之誤。
東次二經
1、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①,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愍②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③,其名曰軨軨④,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① 郭璞雲:“此山出琴瑟材,見周禮也。”珂案:淮南子本經篇雲:“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高誘註云:“空桑,地名,在魯也。”又文選思玄賦舊註云:“少皞金天氏居窮桑,在魯北。”均即此。
② 郭璞雲:“音旻。”
③ 郭璞雲:“或作吟。”
④ 郭璞雲:“音靈。”
2、又南六百裏,曰曹夕之山,其下多𠔌①而無水,多鳥獸。
① 珂案:𠔌當作榖,諸本皆誤,唯吳任臣本作榖,是也。
3、又西南四百裏,曰嶧①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嶧臯之水出焉,東流註於激女之水②,其中多蜃珧③。
① 郭璞雲:“音亦。”
② 郝懿行雲:“爾雅疏引此經作激汝之水,玉篇同。”
③ 郭璞雲:“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屬;腎遙兩音。”郝懿行雲:“爾雅雲:‘蜃小者珧。’即小蚌也。”
4、又南水行五百裏,流沙三百裏,至於葛山之尾,無草木,多砥礪。
5、又南三百八十裏,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東流註於餘澤,其中多珠蟞魚①,其狀如胏②而有目③,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④。
① 郭璞雲:“音鱉。”珂案:文選江賦註、太平御覽捲九三九引此經魚上有之字;御覽珠蟞作珠鱉,呂氏春秋本味篇作朱鱉,郝懿行雲,珠朱、蟞鱉並古字通用。
② 珂案:經文胏,宋本、汪紱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並作肺,作肺是也。
③ 郝懿行雲:“此物圖作四目;初學記八捲引南越志雲:‘海中多珠鱉,狀如胏(珂案:藴石齋本初學記作肺),有四眼六足而吐珠。’正與圖合,疑此經有目當作四目,字之訛也。”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郝註。
④ 郭璞雲:“無時氣病也。呂氏春秋曰:‘澧水之魚,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魚之美也。’”
6、又南三百八十裏,曰餘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荊芑①。雜餘之水出焉,東流註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②,名曰犰狳③,其鳴自□,見則螽蝗為敗④。
① 郝懿行雲:“南山經呼勺之山下多荊杞,此經作芑,同聲假藉字也;下文並同。”
② 郭璞雲:“言佯死也。”
③ 珂案:經文犰狳,王念孫、畢沅、郝懿行並校作(犬幾)狳,音幾餘。
④ 珂案:說文十三雲:“螽,蝗也;蝗,螽也。”螽蝗衹是一物。經文螽蝗為敗,太平御覽捲九一三引作蟲蝗為敗,於義為長。“為敗”者,郭璞註云“言傷敗田苗”,是也。
7、又南三百裏,曰杜父之山,無草木,多水。
8、又南三百裏,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①,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②,其鳴自□,見則其國有恐。
① 郭璞雲:“亦水玉類。”
② 郭璞雲:“音儒。”
9、又南三百裏,曰盧其①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註於涔水,其中多鵹鶘②,其狀如鴛鴦而人足③,其鳴自□,見則其國多土功。
① 郝懿行雲:“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五捲引此經盧其作憲期。”
② 郭璞雲:“音黎。”
③ 郭璞雲:“今鵜鶘足頗有似人腳形狀也。”
10、又南三百八十裏,曰姑射之山①,無草木,多水。
① 珂案:海內北經有列姑射,有姑射國,即此姑射之山之國也;見海經新釋捲七“列姑射”節註①。
11、又南水行三百裏,流沙百裏,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
15、又南三百裏,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①,見則天下大旱。
① 郭璞雲:“音斃。”
16、又南五百裏,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①,名曰蠪侄②,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① 郝懿行雲:“廣韻說蠪蛭無九首二字,餘並同。”
② 郭璞雲:“竜蛭二音。”珂案:經文蠪侄、註文竜蛭,王念孫、郝懿行並校作蠪蛭、竜侄。
17、又南五百裏,曰(石垔)山①,南臨(石垔)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②、四角、牛尾,其音如□狗,其名曰(上山下攸)(上山下攸)③,見則其國多狡客④。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鈎,見則其國多疫。
① 王崇慶雲:“(石垔)音真。”
② 郝懿行雲:“藏經本目作首。”
③ 郭璞雲:“音攸。”郝懿行雲:“說文、玉篇無(上山下攸)字,疑(上山下攸)當為,古從艹之字或從屮,屮亦艹也,海內經有(上山下囷)狗,即菌狗,亦其例。”
④ 郭璞雲:“狡,狡猾也。”
凡東次二經之首,自空桑之山至於(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裏。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①。其祠:毛用一雞祈,嬰用一璧瘞。
① 郭璞雲:“麋鹿(屬)角為觡;音格。”
① 珂案:汪紱本東次三經上無又字,是也。
② 郭璞雲:“音詳。”
③ 郭璞雲:“音婉。”
2、又南水行八百裏,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3、又南水行五百裏,曰諸鈎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裏,多寐魚①。
