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煮酒说水浒   》 第4节:开卷解谜(3)      Shen Guren

  《水浒》在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流传也较早。在十七世纪的李朝时期,朝鲜就翻译了《水浒》,还配编了一本《水浒小说语汇解》。越南前主席胡志明主席就是个水浒爱好者。五十年代初就有根据七十回本《水浒》译本的六十七回本越文《水浒》。印度尼西亚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其《星期新闻一周刊》上连载《水浒》故事的,连载的书名为《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
  《水浒》的外译本众多,译得比较好的要数1933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泼尔·西登斯屈里克·布克。她自幼来中国,与中国老师谈中文经典,精通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她根据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翻译《水浒》,比较准确、生动、忠于原著。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给姚克的信》)可见其译本之成功。
  因赛珍珠的译本是用英文译成,又较忠于原著,故很快又传遍欧洲,使欧洲也有了比较完整、可靠的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1183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975人,惟独《水浒》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如果仅仅解释为误差,很难说得过去。
  《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827人。
  在出场的725人中,男人有665个,妇女有60个。这725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88人,小吏56人,士兵4人,地主(包括土豪、富户)67人,知识分子5人,艺人13人,僧道20人,奴仆14人,百姓58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74人,手工匠15人,娼妓4人,农民41人,绿林好汉33人,商贩30人,其他起义军203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啰唆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685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725人,整整多出40人。这40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40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小二就是个无名无姓的人物。此人虽无名无姓,但在此一回书中绝非可有可无。书中写到他的文字前后仅二百来字,分为接待鲁达,阻拦金老父女,遭鲁达痛打,报信未果及目睹拳打镇关西五处。字不多,但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好歹,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比如"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中的吃面老人,就人物形象而言,他没有前面说的店小二那么活脱鲜明,但对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5《水浒》人物趣谈
  一部《水浒》,洋洋百万言,写了从宋徽宗即位、高俅发迹到宋徽宗梦游梁山泊、蓼儿洼前后25年之事,光出场人物就有725人之多。这么多人物一定有趣事可写,看我慢慢展示开来。全书第一个出场的是宋仁宗,他派人请张天师祈禳瘟疫,最后一个露面的是为鲁智深坐化点火的六和寺大惠禅师。第一个出场的水浒英雄是九纹龙史进,最后一个上梁山的好汉是兽医皇甫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梁山好汉
第1节:专家推荐第2节:开卷解谜(1)第3节:开卷解谜(2)第4节:开卷解谜(3)
第5节:开卷解谜(4)第6节:开卷解谜(5)第7节:开卷解谜(6)第8节:开卷解谜(7)
第9节:开卷解谜(8)第10节:开卷解谜(9)第11节:百家争鸣(1)第12节:百家争鸣(2)
第13节:百家争鸣(3)第14节:百家争鸣(4)第15节:煮酒说人(1)第16节:煮酒说人(2)
第17节:煮酒说人(3)第18节:煮酒说人(4)第19节:煮酒说人(5)第20节:煮酒说人(6)
第21节:煮酒说人(7)第22节:煮酒说人(8)第23节:品酒赏艺(1)第24节:品酒赏艺(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