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唯識與中觀 》
唯識與中觀(四)
南懷瑾 Na Huaijin
……痛苦得很,每一個細神經打通都很痛苦。尤其你們有近視眼的,五官有一點不好,都要大病一場。連我的眼睛都開過刀,我告訴你。我曉得那個氣脈通眼睛的時候,我眼睛裏頭長出一個東西來,當時我想,《封神榜》上,眼睛裏頭長出一個手,手裏頭還有眼睛,“天眼”就那麽長出來,結果我到醫院裏把它割(la2)掉了,我曉得這一部分氣脈不通。但是學醫的知道,這一部分的氣脈不通,眼球的眼白上長東西啊,一定同那個氣候的這個感冒啊,同風寒有關,氣血循環係統不好。當然我割(la2)掉了以後我也不肯帶眼框,還看書呀,眼睛還在流血,結果裂得更大,裂得更大我也不管,準備你瞎了算了,它也犟不過我,它又好了。但是你們不要這樣玩,你們玩不得的,這個東西不是好玩的。
那麽就是告訴你們,很多大傢看到的東西啊,就是腦部的這些氣脈不通所呈現的,那麽這種呈現的呢,是非量的境界,非量跟個獨影。如果是種子……好,現在答復了你這個(問題了)。但是你裏頭有個問題,你是觀中所呈現的影像,這又同定中不同了。因為你在做觀想嘛。你在做觀想,你第六意識做觀想,你第六意識的觀想,你譬如說修準提菩薩、修白骨觀,你觀一點,你觀想沒有達到專一的時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謂專一,觀想某一點、觀想一個亮光,這一點亮光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而不變,忘掉身心,這個叫做專一,這個叫得止,或是說得定。沒有達到這個時候,你意識境界沒有到達這個專一的這個階段呢?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麽你的意識也在跳動像電子一樣,意識跳動刺激了生理、腦子、生理神經,然後配合上獨影境界,這是非量境,還不能算它是獨影境。換句話,嚴格講有些是獨影境,有些是非量境。你提的問題是“觀”中,提問題隨便寫。
如果是“定”中呢?同“觀”中是兩樣。我講定中啊,已經不是止觀了,衹一念,第六意識的現量境,一念清淨擺在這裏,這個是定中。此中的差別、用功夫的差別是非常細的,特別註意。所以有許多認為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獨影境界上,那麽這種境界叫不叫做通呢?叫做凡夫境界有少分的依通。依通不是真正的神通。問題大得很。說小事啊,我告訴你,不管是算命、看相,中國外國許多有神通的人,乃至包括這些什麽大師啊教授呀,一言以蔽之,我可以給你舉……有兩句話你要記得:小事保險你靈,大事是保險你不準。這不叫做神通了。小事靈沒有用啊!這些都屬於依通。大事是保險你不準,大事他也不知,他也不說,啊。
乃至說,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去未來了,宿命通了以後,發的神通差不多了。但是通了宿命的人,自己有神通也不敢玩了,曉得這個嚴重得很,不能錯一點因果的。這是第三個(問題),還有第四第五個,好多哦。
(第四個問題,)“修到醒夢一如的時候,在夢中知道自己的夢,”(師說:這個字看不清楚)“醒來以後覺得依然知夢,此夢乃是獨影意識,還是比量、現量,還是非量?”夢,剛纔我有講過,不需要答復了,你這個夢境(臺下提問的學生在口述問題)哦,醒夢一如時(師在傾聽……哦哦哦,好好好!)夢中知道夢是第六意識清明、第六意識的作用。那個的夢境界,這個時候,就是說獨(臺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兩個都在並用,拿生理上講,腦子、神經並沒有完全睡熟,那麽有一半是醒了,這個是,這所有的境界都可以說是第六意識的非量;但是擴大來講,非量也是現量——第六意識所表達的。可是你這個問題中間有個問題哦,“醒夢一如”不是這樣解釋,不是夢中(臺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
這個醒夢一如啊,不是說夢中做得了主不叫醒夢一如,修到了,在夢幻境界,所以下面這境界是醒夢一如:“時人見目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是幻觀境界成就,所謂“幻三昧”叫作醒夢一如。07:06三校你這個所問的是夢中可以作主,不算是醒夢一如。啊,這個就要糾正,你現在插話……
(臺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大意是說:在夢中,身體在打坐,心裏在發光,你說夢中打坐發光,是夢嗎?)
