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4.五七言絶句四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駱賓王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鼕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
  邙山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鬆柏聲。
  ——瀋佺期
  這裏選了四首另一種形式的詩。每句五言的二首,每句七言的二首。每首都是四句,用兩個韻或三個韻。這種形式的詩稱為絶句。五言的簡稱五絶,七言的簡稱七絶。絶句是唐代最廣泛流行的抒情詩形式,有許多是譜入樂麯中供應歌唱的。
  這四首絶句的文字很淺顯,一讀就懂得,不勞多講。我選這四首詩,一則是給初唐的絶句詩舉幾個樣品,二則是藉機會講一講絶句詩的源流和演變。
  第一首是駱賓王的五言絶句。駱賓王是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徐敬業的秘書,代徐起草了討伐武後的檄文(即宣言)。這篇檄文羅歹列了武後的罪狀,極能感動人,武則天讀了,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什麽不早重用此人,卻為徐敬業所用。這篇著名的檄文,收在《古文觀止》裏,為歷代人們所傳誦。
  《在軍登城樓》是他率領起義軍登上某一個城樓時所作。第一、二句寫景,城上風威,江中水冷,組成一聯對句。在這樣寒冷的時令,想到革命鬥爭的艱難,希望早日取得勝利。於是接下去說:“戎衣何日定。”這句話是用了一個典故,否則這個“定”字很難講。古書上有一句“一戎衣而天下定”,是說周武王一穿軍服,起來號召諸侯革命,於是商紂暴君政權崩潰,天下大定。“戎衣何日定”就是用這一句古書,應當講作革命何時勝利,戎衣是武裝革命的形象語言。第四句表示他革命勝利以後的期望,那時可以歌舞入長安了。駱賓王為徐敬業的革命行動留下了一文一詩,但他們的事業卻是失敗的。駱賓王在兵敗後逃亡,不知所終。後來有傳說,他在杭州靈隱寺做和尚。
  宋之問,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武則天時,曾降官瀧州參軍。不久,由於武三思的提拔,召回,起用為鴻臚丞,以後官至考工員外郎,修文館學士。武氏政權粉碎以後,他被流放到欽州(今廣東欽縣),隨即就“賜死”。《渡漢江》這首五絶,大約是從嶺南奉召回鄉時所作。四句,不作對偶,是絶句的一般形式。第一聯說:降官到嶺外,去家乡很遠,音信都斷絶了。“經鼕復歷春”,這樣的詩句,一般應解釋為經過好幾年但根據宋之問的傳記資料,他在瀧州的時間不久,那麽,這一句恐怕應理解為經過一個鼕季和春季。就是說,他大約是上一年秋季降官到瀧州,下一年春晚召回的。大半年不得家乡消息,現在回鄉的路已走了一大半,渡過漢水,已近家乡,可是,第二聯敘述這時的心情,越是已近家乡,遇到從家乡來的人,越是不敢打聽家乡的消息。在交通不便,書信難通的古代行旅情況下,這首詩刻劃出了回鄉旅人的心情。
  杜審言是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是杜甫的祖父,詩文為武則天所稱賞,官至膳部員外郎。因為勾結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流放到峰州(在今越南境內)。不久,又召回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渡湘江》這首詩大約是流放到峰州去的時候所作。宋之問渡漢水是從嶺南復官回傢,杜審言渡湘江是降官去嶺南,二人的心情不同。杜詩第一聯用今昔對照的寫法。過去整天在園林裏宴樂,現在懷念起來不勝悲哀。而今年春天的花鳥,卻為我提供引起邊愁的資料。遲日,即長日;邊愁旅居邊遠地方的愁緒。“悲昔遊”是一個成語,《楚辭》有一篇《悲昔遊》。第二聯也用對照手法。湘水北流,而旅客南下。獨憐,即自憐。自憐京朝的人,今天被竄逐到南荒,不象湘水那樣還能嚮北去。這首詩兩聯都是對句,也是絶句的一種格式。
  瀋佺期,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進士。武後時官協律郎,考功郎。因勾結張昌宗兄弟,受賄,長期流放到驩州(今亦屬越南),但他沒有加入武三思一夥。武則天死後,中宗復位,召見起用,官至中書捨人、太子少詹事。瀋佺期工於五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文學史上稱為“瀋宋”,他們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洛陽城北的邙山,是東漢以來洛陽人的墓地,又稱“北邙”。瀋佺期因邙山而興感,寫了這首小詩。第一聯是敘述,很容易懂,不必講。“萬古千秋”是誇張語,從東漢到唐初,不過六七百年。第二聯也用對比手法,也用對句。城中日日夜夜的歌舞,山上衹有鬆柏聲。作者把洛陽城裏的繁華與邙山上的凄寂景象做對比,慨嘆富貴榮華的空虛。這一類主題思想,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得很多,雖然對封建貴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奢侈糜爛生活有些諷刺,但從作者的人生觀來說,終是太消極的。
  絶句這個名詞,在齊梁時代已經出現。陳代徐陵編的一部詩選集《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詩,不知作者名字,就題為“古絶句”。既然把前代的詩稱為古絶句,可知當時人寫的五言四句,就是絶句了。北周庾信的詩集裏,也有題為“絶句”的詩。這種絶句,僅僅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還沒有象唐人絶句那樣要求平仄和諧。