① 郭璞雲:“即鮇魚;音味。”
4、又南水行七百裏,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5、又東水行千裏,曰鬍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6、又南水行七百裏,曰孟子之山①,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②,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裏。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③。
① 珂案:畢沅本作孟於之山,雲據藏經本。
② 郭璞雲:“未詳。”
③ 郭璞雲:“鮪即□也,似鱣而長鼻,體無鱗甲,別名(魚亙),一名(魚黃)也。”
7、又南水行五百裏,曰流沙,行五百裏①,有山焉,曰跂②踵之山,廣員二百裏,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裏皆涌③,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④。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⑤之魚,其名自叫⑥。
① 珂案:疑經文本作又南水行五百裏,流沙五百裏,曰、行二字衍;有北次二經洹山、東次二經葛山之尾及北姑射之山相同句式可證。
② 郭璞雲:“跂音企。”
③ 郭璞雲:“今河東聞喜縣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即此類也。”
④ 郭璞雲:“蠵,觜蠵,大龜也,甲有文彩,似□瑁而薄。”珂案:蠵音攜。
⑤ 郭璞雲:“音蛤。”
⑥ 郝懿行雲:“名,藏經本作鳴,是。”珂案:汪紱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均作鳴。
8、又南水行九百裏,曰踇隅之山①,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叫。
① 郝懿行雲:“玉篇廣韻並作踇偶山。”珂案:踇隅音畝宇。
9、又南水行五百裏,流沙三百裏,至於無臯之山,南望幼海①,東望榑木②,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裏。
① 郭璞雲:“即少海也;淮南子曰:‘東方大渚曰少海。’”
② 珂案:即扶桑。見海經新釋捲四“湯𠔌十日”節註②。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屍鬍之山至於無臯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裏。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①。
① 珂案:言人身羊角之神見,則風雨水敗害田禾也。
① 珂案:汪紱本東次四經上無又字,是也。
② 郝懿行雲:“經文猲狙當為獦狚,玉篇廣韻並作獦狚,雲,狚,丁旦切,獸名,可證今本之訛。”珂案:王念孫校同。
③ 郭璞雲:“音祈。”郝懿行雲:“楚詞天問雲:‘鬿堆焉處?’王逸註云:‘鬿堆,奇獸也。’柳子天對雲:‘鬿雀在北號,惟人是食。’則以鬿堆為即鬿雀字之誤,王逸註蓋失之。”
2、又南三百裏,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註於展水。其中多(魚羞)魚①,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②。
① 郭璞雲:“今蝦□字,亦或作(魚羞);音秋。”珂案:(魚羞)即鰍,俗名泥鰍。
② 郝懿行雲:“疣當為□。”珂案:即贅□。
① 郭璞雲:“音起。”郝懿行雲:“李善註西京賦引此經作杞,雲‘杞如楊,赤理’,是知杞假藉作芑也。經內多此例。”
② 郭璞雲:“以汁塗之,則馬調良。”
③ 珂案:何羅魚亦一首十身,見上文北山經譙明山。
④ 畢沅雲:“廣韻雲:‘(米費)同屁,氣下泄也,匹寐切。’”
4、又東南三百裏,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註於鬲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①,見則天下大旱。
① 郭璞雲:“如人嘔吐聲也。”
5、又東南二百裏,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註於臯澤,其中多(魚羞)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①。
① 郝懿行雲:“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故特記之。”
6、又東南二百裏,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註於餘如之澤。其中多□魚①,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① 郭璞雲:“音滑。”
7、又東北二百裏,曰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①,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① 郭璞雲:“音庾。”
8、又東二百裏,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①。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②,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③。鈎水出焉,而北流註於勞水,其中多(魚羞)魚。
① 郭璞雲:“女楨也,葉鼕不雕。”
② 郭璞雲:“音如翡翠之翡。”
③ 郭璞雲:“言體含災氣也。”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於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裏①。
① 珂案:畢沅本裏字作三,有註云“此下當脫裏字”。又此經不言神狀及祠物,疑文有闕脫。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