當然是夢啊!當然是夢啊。所以你要研究唯識啊!你以為這個是真的啊?我問你,你剛纔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你認為夢中,你講的“我夢中夢到,我正在打坐在放光,你能說它是夢嗎?”我不答你的話了。
(臺下提問的學生又辯說)
這個還是獨影境,獨影境所變現的功能,是有這個關係,獨影境跟着帶質兩個來了,兩個配搭了。你說帶質、獨影啊,這些所以,你看,我們講啊,有幾個同學的問題,就是把觀待道理同證成道理搞不在一起。每個名詞啊,解釋(接觸)名詞以後啊,思想被名詞睏到了。這幾個東西有時候剎那之間它變化很快,配搭着用的。但是它還是夢,那個境界還是夢,不是不是夢。千萬搞清楚哦。如果搞不清楚這個理,就往往走入那個夢境,你當成神通了,當成真的了。久而久之會不會起神通?絶對會起。起了以後這個是什麽?你查《楞嚴經》想陰陰魔的境界,就進入魔境了。因為,犯了——這就利用《楞嚴經》的道理了,雖然慢慢地意識上受這個影響,就作為聖解了。——你剛纔講的話(就)犯這個邏輯。你很肯定說:這能叫它是夢嗎?!已經下意識中間把它作為聖解了。知道吧?(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唯識更要留意了,非要搞清楚不可。
豈止如此,因此你學了意識的現量,你要曉得,把《楞伽大義今釋》前面的“八識規矩頌”翻開,第六意識的頌怎麽講?“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對不對?(我背得沒有錯吧?不要打我手心了,老師啊!當小孩子背書給老師打怕了的!)一個字都不能背錯哦。“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你翻開《瑜伽師地論》,第六意識占了十幾捲哪!一、二十捲。這個三界六道統統在意識裏頭。
所以第六意識在夢中豈止會做夢,我告訴你,你不是讀過《子》書上,《列子》裏頭,說一個神仙,挑擔子的。然後挑擔子,這是道傢的神仙嘍,叫做“壺中別有天”,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子書上、道書上(的故事)。擔子挑在這裏路上休息,然後擔子裏頭搬出一個盒子,盒子裏頭、掫起來:“出來!”太太從盒子裏跳出來。(如果你看現在買飛機票如果有這個本事的話,有傢屬可以放在洋火盒身上一帶就出來了,太太放在裏頭帶走了!)“出來!”出來以後哇,跟太太兩個酒食、廚房都搬出來吃酒啊、喝酒,喝完了跟太太……,喝醉了以後休息,這個神仙吃醉了休息,太太沒有醉。太太又在身邊摸出來一個盒子:“出來!”,她的愛人又出來了。那麽,兩個人又在玩一套,玩完了以後看到這個道士神仙快要醒了,那個太太叫這個愛人:“快點進去快點進去,他要醒了!”一進去,放在口袋裏了。那麽這個道士修道的人醒了,“哎呀!可以走路了。”看到太太,“還沒有睡啊?進來進來。”放到盒子裏一裝,又挑個擔子走了。叫“壺中別有天”。
意識境界的重重獨影,如果你定力深啊,豈止夢中知道做夢而已哦,“三界輪時也(易)可知”。
所以一個神經病的人,你看一個神經病,你到神經醫院看看,我們在座有好幾位醫生就知道。譬如我有一個朋友發了神經病,在我傢裏住二十多年了。他坐在抽水馬桶,以前的那個抽水馬桶日本式的,埋在地下的,他一邊拉大便一邊發了神經,把那個抽水馬桶兩手一拉,就站起來。然後啊,這個房子,那個日本式房子矮是矮一點,他一跳就上去了——他神經發了。當然誰都把他沒辦法。但是我一到一叫:“下來!”他規規矩矩就下來了,“放下!”他就放下了。當然他下一次有點怕我。你看這個人,普通你做到嗎?
所以身體的體能同意識境界的功能,我們凡夫沒有經過修持都埋沒了。所以神通一切境界都是有的。但是你不要認為那個是真的。搞清楚啊,對了沒有?解决了!
第五條,“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獨影意識的現量。那麽,禪宗的語錄上講,‘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是否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現量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這是南泉祖師講的,馬祖的大弟子:“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要證入菩薩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賴耶識轉了。
但是,下面的不對了!下面說:“這個同‘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道理不相幹。”怎麽叫不相幹?所以日本的禪宗,同中國有些講禪學的認為,常常引用這三句話:“未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話你查《指月錄》、查《傳燈錄》,不是大祖師的話。這是偶然用功境界。拿這個話判斷禪定悟與不悟,毫不相幹!我告訴你,一個發了神經病的人、一個受了刺激的人,他也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也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不能說他悟了。這個所以我的詩上,有兩句詩,“眼見空花,心病狂。”這個不對!這個是不對的。我這個詩好像在《楞嚴大義今釋》上面,還是……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功到某一個境界,眼識還在、意識不起分別,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真證的道理,叫證量。如果一個病態,一個變態心理的人,意識落在無記上、受了重大的——現在心理學上,所謂人格的變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識沒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識在,第八阿賴耶識功能還在呀,他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同悟道不悟道沒有關係!所以啊,這幾句話一般講禪學都引用來講禪,很危險!很錯誤!很嚴重!悟與不悟同描寫的這個境界沒有關係。悟與不悟是“智”。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待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轉,八識轉成四智纔開禪宗的證悟,這個不相幹的。所以說:“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兩樣。應該說,這是“菩薩境界如幻三昧”。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境界很難講。如果是病相,屬於非量的境界。如果這個人,(這是用如果了,假定)假定這個人入了靜(正)定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語句用錯了,(應該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進入夢幻境界可以。那麽徹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還是”兩個字也下錯了。徹悟的人啊,隨時在夢幻空花境界,說它是山也可,說它是非山也可。這些呆板的語句不足以斷定悟與不悟。所以這些個問題不要扯在一起,扯在一起犯邏輯上的錯誤。這是這個道理。
唉呀我的媽!問題答復完了,好吃力呀!我看唯識課呀,我想退堂了,不上了,這樣耍下去不得了哦!(一笑)
所以啊,講到唯識,我很高興你們後面這幾位道友們問的問題。可以說會問問題了。一個喜歡答復你問題啊,你問問題要搔到癢處,搔到癢處啊纔可以答復你問題。所以我上次唯識講完了,同陳森科教授等幾位朋友談,談到我上次翻《楞伽經》後面的幾首詩,偶然現在自吹一下啊!在菩薩戒犯戒的,叫做“自贊”了,犯了“自贊”,沒有毀他哦。算不定也帶一點毀他哦,先聲明,有比丘在座,先懺悔了,再來犯戒,哈!
講到翻譯這個唯識,講到唯識感慨得難。這四首詩把《楞伽經》翻完了,就是《楞伽經》的敘言,我寫的《楞伽經》的敘言裏頭的,第八頁。有四首詩,就是講這個東西的痛苦。因為張尚德教授、陳森科教授,我們下課以後談起,談到唯識這一次的,他們覺得稱心,張尚德還講:老師這次講完了,下次一定不講了,害怕、真怕我要“捏個盤子”走了的樣子。我還端一個碟子(呢)!還“捏盤(涅槃)”!(一笑)
四首詩第一,“風雨漫天歲又除”,因為我《楞伽經》翻完了以後啊,正是過年,陰歷過年。“泥塗曳尾說三車”,這個三車啊,聲聞、圓覺、大乘就是“三車”,叫三乘。“崖巉未許空生坐”,“空生”就是須菩提,自己不好好地在那裏清淨打坐。“輸與能仁自著書”,我說我倒黴,不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沒寫過一個字,都是學生們記錄的。我最倒黴了,不衹自己寫,還捧學生。所以我有個學生叫王紹繙、那個活寶在美國,他說:“老師啊,所以我不希望你作釋迦牟尼,希望你作孔子啊,孔子專門自己寫書捧學生的,顔回呀、子路啊,都是孔子捧出來的。釋迦牟尼不寫一個字,都是學生捧他的;我們做你學生,希望你作孔子啊,你著書,捧我們啊!”所以我也有這個感慨,“輸與能仁自著書”“能仁”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這一輩子輸了,自著書。
(第二,)“靈鷲風高夢裏尋”,“靈鷲”就是靈山會上。“傳燈獨自度金針”,搞到自己一個人沒有人可以談,一個人,古人有句名詩“鴛鴦綉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我綉個鴛鴦給你看,怎麽樣綉的功夫絶不教給你。(我)現在綉的功夫這個也教你。古人兩句名詩,“鴛鴦綉出憑君看”,這個你去看;“不把金針度與人”,這個秘訣不告訴你。但我翻了這個書啊,已經把秘訣已經說了,這個意思啊!不要講了吧?“鴛鴦綉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古人的事,現在翻它的意思,“傳燈獨自度金針”。“依稀昔日祇園會,猶是今宵弄墨心”。這是自吹的啊!自贊的話,犯戒的。想想當年在“祗樹給孤獨園”會上在討論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在翻譯這個經典,就像是在當年、當時一樣的。這是瞎吹的,我不是獨影境,我也沒有到,啊,亂講,是詩人打妄語!