  遠在晉宋時代,詩人論詩,常常說:“二句一聯,四句一絶。”意思是說:每二句為一聯,不管對不對,衹要每二句末協一個韻,就是一聯。每四句,即二聯二韻,就是一絶。絶句這個名稱,即起源於此。
  聯與絶是作詩的基本功,因此,“聯絶”就成為詩的代詞。劉宋時,吳邁遠愛作詩,宋武帝說他“聯絶之外無所解”,就是說他除了做詩之外,什麽都不懂。
  “絶”的意義是斷絶。“四句一絶”是用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古人稱為“立一意”。簡單的主題思想,四句就可以表達清楚,這就稱為一首絶句。繁復的主題思想,可以用八句、十二句,十六句來表達,我們就可以說這首詩裏有二絶、三絶或四絶。但不能說這是二首、三首或四首絶句。絶與絶句不同。絶是與思想段落契合的詩的段落。絶句是四句詩的形式名詞。
  一個完整的概念,用四句詩來表達,是我國詩的老傳統。《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差不多全是四句一個概念,或說思想段落。《詩經》以四句為一章,樂府歌辭以四句為一解。現代民間山歌小調也以四句為一首或一段。蘇州人就幹脆稱為“四句頭山歌”。長篇的詩,主題思想或敘述內容繁復的,也總是在第五句,第九句或第十三句上開始轉折。在讀詩的時候,註意這一個現象,就可以瞭解四句一絶的意義。
  現在我們看幾首唐以前的絶句:
  漢樂府雜麯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
  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晉大道麯
  青陽二三月,柳青桃復紅。
  車馬不相識,音落塵埃中。
  ——(晉)謝尚
  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長夜織羅衣,思君此何極。
  ——(宋)謝眺
  答詔問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衹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齊)陶弘景
  人日思歸
  入春纔七日,離傢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隋)薛道衡
  這五首詩,論形式,與唐人五言絶句沒有什麽不同。論音調,卻全不一樣。前三首的一句之中,一聯之內,都不合平仄粘綴的規律。第四首和第五首衹有第二句失粘,已經很接近唐人絶句。從第一首到第五首,可以看清五言二韻詩在音調方面的發展過程。漢詩質直,象散文一樣。晉宋以後,在考究聲調了。到了陳隋,詩傢已註意異音相從,但還不嚴格。這五首詩,還是古詩(五言古體詩),不是唐人所謂絶句。所以我們說:絶句這個名詞,雖然起於齊粱,還不是唐代的絶句。
  宋代以後的詩傢,對絶句作了一種古怪的解釋。他們以為絶就是截。五言絶句是從五言律詩中割截了一半;七言絶句是從七言律詩中割截了一半。凡是第一聯是散句,第二聯是對句的絶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前半首。凡是第一聯對句,第二聯散句的絶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下半首。凡是第一、二聯都是對句的絶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中間二聯。凡是第一、二聯都用散句的絶句,就是割截了律詩的首尾二聯。由於這樣的理解,清代詩人常把絶句稱為“截句”。他們以為先有八句的律詩,後有四句的絶句,所以說絶句是割截了律詩的一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現在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絶句的形成,早於律詩。
  在唐代人的觀念裏,凡是必須遵守對偶、和聲、協韻三條規律的詩,不管是五、七言二韻、四韻、六韻、八韻……都是律詩,因此,絶句也是律詩。白居易自己編定的《白氏長慶集》,就有“大律詩”、“小律詩”兩項分類。大律詩捲內都是五、七言四韻八句的律詩;小律詩捲內都是二韻四句的律詩,也就是絶句詩。宋人編的王安石詩集《王臨川集》,把七言絶句編在七言律詩一起,五言絶句編在五言律詩一起,可知唐宋時代的詩傢,都以為絶句也是律詩。後世人把五、七言四句二韻的詩稱為絶句,把五、七言八句四韻的稱為律詩,另外把五、七言六韻以上的詩稱為排律,於是絶句和律詩分了傢。明代高棅編《唐詩品匯》,把絶句和律詩分捲選錄,此後幾乎沒有人知道絶句也是律詩了。
  關於絶句的情況,我們已大致弄清楚了。現在再概括一下:
  (一)絶句的“絶”字起源於晉宋詩人“四句一絶”的概念。用四句詩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故絶句的特徵是每首詩限於四句。
  (二)絶句這個名詞,齊粱時期已有,但當時的絶句衹是四句二韻,並不講究和聲。選種絶句,還是古體詩,可以稱為古絶句,不屬於唐代的律詩。
  (三)唐代詩人作絶句,特別是五言絶句。還常用齊粱體,大多用仄聲韻,不很講究粘綴。例如王維詩集中有《輞川集》四十首,詩序中說明是絶句,實在仍是古詩。
  (四)絶嚮本來也是律詩的一種形式,在唐人的語文習慣中,從來不把“律”和“絶”對立起來。宋元以後,纔出現了“律絶”這個名詞,成為“詩”的代詞。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