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幸存和發展:大衰退   》 第4節:日本經濟衰退(1)      辜朝明 Koo

  第一章 日本經濟衰退
  日本經濟的復蘇已經不容置疑,長達15年的經濟衰退即將結束的徵兆已經出現。但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是,基本性和周期性的因素都可能影響經濟形勢。目前的日本衹是在前一部分——也就是在過去15年間令其焦頭爛額的那些特殊問題——的範疇內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跡象。而一些周期性或者外部因素,諸如匯率波動、全球化壓力——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以及美國經濟的混亂等,依然在産生着負面作用。因此,儘管最近的數據在基本性因素上顯示了樂觀的傾嚮,但是日本仍然必須時刻留意周期性的波動和外部壓力。
  這一章將以明確日本經濟衰退的類型為出發點,然後在第二章中詳細論證日本當前的經濟復蘇。全球形勢以及經濟周期的動嚮將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加以闡述。
  一、結構問題與銀行問題
  無法解釋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
  1.日本的經濟復蘇並非源於結構改革
  關於導致日本長達15年經濟衰退的原因,一直以來衆說紛紜。有人將其歸咎於結構缺陷或者銀行問題,有人指責錯誤的貨幣政策及其造成的過高利率,還有人認為罪魁禍首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等等。也許可以這樣總結,當衆多外國媒體和公衆人物紛紛指責日本的文化或者結構缺陷時,學術界則力主貨幣政策失敗一說。而與此同時,金融界人士卻把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歸結為銀行問題。
  結構缺陷論陣營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他認為日本能否擺脫“僵屍企業”(Zombie Companies,指依靠銀行貸款苟延殘喘、避免破産的企業)是問題的關鍵。還有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他的行動口號是:“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經濟復蘇”。儘管結構改革這個詞對於不同的人或許有着不同的意義,但是對於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和他的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竹中平藏(Heizo Takenaka)來說,就衹意味着裏根—撒切爾式的刺激供給改革。他們推動刺激供給改革的理由是:通常面嚮需求方的貨幣與財政刺激政策顯然已經無法改變日本的經濟形勢。於1998年辭職的日本首相橋本竜太郎同樣也是把推動結構改革作為復蘇日本經濟的關鍵所在。
  在德國,結構問題同樣被視為2000~2005年長達五年的德國經濟大衰退的元兇,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歷的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期間,德國經濟對來自於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貨幣刺激政策反應遲鈍,而同期歐元圈內的其他經濟體卻反應積極,這就更加支持了德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的主張。
  在學術界,剋魯格曼(Paul Krugman,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1998)辯稱通貨緊縮纔是日本經濟睏境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認為追究日本陷入通貨緊縮的原因已經無關緊要。2為了抑製通貨緊縮,剋魯格曼力主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推動通貨膨脹的發生為目標。這種不糾纏於通貨緊縮的根源,而直接實施療法的方式也得到了伯南剋(2003)的贊同,他主張政府發行國債以增加貨幣流通量。另外還有斯文森(Lars E.O.Svensson,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2003)和艾格爾遜(Gauti Eggertsson,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資深經濟學家,2003),他們建議實行價格水平目標製與貨幣貶值相結合的政策。這些專業學者都熱衷於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過去的30年中,艾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2004)、艾森格林和薩剋斯(Jeffrey Sachs,1985)、伯南剋(2000)、羅默(Christina Romer,1991)以及特敏(Peter Temin,1994)等專傢關於美國大蕭條的研究專著全都認為:如果當時美國中央銀行實施更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長期經濟蕭條以及流動性陷阱等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儘管這些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日本所經歷的這場極其罕見的漫長經濟衰退必然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找出這場持續了15年之久的經濟衰退的主要驅動者就顯得異常重要。為此,我將首先驅散一些對於日本過去15年經歷的迷思,與此同時,詳細地逐一驗證前述各種觀點的現實可行性。我將從那些與結構問題和銀行問題有關的觀點開始,因為這將為之後對於貨幣政策和文化問題等觀點的探討奠定基礎。
  “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經濟復蘇”的口號被2006年9月下野的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鼓吹得深入人心。首先我同意日本確實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畢竟,我本人也曾經為老布什總統於1991年發起的美日結構協議直接提供過一些建議。3但是這些問題並非日本長久陷於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我從來就不相信這些問題的早日解决能夠重振日本經濟,就如同我從來都不認為小泉時代結構改革的兩個主要成果——日本高速公路集團和郵政部門的民營化對於目前日本的經濟復蘇有過任何貢獻一樣。
  我們如何才能確定結構問題並非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根源所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瞭解那些因結構缺陷而深受睏擾的經濟體的主要特徵。
  從結構問題上為經濟睏境尋求解釋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最早提出,傳統宏觀經濟學關於總需求的理論已經無法解决這兩個國傢所面臨的經濟難題。當時,英美兩國已經完全淪為結構缺陷問題的溫床,工人罷工頻繁、企業生産力低下,因為本國産品不可靠,美國消費者開始轉而購買日本企業生産的汽車。美聯儲試圖刺激經濟的積極貨幣政策最終卻導致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與此同時,由於消費者對本國低劣産品的摒棄導致進口擴大,進而使得貿易逆差不斷攀升,從而迫使美元貶值,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高通脹反過來又加速了美元貶值。當美聯儲最終希望通過加息來遏製物價上漲時,企業衹能開始暫緩投資。正是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泥沼。
  2.針對供給方的結構問題
  當一個經濟體深受結構缺陷的睏擾時,頻繁罷工等問題將使企業難以提供質優價廉的産品。這樣的一個經濟體自然會産生巨額貿易逆差、高通貨膨脹率以及貨幣貶值,而這些又會進一步導致高利率,最終傷害企業的投資意願。這種無力提供優良産品和服務的缺陷是由微觀層面的問題(譬如結構問題)導致的,而宏觀層面上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無法對其進行矯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第1節:導讀(1)第2節:導讀(2)
第3節:導讀(3)第4節:日本經濟衰退(1)
第5節:日本經濟衰退(2)第6節:日本經濟衰退(3)
第7節:日本經濟衰退(4)第8節:日本經濟衰退(5)
第9節:日本經濟衰退(6)第10節:日本經濟衰退(7)
第11節:日本經濟衰退(8)第12節:日本經濟衰退(9)
第13節:日本經濟衰退(10)第14節:日本經濟衰退(11)
第15節:日本經濟衰退(12)第16節:日本經濟衰退(13)
第17節:日本經濟衰退(14)第18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1)
第19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2)第20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3)
第21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4)第22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5)
第23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6)第24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7)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