第三,“無著天親去未來”,唯識宗是世親菩薩兩兄弟,世親也叫天親,他兩個弟兄,《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記錄彌勒菩薩的講演。“無著天親去未來”兩兄弟走了,唯識是他兩個大傢提出來的。“眼前兜率路崔嵬”,彌勒菩薩在哪裏?還在兜率天,我要去問他嘛我又沒有錢買飛機票,兜率天入境證也沒有給我,去不了。所以啊,我翻譯到這裏有時候痛苦啊!怎麽辦呢?“人間論義與誰證”,這個人世間啊想找一個人討論一下這個關鍵道理在哪裏;“稽首靈山意已摧”,沒得人可以問,沒得人討論,衹好上座盤坐一打,嚮釋迦牟尼佛一低頭。後來問題解决了,我就再翻譯下去。就講這個痛苦。
第四:“青山入夢照平湖,外我為誰傾此壺。”捨了命,把我都丟掉了。幹這種事情,把經典翻譯,這種吃力不討好、賣不到錢的事情,拼命幹。“徹夜翻經忘已曉”,連夜連夜地翻譯經典,這本經翻譯,完全一個人獨立搞成的。我翻《楞嚴經》時,葉曼還在幫助我,翻這個經的時候一個人幫的也沒有,一個人自己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經翻完了,我對着鏡子一照,兩邊頭髮一下子就白了,沒有功勞哦!所以我兩邊的白發叫做“楞伽頭髮”,哈,因它而白的(一笑)。[引磬響]好了,今天沒有辦法講到本文了,對不起啊!所以,因此看來,你看你們問題還是不要拿給我,拿給我,完了。這個本文不曉得拖到幾時去了。今天衹好如此啊。(師自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啊!)
……有了兩次的課,等於沒有開始。那麽現在研究《成唯識論》中間,以《成唯識論》來講的。不過我們為瞭瞭解《成唯識論》,開始啊,大概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先作一個瞭解。本來這個是大傢應該很熟的。可是為了有一些少數同學們不熟的,所以重新要提起註意。
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這兩次課程都耽擱了。那麽現在我們還是從《八識規矩頌》大概先作一個認識。不過講《八識規矩頌》以前,可能我們又需要耽誤一點時間。我們瞭解唯識學整個的法相的道理,有一個重點,尤其這個重點是根據唯識學的大經《楞伽經》來的。整個的唯識學,《楞伽經》的範圍,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個是佛法的修證全套的理論。所謂五法就是五樣東西,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兩種無我,這個基本需要認識,研究唯識的,也就是研究全部佛法了。
所謂五法,什麽叫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是五法。三自性,我們不用《楞伽經》舊的翻譯,用玄奘法師的翻譯,用唯識學唐朝以後慣用的,就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這是三自性。那麽八識,我們不要介紹了,我們都知道了,前五個識――眼耳鼻舌身,如果把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作一個階層,作一個前哨、一個部隊一樣,是前綫,中間是第七識――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八識。所謂八識,是解釋了我們講萬法唯心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解釋。這個特別要註意的。就是說,宇宙萬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這個心王的能變所變出來的,所變化出來的。“能變”者是“心”,這個心呀,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變”就是變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萬有的現象。所以用八識——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說明心的道理,使我們要求明心見性而達到菩提證果得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尋,有它的體係條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這是八識。
那麽整個的八識為了達到、證到菩提,證到兩種無我:一種是“人無我”,是“人”空;一種是“法無我”,“法”也空。這是《楞伽經》所概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大綱要——這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現在我們現在在五法講這個《八識規矩頌》,這是幫忙大傢恢復記憶的,很多同學們都很熟。不過現在為了大傢疏懶了,我們再恢復它的記憶。《規矩頌》就是學八識唯識學的道理,基本上等於我們過去讀書的《百傢姓》、《三字經》、《千字文》一樣的基本,就是研究學問的一個基本,古人叫作“規矩”,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把全部的佛學,唯識唯心的道理歸成簡單明了一個體係。那麽這個體係在我們唯識的道理裏頭講,盡在講“名”與“相”——一切的名詞,一切的名字——所包含、它內涵的現象是什麽。我們曉得整個的世界,我們所有的世界,一切皆是“名相”來的。所以簡單明了的佛學一個名字就叫做“名相”。甚至於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把佛學研究得非常好,衹能說是“名相之學”。對佛學的名詞,佛學的內涵暫時地很清楚,自己成佛沒有?沒有!不相幹,那都在名相方面轉。
所以這個“名”,拿現在的觀念,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抽象的理、思想、理念同實際的這許多事、許多物,這些東西,萬有的世界。精神世界屬於“名”,物理世界屬於“相”。這些“名相”哪裏來的?我們特要研究講一個“名”。比如現在手裏,中國人現在這個手裏端的這個叫“茶杯”。不過現在這個茶杯不同了,叫做“暖水杯”。這是我們人為地把它取一個名詞。假設開始這個名字這個東西叫“抽水馬桶”,現在我們一定說拿抽水馬桶來。這個名,世界上一有了名,人為地取一個觀念,把一個現象,構成了一個理念上名詞的內涵。可是每一個人,都把這個名詞的內涵死死抓得牢牢的,抓得很牢。譬如人傢駡你:南懷瑾是一個混蛋!那南懷瑾衹不過是三個中國字,它是混蛋跟我沒有關係。等於我常說有一次在火車上,我隔壁坐一個人在看《楞嚴大義》,是在坐到高雄,快到了,我說你看什麽書哇?“看《楞嚴大義》”,“哦,這是個什麽書啊?”他說是佛學的書,這麽講一頓“非常好啊……”怎麽樣的。問我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我說不認識。本來我不認識,那是“南懷瑾”啊,跟我沒有關係。我這個時候在火車上並沒有研究佛學,所以同我更沒有關係。
