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经新解:何新全新诠释古代经典   》 解读《易经》的方法(1)      He Xin

  本书解读《易经》经文的方法,是根据新训诂学的方法。在本书的注释中将说明译文所根据的文献及语言学根据。说明,就是要援引根据,指出普遍理则,即前人所谓我出凡例,而不是主观武断地指认。
  训诂学的本源,是汉语语言及语义的考古学。这门学术的目的,是寻求书面文字记载的语言辞源和语源,即由文字及语音层面而深入于探求语言词义及语源。
  中国古代文字语言的研究,有三个系统:一是许慎《说文解字》所代表的系统,主要根据字形去解说字义,这是形象文字的系统(形义学,近世则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之学多承之);二是《尔雅》所代表的系统,采取以同义、近义词归类的方法,此乃汉语语义学的系统。{1}三是刘熙《释名》所代表的从语音追溯名源、语义的系统(为明清考据学派及近世章太炎、黄侃之学所承授)。三个系统,代表三种方法。本书兼而用之,但以声义与语义归类方法为主。
  汉字之所以称“字”,许慎说:字者滋也,滋乳而繁多,而滋乳的纽带是语音。清儒曾概括汉大儒郑玄的语言训诂学方法而指出:“古书传世,初凭口授,后始著之竹帛。传闻异辞,移写异体,故文字多不一致。郑玄尝论其事: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趋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言,同音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2}“声音宣而文字著焉。字日滋而声亦渐转,得其声始,则屡转而不离其宗。由是审音而定义,昭晰于制字之原,则互训反训,展转相训,亦屡变而不离其旨。”(邵晋涵《汉魏音说》)
  我们看《易经》帛书与传世本,在文字上歧异甚多,而常音近相假,可知先儒之说确为深刻之论!
  一种世俗流行说法,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此说始倡于19世纪西方汉学家,此辈不懂中华文化,故生此浅妄之说。20世纪初的一些中国学者亦信从之。此谬说流传多年,积非成是。但实际上,商周以下,汉字早已脱离象形文字阶段。
  大约从商代开始,假借字(别字)已在汉字使用实践中居主导地位。“据统计,甲骨卜辞中的假借字约占70%,周金文的情况也差不多。”{1}
  汉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字,亦不同于埃及的象形字。汉字是独特的形音义综合文字,而以音义为主,综合为一个表达能力极强、信息容量极其丰富的符号系统。所以我认为,汉字既不是拼音文字,亦不是象形文字,而是综合象形、拼音文字的优点,而扬弃其缺点所发明的一种信息量最丰富、应用上亦最方便,属于第三类的文字体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序一序二第四版序解读《易经》的方法(1)
解读《易经》的方法(2)解读《易经》的方法(3)解读《易经》的方法(4)“周易”释名(1)
“周易”释名(2)“周易”释名(3)“周易”释名(4)“周易”释名(5)
“周易”释名(6)《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2)《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3)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4)《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5)《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6)《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7)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8)《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9)《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10)论阴阳(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