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中國小說史略 》
○第二篇 神話與傳說
魯迅 Lu Xun
志怪之作,莊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1〕然皆寓言,不足徵信。《漢志》乃雲出於稗官,然稗官者,職惟採集而非創作,“街談巷語”自生於民間,固非一誰某之所獨造也,探其本根,則亦猶他民族然,在於神話與傳說。
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衆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於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於是歌頌其威靈,緻美於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惟神話雖生文章,而詩人則為神話之仇敵,蓋當歌頌記敘之際,每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是以神話雖托詩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銷歇也。如天地開闢之說,在中國所留遺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即其例矣。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藝文類聚》一引徐整《三五歷記》)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絶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於天授,或有天相者,筒狄吞燕卵而生商〔2〕,劉媼得交竜而孕季〔3〕,皆其例也。此外尚甚衆。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
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高誘註曰,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春秋》《左氏傳》)
瞽瞍使舜上塗廩,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瞽瞍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史記》《舜本紀》)〔4〕中國之神話與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籍,而《山海經》中特多。《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捲,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
〔5〕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與西王母。
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西山經》)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同上)
昆侖之墟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海內西經》)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案此字當衍),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墟北。(《海內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同上)
晉鹹寧五年,汲縣民不準盜發魏襄王塚〔6〕,得竹書《穆天子傳》五篇,又雜書十九篇。《穆天子傳》今存,凡六捲;前五捲記周穆王駕八駿西徵之事,後一捲記盛姬卒於途次以至反葬,蓋即雜書之一篇。傳亦言見西王母,而不敘諸異相,其狀已頗近於人王。
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好獻錦組百純,C組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C乙醜。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7〕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願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天子遂驅升於弇山,乃紀丌跡於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捲三)
有虎在乎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而畜之東虞,是為虎牢。天子賜奔戎畋馬十駟,歸之太牢,奔戎再拜稽首。(捲五)
漢應劭〔8〕說,《周書》為虞初小說所本,而今本《逸周書》中惟《剋殷》《世俘》《王會》《太子晉》〔9〕四篇,記述頗多誇飾,類於傳說,餘文不然。至汲塚所出周時竹書中,本有《瑣語》十一篇,為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今佚,《太平御覽》〔10〕間引其文;又汲縣有晉立《呂望表》〔11〕,亦引《周志》,皆記夢驗,甚似小說,或虞初所本者為此等,然別無顯證,亦難以定之。
齊景公伐宋,至麯陵,夢見有短丈夫賓於前。晏子曰,“君所夢何如哉?”公曰,“其賓者甚短,大上小下,其言甚怒,好俯。”晏子曰,“如是,則伊尹也。伊尹甚大而短,大上小下,赤色而髯,其言好俯而下聲。”公曰,“是矣。”晏子曰,“是怒君師,不如違之。”遂不果伐宋。
(《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八)
文王夢天帝服玄禳以立於令狐之津。帝曰,“昌,賜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於後亦再拜稽首。文王夢之之夜,太公夢之亦然。其後文王見太公而訆之曰,“而名為望乎?”答曰,“唯,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見於汝。”太公言其年月與其日,且盡道其言,“臣以此得見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與之歸,以為卿士。
(晉立《太公呂望表》石刻,以東魏立《呂望表》補闕字。)
他如漢前之《燕丹子》,漢楊雄〔12〕之《蜀王本紀》,趙曄之《吳越春秋》〔13〕,袁康,吳平之《越絶書》〔14〕等,雖本史實,並含異聞。若求之詩歌,則屈原所賦,尤在《天問》〔15〕中,多見神話與傳說,如“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昆侖縣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裏?”“鯪魚何所?鬿堆焉處?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是也。王逸〔16〕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因書其壁,何而問之。”(本書註)是知此種故事,當時不特流傳人口,且用為廟堂文飾矣。其流風至漢不絶,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聖哲士女之圖。晉既得汲塚書,郭璞〔17〕為《穆天子傳》作註,又註《山海經》,作圖贊,其後江灌〔18〕亦有圖贊,蓋神異之說,晉以後尚為人士所深愛。然自古以來,終不聞有薈萃融鑄為巨製,如希臘史詩〔19〕者,第用為詩文藻飾,而於小說中常見其跡象而已。
中國神話之所以僅存零星者,說者〔20〕謂有二故:一者華土之民,先居黃河流域,頗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傳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後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然詳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別。天神地祇人鬼,古者雖若有辨,而人鬼亦得為神祇。人神淆雜,則原始信仰無由蛻盡;原始信仰存則類於傳說之言日出而不已,而舊有者於是僵死,新出者亦更無光焰也。如下例,前二為隨時可生新神,後三為舊神有轉換而無演進。
蔣子文,廣陵人也,嗜酒好色,佻撻無度;常自謂骨青,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鍾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於道,……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廟,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疫,百姓輒相恐動,頗有竊祠之者矣。(《太平廣記》二九三引《搜神記》)
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傢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厠間或豬欄邊迎之。……投者覺重(案投當作捉,持也),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衆事,卜未來蠶桑,又善射鈎;好則大儛,惡便仰眠。(《異苑》五)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害惡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論衡》二十二引《山海經》,案今本中無之。)