不需要去崇名,爭到名啊,著相,執着那個現象。崇名著相,永遠不得解脫。所以名相哪裏來呢?是(先)由自己第六意識去分別生來的。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就是分別心。所以我們人最會分別,尤其是個性分別慣了、妄想多的人,特別愛分別、愛挑剔。穿的衣服啊這裏穿歪了,扣不好啊、這個地方擺不好啊,這個人看到很難過啊……都在那裏分別,這些都是凡夫妄想。
那麽凡夫的分別心哪裏來的呢?第六意識為什麽那麽多分別心呢?因為被“名相”睏住了,遍計所執――“遍”,普遍地存在,“計”,自己下意識地把這個虛名、假造的、人為的觀念而抓得牢牢的,計就是計較。“所執”,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構成業力的生死、輪回,是由“遍計所執”來的。所以,名相由分別來的。自己分別以後,又遍計所執,永遠不得解脫。如果自己觀察清楚了,反省過來,得“正智”,曉得一切皆是虛妄,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那麽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通我們講“悟道”,說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的生命的本來。那個如如不動,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你叫他是“憨不楞登”也好,叫他什麽名字都可以,那衹是名相,沒有關係。所以看到世界上、在華嚴經上,什麽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個“如來”的別稱。他都講了,你叫他是鬼也可以、叫他是神也可以,佛也說了;可是一切衆生不知道,就在這裏轉。
像這個“五法”,就講得很清楚了。那麽我們這個名相這些道理。此心怎麽動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起的道理,就是“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動啊,內心就波動了。但是你看唯識這個名詞很嚴重了,拿我們這三四百年來的思想,從西方文藝復興以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唯物思想的恢復地發達,註意哦!唯物思想恢復發達。因為希臘當時、希臘文化裏頭,乃至希臘、埃及以前,唯心、唯物這兩派的思想是始終存在,同人類的生命知識文化早就有了。不過到了十九世紀以後,因為科學文明的進步,唯物思想更發展了。唯心思想在下去,這是西方。
那麽以唯物思想來看,看了唯識上“依他起”這個名詞,如果他衹抓到一點的話,那麽,佛學會給他拉去走了,很嚴重。我們研究佛學的人,第一個思想要註意,“空”是個什麽東西?如果認為空了就是沒有,正是唯物思想。唯物思想也講空了就是沒有了。生命死了,人死如燈滅,燈熄了一樣,沒有什麽果報,沒有什麽輪回,一點用不着怕的。這是唯物思想,“斷見”。生命斷在這裏,空了嘛。
所以你要曉得,東南亞小乘的佛學,恰恰給唯物思想、共産主義拉着跑,那個鼻子牽在人傢手裏,因為錯解了空,小乘的空的毛病就有如此嚴重。我們尤其研究佛學的人,特別註意!隨便談空,正是唯物思想所牽着走。你要曉得唯物哲學也講啊,你如果研究唯物的心理學,說人的心理,那根本假的嘛,機械的,人是習慣來的。所以譬如講,巴甫洛夫的定律,蘇聯過去那個心理學家,所以共産主義、某某黨員就用這一套理論來的。試驗狗的心理。吃飯的時候要狗吃飯,把盤子一敲,狗就來吃飯。敲慣了,狗到時間就曉得來吃飯了。那麽最後呢?盤子裏不放飯不放牛肉,“噗噗噗”一敲,狗又來了,看看盤子沒有飯,狗站在那裏,口水呀,想吃的那個食欲發了,口水緊流,可見這個心理作用完全是唯物來的,等於依他而起。哎,你也覺(要曉)得唯物心理很厲害哦!所以因此依這套思想控製人,人也就是那麽一個機械了。一切心理思想觀念都會轉變了,由唯物的物質環境把他轉變了、整個轉變了。一切都是唯物的。這是簡單明了講,我們不專講這個東西、不專講這個哲學。順便提到,大傢對現在的思想裏頭特別留意。
再進一步說,就是現在西方歐美心理學的發展看起來很了不起——還是在唯物的思想範圍。這一點我們學者、搞文化的人特別註意!西方的思想儘管有唯物唯心的爭論,可是到今天為止西方的思想,它基本立場始終還是在唯物的範圍,在那裏脫不出來。
我們順便帶到人類思想的未來的危機。由這個觀點看來非常嚴重,並不是那麽太平。我們曉得近一百年來,世界所有的戰爭,不是原子彈在戰爭,(是)思想在戰爭、心物兩個思想在戰爭。那麽未來,所以我經常感嘆,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哲學是一張白捲,空白的,沒有東西。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很丟人,紅面孔。最怕,羞死了,我們這一代,對人類文化沒有交代的。所以扭不轉來這個世界的危機,在思想上現在是空虛的呀!東方和西方都是空虛的。那麽由這些道理,這是因什麽而有這個感想呢?講到唯識學這個名相,一切皆是“依他而起”。
“依他而起”,比如諸位在座的,假設一個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學過佛,一張白紙的人,他腦子裏根本沒有佛,從來也沒有看過佛像,也沒有聽過這個東西,哎,他心裏也很安詳呀。夢也不會夢到佛啊。但是學了佛以後呀,來去作佛裏佛氣的夢,而且受了許多糊裏糊塗的影響。等於任何一個宗教,所以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病,很難治的“宗教心理病”,信了基督教、信了天主教、信了回教、信了佛教,他走錯了路,思想那個錯誤變成心理病的,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的。
那麽這種宗教心理思想怎麽來的呢?“依他而起”。沒有這套學識加上,他的意識形態裏頭沒有這個東西啊!
