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滿族民風民俗詳解: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 》
1衣着(1)
富育光 Fu Yoguang
旗袍花卉翎毛綉服間,扈送春水與秋山。
頂珠腰玉今猶昔,女真衣冠製未刪。
清代詩人瀋兆的這一首滿族服飾的民俗詩,僅僅四句,不但深刻而形象地描繪了滿族服飾的漁獵特徵,而且又指明了滿族服飾的淵源。文獻載,滿族先民肅慎人、挹婁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鼕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夏則裸襢,以尺布蔽其前後”(《後漢書?東夷列傳》),“將嫁娶,男以毛羽插女頭”(《晉書?四夷傳》),勿吉人“頭插虎豹尾”(《魏書?勿吉傳》)。渤海時期,其服裝因季而異,有了男女之別,以毛麻織布為裙,以皮製裘,以雉尾、獸骨等為飾。遼金時代,女真人的服裝多為短襟、緊身、窄袖,皆左裧,崇尚白色。清代,承繼了金代女真人喜尚皮毛、適用射獵的習俗,可謂“女真衣冠製未刪”。
20世紀以前,滿族的服飾不僅在本民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漢、蒙等兄弟民族。實際上,是有清一代的“國服”。滿族的服飾新穎多樣,尤其袍、褂、鞋帽、發式等,更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滿族的衣着在清代不但深刻地影響着整個中華各民族的服飾,而且為中國衣着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如現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裝”是由馬褂改進而來,坎肩(馬甲)仍是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服裝。特別是旗袍備受青睞,時至今日已風靡國內外,在世界服飾界享有盛名。
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二回對賈寶玉會見林黛玉時的衣着是這樣描述的:賈寶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着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縧,外罩青石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着青緞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筆下的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一個英俊的滿族貴族小阿哥的裝束打扮。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有心無心地嚮人們直觀地展示了滿族服裝的特點是內穿袍、外着褂——長袍馬褂的特徵。時值今日,一提到長袍馬褂,人們將會異口同聲:“那就是滿族的服裝。”
滿族衣着“三劍客”——旗袍、馬褂、坎肩
這是一幅清代衣着的老照片,包括旗袍、馬褂和馬甲。往昔,袍、褂、坎肩這三種衣式,因滿族人經常一起穿而相得益彰。有人說,這是滿族衣着的“三劍客”,體現了滿族衣着的固有特徵,可謂“別具一格”。
旗袍
從這些清代各式旗袍的實物照片中可以看出,這些旗袍隨着歲月的流逝,有的褪了色,有的是那麽陳舊,甚至有的污漬斑斑。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風雨滄桑、社會變革,但是還被一些滿族同胞世代保存下來,今天成為傳承和研究滿族傳統風俗的珍品。望着件件百餘年的傳世展品,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民族風俗的穩固的傳承性。滿族同胞保持其民族風貌具有巨大的歷史慣性,可謂恆久傳習,世代傳詠。
旗袍,滿語叫“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袍。它的款式是:圓領、捻襟(大襟)、左裧、四面開禊、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箭袖)。這種衣着便於上下坐騎、馬上動作,適應騎射的生活習俗。而其左裧和束腰,不僅緊身保暖,利於馬上活動,而且使人自然體態得到完美的表現。同時,行獵時,可將幹糧、用具裝進前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箭袖,滿語叫“哇哈”,是很有特點的一種窄袖。箭袖是在男袍的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袖頭,一般最長半尺,形似馬蹄,故又稱“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鼕季可以禦寒。清時,滿族旗袍的“箭袖”衹作“撣袖”,行禮而用。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將馬蹄袖撣下,兩手伏地叩見,成為一種專門禮節。清朝《會典》規定,帝後的竜袍,親王、貝勒、文武百官的蟒袍,都一律帶箭袖,因為這是民族傳統的象徵。旗人百姓則以箭袖袍作為禮服,但滿族貴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穿帶箭袖的旗袍。箭袖男旗袍在當今滿族生活中已經絶跡,但在黑竜江、吉林的農村,某些滿族農民,特別是趕車的“車老闆”,在他們的棉襖袖口上,常接出個羊皮、狍皮的“袖頭”以護手背,即是“箭袖”的遺風。
旗袍是在滿族先民長期的山林狩獵生涯中形成的。金舊都上京會寧府石人像,金代完顔墓出土的服飾就是有力的佐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前言(1) | 前言(2) | 1衣着(1) | 1衣着(2) | 2發式 | 3靴鞋 | 4帽子 | 5佩飾 | 1風味獨特的飲食(1) | 1風味獨特的飲食(2) | 1風味獨特的飲食(3) | 1風味獨特的飲食(4) | 1風味獨特的飲食(5) | 2飲食習俗禮儀 | 1滿族先民的住宅(1) | 1滿族先民的住宅(2) | 2滿族的住宅 | 3建房、居住習俗 | 1狩獵 | 2捕撈與海獵 | 3農耕 | 1交通(1) | 1交通(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