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 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巔峰時代:明朝宦官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2)
王春瑜 Wang Chunyu
杜婉言 Du Wanyan
明成祖朱棣時,宦官愈益受到重用,權勢越來越大。洪武時期的宦官雖已幹政,但尚未專權,而永樂時期,宦官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步開始專權。
這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朱棣起兵從親侄兒建文帝手中奪權,按當時的標準是犯上作亂,屬於謀逆性質,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竊取朝廷的種種機密,當時建文帝身邊的一些宦官,恰恰充當了朱棣的走卒。這就是史料所載的朱棣起兵,“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25],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更是出生入死,在戰場上立過大功,成了朱棣的開國功臣。因此,朱棣當上皇帝後,對宦官的態度比起乃父朱元璋,不但繼承衣鉢,更加“多所委任”[26]。首先,在名稱上讓宦官高升一步,使他們頓時抖了起來。原來,歷史上宦官的職務,秦有中車府令,漢唐時沿襲不變,至於中謁者、中常侍、中尉之類,都是以中字名宦官,而明代洪武初年,衹以監正、監副、監丞名門正、門副之類,永樂初年,“始改監正曰太監”。這就是說,宦官由“中”字一躍而躋身為“太”字輩了。明朝人對此事曾有評論說:“夫天子之親,乃以太稱。今中人之職亦曰太,其視漢、唐、宋止以中名者卻盛矣!”[27]永樂三年(1405),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永樂八年(1410),都督譚青營內又派有內官王安等人,從而開始了宦官監軍;又命宦官馬靖鎮守甘肅,從而為宦官分鎮地方開了先例;更嚴重的是,永樂十八年(1420),置東廠,令宦官刺探臣民隱事,這就為宦官的特務活動開了方便之門。
永樂年間宦官插手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更是洪武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洪武年間,在蘇州天心橋東建織造局,着地方官督造。而到永樂時,督造者便由宦官充任,蕭月、阮禮都擔任過蘇、杭織造,從此“祖製始變。嗣後歲以為常,末造禍更烈”,本來那種織造歸地方官管理,“民不擾也”[28]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永樂時,宦官還至西北地區索買駝,“且令專業者給官料織造五十匹,自後歲以為常”[29],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永樂元年(1403),“命內臣齊喜提督廣東市舶”[30]。這樣,宦官便掌握了市舶大權。宦官手中的權力既已越來越大,橫行不法便接踵而至。假傳聖旨,屢有發生。如:永樂五年(1407),內使李進在山西以采天花為名,“詐傳詔旨,偽作勘合……假公營私,大為軍民害”,致使朱棣派御史往山西鞫問李進[31]。永樂二十二年(1424)十月,內官馬騏偽傳旨諭翰林院出敕,再次往交趾閘辦金銀珠香。朱棣得知後,怒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聞渠前在交趾荼毒生民乎?交趾自此人歸,人方如解倒懸,今又可遣耶?”[32]有個大宦官到蘇州織染局上任,下車伊始,便藉故製造冤獄,致使八九名無辜百姓在囚室活活餓死[33]。
宣德年間,皇帝不斷派出宦官到各地采辦,如蘇州一處就經常有五六個宦官坐鎮,其中羅太監呆的時間更長,“或織造,或采促織,或買禽鳥花木,皆倚以剝民,祈求無艾”[34]。有的太監,備受恩寵。如司禮監太監金英、範弘,均在宣德七年(1432)被賜以免死詔。給範弘的詔書中,有謂:“免爾死罪於將來,著朕至意於久遠。”[35]御用監太監王瑾,宣德四年(1429)時,明宣宗朱瞻基曾挖空心思,用回文詩體,做了一首題曰《偶成》的詩送給他[36]。其後,又賜給他銀記四塊,上面刻的字是“忠肝義膽”、“金貂貴客”、“忠誠自勵”、“心跡雙清”[37]。當然,比較而言,朱瞻基在明朝皇帝中,頭腦還算是清醒的,宣德四年(1429)十二月,他下令召還采辦中官。這是因為山東泰安州稅課局大使郝智上疏,揭發京師派出的宦官采天麻、野味,“民被虐害,兼妨農務”,朱瞻基遂下令“悉召還治之,自今更不許輒遣人”。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朱瞻基還下令處死指使內使阮巨隊等在廣東“以采辦為名,虐取軍民財物”的內官袁琦,用的是凌遲這一極刑;次年正月,他還敕諭南京、應天等府,今後“凡出差內官內使,其寄附贓物在官員人等之傢,許令出首歸官,與免本罪。若隱匿不首,事發,與犯人罪同”[38]。因此,宣德時期,宦官雖受寵,但還不敢太放肆,故未形成專權的局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宦官一瞥(1) | 一、宦官一瞥(2)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1)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2)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3) |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4) | 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1) | 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2)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1)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2) |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3)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1)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2)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3)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4) |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5)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1)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2)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3)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4)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5)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6)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7) |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8)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