但是話說回來,好像我們前天,我們顯明法師講《法華經》[斷錄]身上都帶的,隨時打開擴音機在聽他講經。我也有到場去聽的。這個講得很好。我可以補充一個道理,這個故事大傢都曉得。
我們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有兩個故事,老話了。一個故事大傢很流行,一個和尚在山裏頭,討厭這個是非人間,討厭、厭惡極了,所以呀,收了一個小徒弟,孤兒,小孩子。幾歲就把他帶大,沒有下過山,什麽都不知道。等他到了十七八九歲,也成人了。老和尚有一天要下山了,想一想,這個孩子我要試驗試驗看。就把小和尚帶下山,下山以前告訴他:下去啊,很多,這個世界花花緑緑啊,你當然都可以看。有個東西最可怕的,你要註意哦,那個東西呀同我們一樣,這個頭髮是怎麽樣梳起來的――古代嘛,女人梳頭髮的;穿的衣服是怎麽樣的;腳、清朝的時候包小腳的——那個很可怕!那個東西叫老虎——這個故事大傢都知道。那麽小和尚帶下山來,走一陣看了以後,問小和尚,街上什麽最好看?哈,老和尚吩咐他這個老虎不能看喔。小和尚講老實話,他很坦然,他心裏沒有什麽,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那個老虎最可愛啦!
好,那麽這個問題來了,我們這個故事。你說這個心是“依他起”的嗎?是,“依他起”!他本來沒有看到過這個老虎,也沒有什麽可愛,也沒有什麽可怕。但是,他那個“依他起”的那個本能呢?他是有的;不是完全外物所引誘起來的。正是前天有人提到,一個青年,不管男女青年,第一次做到愛欲的性關係那個夢境,並沒有對象而呈現對象的,那個作用。所以,“依他起”是講第六意識境界,沒有錯,都是依他起。
比方我們世界上有許多民族也試驗過,拿異國的民族,比如說拿我們黃種人、中國人一個小孩、孤兒,外國人收養。收養去了以後,他從小在那裏長大,他一定說他們的話,講他們的文字,動作言語都有他們的習慣。絶對同我們習慣兩樣。可是,人、他的確是黃種人、中國人。因為他從嬰兒開始受的教育,這個教育是“增上緣”,因緣裏頭屬於增上緣,四種因緣的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叫增上緣。這種增上緣加上父母的遺傳也屬於增上緣。父母的遺傳也是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也是增上緣之一種。那麽這個人,我們假設看到,你看,這個傢夥,是我們的種族的人,淨是一股洋氣,很討厭!但是他從一歲就給人傢收養。可是你仔細研究,他那個根子裏頭,黃種人的根性還是黃種人的根。不經過三代以上幾乎沒有辦法變。如果經過三代到七代,能不能完全變了還是問題。這個裏頭有一個東西不是“依他起”。這個不是“依他起”的,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之間的,“遍計所執”非常牢固的那個業識的種子、種性。楞是像植物的種性一樣,那個種子不同就是不同。譬如說,一顆植物的種子移到其他的國傢、其他的土地上去種,那個植物出來味道是變了,(但)那個種性很難變、很難變掉。這是“遍計所執”所生的種子。
假定悟道了的人,對境不“依他而起”了,等於說對境心不起。對境心不起,第六意識壓製的功夫不算道。“對境無心”,對境無心了,啊。那麽不“依他起”了,但是無心的、空的這個境界也不執着了;因為執着了,“空”也落在“法執”;這個也不執着了。那“遍計所執”也去掉了、捨掉了。那“遍計所執”也捨掉,對境而無心——如如自性本來現前,個個是佛。那就是等於禪宗六祖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來清淨。
我們瞭解了“五法、三自性”這些道理以後,現在我們再回來,把《八識規矩頌》不拖了,不停留了,先把它趕快弄完了,好轉入《成唯識論》的正式的研究。我們在這個本子上的《八識規矩頌》的前五識頌,兩首。第一首偈子它屬於性境的,像前五識,他屬於現量境的,前五識。這個都曉得了。什麽是性境,什麽是現量境,已經解釋了。
“通三性”,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註意這個“通”字,通於三性。換句話說,哪三性?善、惡、無記。這三性。註意哦,唯識有這個三性,常常搞混淆了。另外剛纔講的也叫三性,不過加一個名字,叫“三自性”,或者“三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三種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無性。現在講“性境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不是那個三性,這叫做人性上的善性、惡性,(還)有一個不善不惡的無記性,非善非惡。這要註意了。我們問題不討論了,因為討論要耽誤下去。為什麽前五識啊,眼睛有善有惡,又通無記,耳朵聽聲音也是如此,這個中間討論下去就很多很多了。記住,通三性。
眼耳身這三個識,本來前五識,眼、耳、身(之外),(還有)鼻(呼吸)、舌(嘴巴舌頭)兩識,這兩個不談了。
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麽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裏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這三種(同)在(第一地),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
在這個高級的天人、天人裏頭就有分別了。欲界天,欲界天還有欲哦,同我們一樣有欲哦!再上去是色界天的初層,這所以叫大傢你們同學們,“三界天人表”一定記清楚啊!如果我們基本講佛學,現在也要重新講三界天人(表)了。就是宇宙生命的分類,分成三十三層。嚴格地分,六十多層。[斷錄]
……藉用來用。外太空的生命,在佛學、兩千多年、認為是六十多層,是有生命存在的。到今天自然科學太空總署你問他,月亮、月球裏面究竟有沒有人,他真正的負責人不敢答復這個話。還不知道誒!你不要認為人到月亮裏頭去了,已經證明沒有人了,——這是不懂科學的亂講話。真正科學家到今天為止不敢下這個定語。還不知道。那麽我們並不一定說它有沒有,我們現在是講佛學。在佛學的理念的範圍,你看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明的理論。