東南有桃都山,……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窌,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得而煞之。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蓋遺象也。(《太平御覽》二九及九一八引《玄中記》以《玉燭寶典》註補)
門神,乃是唐朝秦叔保鬍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太宗懼之,以告群臣。秦叔保出班奏曰,“臣平生殺人如剖瓜,積屍如聚蟻,何懼魍魎乎?願同鬍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警,太宗嘉之,命畫工圖二人之形像,……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三教搜神大全》七)
※ ※ ※
〔1〕齊諧 《莊子·逍遙遊》載:“齊諧者,志怪者也。”後人有以齊諧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劉宋東陽無疑《齊諧記》、梁吳均《續齊諧記》。夷堅,《列子·湯問》載:溟海有鯤、鵬,“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後人有以夷堅為志怪小說集書名的,如宋洪邁《夷堅志》、金元好問《續夷堅志》。
〔2〕簡狄吞燕卵而生商 見《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商,即契,商朝的始祖。
〔3〕劉媼得交竜而孕季 見《史記·高祖本紀》:“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竜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産高祖。”蛟竜,《漢書·高帝紀》作“交竜”。季,漢高祖。
劉邦,字季。
〔4〕關於瞽瞍欲害舜事,《史記·五帝本紀》原作:“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5〕關於《山海經》作者,稱它為禹、益所作,見漢劉歆《上山海經表》:“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益並治洪水,……以所聞見作《山海經》。”《山海經》因《楚辭》而造,見宋朱熹《楚辭辨證》(下):“大抵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按指《山海經》和《淮南子》),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此《問》而作。”
〔6〕不準盜發魏襄王塚 《晉書·武帝紀》載:鹹寧五年(279)鼕十月,“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塚,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
不準,人名。魏襄王塚,一說安釐王塚。據《晉書·束皙傳》載:從汲塚中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傢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7〕 陵的異體字。下文的“丌”、“稽”分別為“其”、“稽”的異體字。
〔8〕應劭 字仲遠,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曾任泰山太守。撰有《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等。
〔9〕《剋殷》 見《逸周書》第三十六,記周武王在牧野戰勝殷紂事。《世俘》,見《逸周書》第四十,記周武王滅殷後,繼續追擊殷諸侯國及以俘虜祭祀事。《王會》,見《逸周書》第五十九,記周成王大會諸侯,各國進獻奇珍異物事。《太子晉》,見《逸周書》第六十四,記周靈王太子晉與晉大夫師曠對話時能言善辯事。
〔10〕《太平御覽》 類書,北宋李昉等人奉旨編輯,太平興國八年(983)書成。共一千捲,分五十五門,引書多至一六九○種。該書引有《瑣語》十七則。
〔11〕晉立《呂望表》 石刻碑文,一名《太公碑》。宋趙明誠《金石錄》載:“晉太康十年三月,汲縣令盧無忌立。”表內引有《周志》“文王夢天帝”一段文字。《周志》,《左傳》文公二年:“志者記也,謂之《周志》,明是周世之書,不知其書何所名也。”下文“東魏立《呂望表》”,據清畢沅《中州金石記》載,晉立太公碑損裂後,於東魏武定八年(548)四月再立。由穆子容書寫。
〔12〕楊雄(前53-18) 亦作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其著作有明人所輯《揚子云集》,六捲。所撰《蜀王本紀》,一捲,記蜀國開國至秦時諸蜀王的異事。
〔13〕趙曄 字長君,東漢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所撰《吳越春秋》,《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二捲,內容記述吳國自太伯至夫差,越國自無餘至勾踐的歷史故事,其中有不少民間傳說。
〔14〕袁康 東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越絶書》,內容記述吳越的歷史地理及夫差、伍子胥、文種、范蠡等人的活動。《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六捲,題子貢撰。按該書記事下及秦漢,撰者不可能是子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斷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
〔15〕《天問》 《楚辭》篇名,屈原撰。全詩由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組成,對某些古代史事、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提出疑問。魯迅《摩羅詩力說》稱此詩“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16〕王逸 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安帝元初中為校書郎,順帝時進侍中。所撰《楚辭章句》,係《楚辭》最早註本。
下文“本書註”,指王逸《楚辭章句》中《天問》章句序,這裏有刪節。
〔17〕郭璞(276-324) 字景純,晉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
曾任著作佐郎、王敦記室參軍。圖贊,《隋書·經籍志》著錄郭璞《山海經圖贊》二捲,是以《山海經》內容為題材的圖畫的贊詩。
〔18〕江灌 字道群,晉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縣)人,官至吳郡太守。據《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江灌所撰係《爾雅圖贊》。
〔19〕希臘史詩 指長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相傳為公元前九世紀盲詩人荷馬所作,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公元前六世紀整理成書。作品串聯許多神話和歷史傳說,為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0〕說者 指日本????𠔌溫。他解釋中國古代神話很少的兩個原因,見他所著《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第六章(孫俍工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題記 | ○序言 | ○第一篇 史傢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 ○第二篇 神話與傳說 | ○第三篇 《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 | ○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 | ○第六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下) | ○第七篇 《世說新語》與其前後 | ○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上) | ○第九篇 唐之傳奇文(下) | ○第十篇 唐之傳奇集及雜俎 | ○第十一篇 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 ○第十二篇 宋之話本 | ○第十三篇 宋元之擬話本 | ○第十四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 ○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 |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說(上) |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說(中) | ○第十八篇 明之神魔小說(下) | ○第十九篇 明之人情小說(上) | ○第二十篇 明之人情小說(下) | ○第二十一篇 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 | ○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