那麽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鼻、舌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禪的境界,初禪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了。這個時候,鼻識、舌識兩個不起作用,衹有眼睛、耳朵、身體三識還存在。怎麽講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禪的人,呼吸沒有了、停止了麽,所以鼻識不起作用了。嘴巴當然不吃東西,連口水都不咽了。你們初學打坐的還嫌咽口水啊咕嚕咕嚕還在咽,到了真正入初禪定以上,連口水也不需要咽了。那麽呼吸自然停止了麽。鼻、舌兩識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哦,潛伏了、不起作用了。衹有眼識還存在、耳識還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時候聽不見。你拿引磬,這個引磬“叮——叮——”這麽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時候定了自己出不來的時候,你們學打坐的註意哦在傢裏。萬一瞎貓撞到死老鼠的時候,你們在傢偶然入昏沉定,出不來定,這就拿着這個東西,吩咐旁邊人千萬不要碰你身體,千萬不要碰;更不能搖動。那麽,就拿這個引磬,在耳朵邊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叫引磬。也就是通觀音法門,是什麽道理呢?講物理的道理,這是中國的醫學,中國道傢:耳通氣海,所以觀音法門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耳通氣海。那麽這是附帶告訴大傢的。
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這眼、耳、身三個識還都存在。如果超過了二禪以上,那前三識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這個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得天耳通也不是這個耳朵了。所以你們註意啊,你們一般打坐修道的,包括……這個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於什麽?身識。所以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沉境界裏頭,哦看到什麽,自己以為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裏玩呢!哪裏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老三,叫做神經。千萬註意啊!有時,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我講話,教我什麽,也是耳神通的老弟、老四,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前三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不管如何走,身識。識,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註意哦,千萬註意!要記得!識是三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暖、壽、識三樣連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剛纔為什麽告訴大傢吩咐傢裏人真正打坐的時候不要碰呢?真正入定了,身體整個的骨節、整個的經脈,軟得跟棉花一樣、跟面粉一樣的。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拉拉出來一丈多長,因為這個柔弱無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後,他身上的溫暖、溫度,低溫,沒有退的。甚至溫度還有高溫的。你看到很低的溫度,摸到還有一點暖,可是你拿別的東西,拿物質的東西一接觸到,假定你用個小茶壺,放在他身邊,肚子、胸口這麽一放,算不定過個個把鐘頭,那個茶壺開水會滾起來了。生命活着,暖氣永遠存在的。死亡就冷凍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氣在的時候,生命在,它一定有暖。所以老年人為什麽骨頭硬了?雖然叫做老啊,老就是死亡的前面一半啊!所以啊,本省話、閩南話就叫做“頂殼殼”了,硬都可以打鼓了,他越來越……所以有暖氣在就越來越柔軟。所以我們曉得,經典上有時候翻譯,善行功德到了,“軟地”,又翻譯成“柔地”,那麽我們講教理的人啊,“軟”的解釋啊,這個惡業輕了叫做“軟”。實際上“軟”也講真正功夫的境界。禪定功夫證到了,這個肉體你不要練什麽武功、不要修什麽氣脈,它自然柔軟,越來越柔軟。
那麽說“暖”一定存在。壽,凡是暖、沒有冷卻以前、沒有冷凍以前,它生命仍然存在的。所以真正入定的人,縱然一定八萬四千劫,乃至於說十二萬年,他衹要體溫還存在,他並沒有離開;第八部分的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過身體。
那麽這裏又有人要問了,道傢所說的出陰神、出陽神,那是第幾識啊?這裏是個問題,你們去研究研究看。有沒有這回事?那是第幾識的作用?第幾識帶什麽作用?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陰神是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陽神不同了,假定修到了,幾乎近於佛所說《楞伽經》佛法所說的“意生身”的境界。等於“意生身”的境界。
所謂“意生身”的境界呢?報身、化身兩個合在一起的。這都是實際的功夫。
所以暖、壽,暖壽存在,識的作用就在那裏。識,這個要註意。這個是“眼耳身三二地居”,這個作用。
第三句呢?第三句是講意識所起的心理現狀。現在我們註意,年輕的同學,還在讀研究所的你們諸位博士們註意,這個就是最新的“心態學”。這就是新名詞,外國人愛弄個名詞,中國人隨便翻譯又是一門新科學。前幾年,大傢流行研究心理行為,現在心理行為學過去了。心靈學、心態學,又是最新一門學科了。心理的形態,其實也就是心理行為的那個形態。實際上呢,你如果跟着外國人一迷糊啊,你都搞不清楚了。實際上翻來覆去,人類玩不出新花樣。還是那套舊酒,不過取一個名字你就不懂。
我們曉得唯識學裏頭心理行為學包括了政治領導學、工商業的領導學、心理行為學一切等等不在話下,這許多名稱。心靈學、心理能力學、現在乃至心態學,這個分門別類太多了。你要把《百法名門論》有心理意識部分都要搞清楚,你就可以創作了,可以發展了。溝通東西文化、形而下的作用,我可以保證你可以寫一百篇的博士論文(也)寫不完,有一百個不同的題目可以做。
那麽這個重點呢,研究唯識必須要研究一本書,叫做《百法名門論》,世親菩薩作的。《百法名門論》,換句話說,它把一切唯心的心法、色法,色法就是物理。心法、色法,有為法同無為法歸納起來。這個心的作用,歸納又歸納,不是分析啊,假如像我們現在走科學的路綫,要分析再分析。但是你曉得古代歸納又歸納你覺得不過癮哪?非常過癮。因為正好給你現在去拿學位。這個裏頭包含的東西你拿出來,把舊瓶裏頭拿出來,變成新酒去賣,你把那個舊東西歸納性地拿來分析再分析,這學問就覺得你,唉喲!好淵博哦!而實際上,古今以來,什麽叫學問?唬人的,都是一切衆生自生妄想。
但是,你不要(輕)看妄想哦!妄想就很偉大。諸佛菩薩神通智慧有多大,衆生的妄想本事就有他那麽同樣的大。不要輕視了衆生的妄想。科學是妄想出來的。但是呢今天科學是非常可怕!你不要認這個科學不是智慧哦!它屬於什麽智慧呢?是般若裏頭的方便般若的“工巧明”這一部分。你研究了唯識就懂了,屬於方便般若裏頭的“工巧明”的這一部分。這是科學的這個智慧的範圍。所以下面,講前五識,包含的心態作用有幾種呢?有遍行——五遍行它具足的。五遍行,具備的。我們對於五遍行特別要註意啊。現在如果名詞沒有分析,暫時不管它了。下面表都有,什麽叫五遍行?這個諸位如果你手邊有這本《楞伽大義》,你翻開下面《八識規矩頌》的法相表,裏頭都有了。什麽叫五遍行?都有了。
所以五種遍行它是具備的。前五識,別境,有特別的境界,它也具備。善法具備了十一。講這個前五識啊,心態作用。換句話說,有第六意識幫助它。乃至第六意識,現在心理學註意哦,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於說“第六感”這些等等,還是唯識學第六識的範圍哦,沒有跳出來哦。
有人認為說,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所謂“潛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那你不曉得錯到哪裏去了!那是大錯而特錯的事,不要跟着錯哦!那我的門牙更要笑掉了,連我的假牙也笑掉了!不能玩的哦,不要搞錯了。
你要曉得,這些所講的是前五識配合第六識所引發的心態。“中二”,它前五識,有中煩惱的心態兩個、兩種。“大八”,大根本煩惱、大煩惱的心態有八種。不具全啊,不像第六識。第六意識那壞了,善、惡、無記樣樣都俱全。前五識有些有、有些沒有。根本三種煩惱前五識都俱全,“貪嗔癡”。這是一切衆生的根本煩惱,三種,貪嗔癡它都俱全。
那麽我們先講根本(煩惱),大概提一下啊,不作詳細(講),詳細在《成唯識論》裏頭再研究。比如眼睛它具備了根本煩惱――貪。眼睛一看到好的色相,那個眼睛就給它吸住了,它就貪起來了,貪看色相,貪住了,所以眼睛給它拉住了。別人好看的東西,譬如說這兩天買金幣。我看到那個臺灣銀行,起來一瞅,唉喲,我說街上怎麽排隊排到我們門口來了。我下了電梯,我說這是幹什麽的?說買金幣的。哎呀我說這是……正好看到一切衆生的貪嗔癡。這個事有什麽那麽好玩嘛!(據)說還有人行軍床啊,夜裏就鋪在那裏等了。這很奇怪,我想我們當時如果看到金幣,那兩個眼睛……說“走吧!走吧!”“哦,好嘛!好嘛!”眼睛一定給它拉住,眼睛會這個貪,眼睛貪色。
耳朵貪聲。所以我們文學人講,好的歌聲,聽好的音樂,語音嘹亮,這個什麽繞梁不絶啊!其實那個音樂早過了,那個語音在裏頭哇,那個就是耳朵對於音聲的貪。所以眼睛嗔不嗔恨人啊?我們一切衆生都是嗔恨眼睛看人。尤其人看到那個討厭的人,就是這樣,那個眼睛就馬上嗔恨,這個眼睛壞的很吶!識都具備的。
但是眼識啊,譬如拿眼睛來講,它根本三煩惱是具備的。除了悟道的菩薩、佛,能夠轉化了,是佛眼看衆生,沒有這一套。一切衆生具備。可是你要曉得前五識啊貪嗔癡三樣,三個根本煩惱具備的;哎,它沒有犯罪。幫忙它犯罪的是第六意識。它是教唆它犯罪的。前五識啊,等於一個不大懂事的孩子,它很天真,有這個貪嗔癡這些根本煩惱的成分,它沒有強去貪嗔癡,那個後面那個壞東西、第六意識,加上去啊,它根本煩惱了,犯罪的行為大了。所以換句話來說,第六意識想去犯罪、那個理想想去犯罪啊,前五識不幫它的忙,第六意識也沒辦法。它們是互相在因果在作伴的。那麽前四句偈子大概扼要,詳細的我們由《成唯識論》的時候再作研究。先休息一下。
大概的內容如此,詳細的,去查後面的表。
第二個關於前五識的偈子,很難了,又一個、碰到一個難題: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非常討厭的問題來了。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這個我們知道了。前面五個識,靠什麽起作用呢?靠“淨色根”起作用。現在我們先研究解决一個問題、佛學的一個名詞,什麽叫“根”呢?根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官能”、“機能”,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拿身根來講,身體什麽是根呢?整個生理上、身體上的神經,所有神經係統包括腦神經,這些都是根;即使這樣講還不夠,神經是什麽組成的?這個神經拿醫學來講是什麽東西變的?細胞、蛋白質組合攏來變的,這些各種各樣組合攏來的。有些是現代醫學科學上知道的,有些還不知道。就變成我們這個身體,整個的神經,這個都屬於身根。乃至我們腦子的大腦小腦這一些都是身根。就是現在人要追求的間腦,大腦小腦中間有一點,現在還不知道哦。醫學正在研究間腦。這個東西一般認為,研究科學的認為現在我們人之所以有五種神通:天眼通、他心通這些“通”,有特別靈感,是這個間腦的作用。但是你註意啊,這個理論並不一定是確定了的哦。現在醫學上在追求這個東西。衹有研究這個間腦,還在研究。但這點東西啊,同我們丹田一樣,所以西醫過去不承認丹田,現在不同了,因為針灸一流行,承認了。以前所謂中國人講有個丹田在肚臍下一寸三分,把屍體拿來解剖,這裏沒有東西嘛。腸子這個綜合體。但是中國過去人解剖過沒有?我們過去呀上古以來也解剖,不是拿死人解剖,(而是拿)活人解剖。而這個東西,活着的時候呼吸,這個裏頭起作用的。一死了,它是腸子嘛,沒有什麽,沒有氣了。間腦也是這樣,現在間腦,我們曉得,活着的這個間腦是液體,等於說冷凍起來的這個布丁一樣一點東西,假使一死了它(就)硬了。所以是不是間腦這個東西,同神通有沒有關係?不去管它,我們順便帶到這個。
剛纔講,就是現在所謂間腦,也不過是身根的一種而已,一個小部分,還不是“淨色根”。譬如我們的眼睛,眼睛的眼神經,沒有病的、很健康的這個眼神經,認為眼神經的細胞,有人認為這個就是唯識學所講的“細子”——這個“淨色根”,也錯了,不對的,也不是。所以“淨色根”這個根我們瞭解了是指這些“官能”,古代的佛學名詞叫做“根”。
那麽什麽叫做“色”呢?要註意了,所以就要研究佛學《百法名門論》了。什麽叫做“色”?色法:“有表色”、“無表色”。(“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譬如說紅黃藍白黑、大小長短方圓等等都是可以表示出來。有一種東西“無表色”,無法可以表示的。這個無法可以表示的色呀,已經到達了,拿現在的觀念,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好了,我們又出來一個名詞了。那麽,我們中國文化裏頭講人的精神,精神是個什麽東西誰敢下一個定義?這麻煩了。等於我們以前在學校上課,幾十年前,有一個同學,我自己本人就擔任這個課程,承擔任(這個課)。哎,今天有沒有你的課?有。上什麽課?《精神講話》,我自己擔任講《精神講話》這個課。不過自己心裏頭笑,別成神經講話哦!怎麽說精神?精神是個什麽東西嘛?《精神講話》。換句話,講話就要精神的,沒有精神就不會講話。我講完了,精神講話講完了麽!這個精神是什麽?
好,那麽,拿中國道理,科學有沒有道理呢?有!
精,譬如講老子也提到過,“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惚兮恍兮,其中有信。”信,你講它是唯物,不是唯物;唯心,不是唯心;有個東西呀,老子的觀念。如果研究《黃帝內經》我們中國的老祖宗的這一部醫書,也就是啊,生理哲學的物理哲學最高的這本書,它整個申量的獨有定義。但是不屬於唯物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物,進入了另外一個東西了。所以“精”和“神”兩個東西把它合攏來,我們後世講精神兩個字啊,是理念上、抽象的。在中國文化裏頭,這兩個字在定義名相,它的名詞,不是抽象的,精是精,神是神。但是這個“精”字不是現在醫學所講的男性生理上那個精蟲,不是這個。所謂男性生理的精蟲,女性身體上的卵藏,是精神那個精的範圍的一個小部分。
這是剛纔提到精神兩個字,又解釋了這個名詞。
好,那麽我們曉得“淨色根”,無表色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還有,“極微色”,極微,《百法名門論》還有個東西叫做“極微色”,還有一個“極迥色”。
色法,你看看佛學的科學啊,註意哦!色法,歸納又歸納,分這四大個範圍。有表色,有表色我們很簡單,都看得見的。無表色已經是要我們的通過這個思想經驗(來理解),睏難了。還有“極微色”,“極微色”等於什麽?現在所講的原子、核子,是“極微色”。所以極微色分七分,“極微色”再把它分析,它還包括七分、七部分,這七部分怪了,“極微色”包括了七部分。哪七部分?“色、聲、香、味、觸、法、覺”,這奇怪了,“極微色”。
那麽有人要問了,不過我在《楞嚴大義》上已經解釋過。“極微色”,物質分析到極微。古代衹好用這個名詞了。現在說極微,顯微鏡都沒有辦法看。原子能的這個能量是什麽?爆炸開了,空的,電子原子到了最後是空的,一爆。但是,空的東西呀,比方像什麽?我們這個電燈泡,中間是真空哦,把空氣都抽了。所以真空的東西,你再把它一爆破那個聲音大得很,爆炸的力量也大得很。還有,我們動物,河裏頭有的魚,鯉魚那個膽,兩頭(我們做小孩子的時候傢裏吃鯉魚,那個膽都拿來玩的)空的,所以鯉魚的力氣很大。所以夏天釣那個鯉魚,在我們鄉下釣,這麽粗的竹竿有一二丈長,剛好釣到鯉魚的一個壯丁,拉着這個鯉魚,總要跟它玩個個把鐘頭纔敢拉上來,不然拉不上來。那個粗的釣竿都給它拉的彎得,那個釣綫都幾乎給它拉斷。緊拉着跟着它走走走,等到鯉魚實在疲倦了,纔把它拉上來。為什麽它鯉魚力氣那麽大?它中間有兩個膽,這個膽是真空的。所以我們小孩有時候玩夠了,放在地下把腳一踩“bia4”鞭炮一樣的大聲。是真空的東西,它爆破的力量很大。所以原子爆破了以後啊,(比方啦,當然我不是原子,我也不懂原子,同一般人的科學一樣,寫一個“原子理發店”,我說這就是中國人的科學!啊,跟着科學的時髦。“原子冰淇淋店”,我說不要吃啊,吃了會爆炸的!中國人的科學,跟着名詞亂來。愛因斯坦講一個《相對論》,我們講《易經》啊,陰陽相對,哎,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就是……哎呀,衹好搖頭!就是中國人的科學。)
但是這個“極微”為什麽分七分呢?一個真空分到最後極微,空到沒有、爆破的時候,它放光,它出來味道了。所以色、聲、香、味……如果人碰到那個真空爆破,你這個細胞受感受哇,就死亡,傷了。是嘛,它是具備了七分啊!可是我們這位老人傢——釋迦牟尼佛,三千年了,他早就說出了,極微到最後還具備七分。
“極微色”,我們拿、因為有現代的自然科學的一點點的很粗淺的知識還可以解釋了;到了“極迥色”就沒有辦法了。“迥”是代表遠大、很高深遠大,豈止肉眼看不見,恐怕顯微鏡、科學儀器是不是看得見它,我也不知道了。衹好在理論上解釋“極迥色”。等於我們現在太空科學一樣,發現最近不是……這兩天不是有、發現太空裏頭有個黑洞是無比的大,可以容納這個銀河係統幾千個進去,還寬大有餘。現在這個宇宙越來越神妙了!當然今天科學,第一我們不是學科學的,衹曉得一點點皮毛又皮毛的皮毛的常識,隨便來比方。但是要註意。(捲四終2007-4-11)
(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等校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唯識與中觀(一) | 唯識與中觀(二) | 唯識與中觀(三) | 唯識與中觀(四) | 唯識與中觀(五) | 唯識與中觀(六) | 唯識與中觀(七) | 唯識與中觀(八) | 唯識與中觀(九) | 唯識與中觀(十) | 唯識與中觀(十一) | 唯識與中觀(十二) | 唯識與中觀(十三) | 唯識與中觀(十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