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經雜說   》 第四部份      南懷瑾 Na Huaijin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個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兩個對立的名詞,並不是說權力財富的尊貴,卑亦不是下賤,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覺得天很偉大,如對登山者登上玉山,贊它一句偉大,這是尊的真意,是一種形容詞,越遠大的,越摸不到的,我們覺得它越尊貴;而對於地,我們離不開地生活,離開了一秒鐘就不得了,所以我們和地很近、很親切,卑也就是很親近很親切的意思。這其中有很多哲學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遠的,摸不到的,看不見的,都認為是好的,理想永遠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對於淺近的,就覺得沒有多大意思,沒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間的戀情,對於一個沒有追到手的小姐,永遠覺得是好的,永遠美麗,愛情篤實,可是一旦結婚以後,慢慢地接近,這個卑就出來了,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許多人用這四個字,作為結婚者的賀詞。過去結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給算命先生合婚,就用這句話說是“乾坤定矣”。其實這句話用錯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兩個卦的代名詞,乾卦是代表高遠的天,坤卦是代表與我們親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學理上、卦上的話,可是古人的解釋,以為有了《易經》,我們的祖宗伏羲畫了八卦以後,天地就開始了,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說法一樣,西方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我們說盤古老祖宗這麽一畫,天開於子,地闢於五,於是天地就開始了,是一樣的錯誤。真正的意義是,乾坤兩卦是天空與大地兩個自然形象的代表,我為什麽這樣解釋?因為在這裏接下去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是解釋上面的話,卑就是親近的,地球對我們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遠,“以陳”這一高一卑陳列在我們的前面,所以我們人類的思想感情,看見遠大而摸不到的,認為尊貴,而對於親近的卻覺得無所謂了,因此乾坤兩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這裏。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要註意,將來研究《易經》的象數,一定要記住動、靜、剛、柔這四個字,動靜就是陰陽,一動一靜,動為陽,靜為陰。剛柔,看得見的事物,如牙齒與嘴巴,牙齒是硬的為剛,嘴巴是軟的為柔。實際上是這裏面含有兩層道理,動靜是講物理世界的情形,當地球沒有形成以前的那種物理層面的世界,是一動一靜的現象,這是陰陽正反兩面的力量在互蕩,到了物質的世界,就是剛柔,是物質出來的現象。所謂“動靜有常”,宇宙間任何法則,太陽、地球、月亮、宇宙的運動,乃至人類思想、感情、情緒的變化,國傢大事的趨勢,並不是盲目的,雖然未來的前途如何,大傢不知道。這是因為不懂《易經》,懂了《易經》至少會知道個大概。“動靜有常”總離不開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個常規,等於一個孩子的長大,今日一歲,絶不可明天就是兩歲,後天就是三歲,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滿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長大一歲,這是有常。“動靜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動靜是有其常軌的,研究科學的人知道,原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則,這種排列形成這種現象,那種排列産生那種變化,經過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便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軌跡,沒有辦法違反。“剛柔斷矣”的“斷”,不是一根綫斷成兩截的斷,是斷定的斷,判斷的斷,决斷的斷,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這個“方”字有兩種解釋,古代的方字,寫得像一隻猴子蹲着,所以有人解釋方以類聚,是說像猴子一樣,一類一類地分別聚在那裏。這說法有人反對。“方以類聚”的真正意義,方是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要註意時間與空間,也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中國過去不稱空間而稱“位”,“位”這個字用得比“空間”還要更好。懂了《易經》以後,處理事情,到處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方以類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性、情緒都不同,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像臺灣高山上和大陸溫度相同的地方,種出來的某種蔬菜,看起來外形和大陸的一樣,可是吃到口裏,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方位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至於“物以群分”是說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就是這個道理。於是吉兇在這裏發生了,“吉兇生矣”。學《易經》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來的事情,衹有兩種結果,就是吉或兇,好或壞,做生意不賺錢便蝕本,沒有做一年生意,不賺一毛也不賠一毛的。過去有人跨着門檻要求卜卦者卜斷他是進門抑或出門,因而把卜卦者難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會斷他不進門則出門,這斷法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滑頭,其實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兇,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産生的,為什麽呢?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類的人和那一類的人,利益有了衝突,於是吉兇就分出來,到這裏,也把《易經》運用的原則告訴了我們,那麽我們怎樣知道過去未來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就是說,欲知過去、未來的學問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會,衹要看見太陽係統裏,星辰運轉的法則,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東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動的,任何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懂了變化的法則原理,那麽對於過去、未來便都知道了。
   剛柔相摩 八卦相蕩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這一段的意思是接着上面來的,是研究《易經》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指我們現處的太陽係統,所帶領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懂了宇宙運行的法則,自然會瞭解人事,正如儒傢所標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於把這個法則應用到另一個太陽係統,是不是相通呢?推測下來,大概也是相通的。
  現在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說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太陽係統以內,物理的法則都由剛柔(這是兩個物質世界的代號)也就是陰陽,互相摩擦而産生。宇宙間,任何東西,都是由這兩個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纔生出來的,這是摩。至於八卦相蕩,開始時我們已經畫過八卦,為瞭解說的方便,現在需要先介紹一些關於《易經》的基本知識。
  先說什麽是《易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易”就是變易、不易、簡易三個原則,這是漢代儒傢提出來的解釋,這個解釋對不對倒是另外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麽叫作《易經》?這是根據漢朝一位道人魏伯陽——道傢的神仙,又名火竜真人的說法來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參同契》,朱熹一輩子不敢說對這本書已經研究通了。這本書是根據易理講修道的書,也就是中國所謂道傢的鼻祖。在書中,他提到了“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話。我們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陽下面月亮合起來,便是“易”字了。這個意思是說,《易經》這本書,是敘述我們人類這一個太陽係統的宇宙中,日月所運行的一個大法則,可見有關《易經》的定名,以魏伯陽的解釋為最正確。可是自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很多人懷疑這個解釋,而日本人解釋的更妙,他們說“易”是一種動物——四腳蛇,也就是蜥蜴,因為它的特徵是善於變化,它棲在緑色的樹葉上,體色就變成緑的,棲在紅的花上,體色就變成紅的,所以“易”就是蜥蜴。日本人對於我們的文化,有時候固然歪麯得很厲害,但有時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們還提出證明,說《易經》中有很多都是用動物代表的,如竜、象、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變體色的蜥蜴。在幾十年前,我們中國的學者,也跟着日本人如此說,中國人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塗,甚至說大禹是一條爬蟲,根本沒有大禹這個人。日本人這樣說,我們的學者也跟着這麽講,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什麽叫《易經》?到現在為止,大傢考據討論的結果證明,還是魏伯陽對《易經》作的解釋最為正確,因為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經》的“易”字,就是太陽、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遠古時代的“易”。照《易經》文化來看,我們的歷史,應追溯到兩百多萬年以前,我們現在自己號稱五千年歷史,那還是太謙虛了。兩百多萬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見“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
  明白了以上這些,現在我們再談八卦相蕩的問題。所謂“蕩”,如同蕩鞦韆一樣,一來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來一往,彼此相蕩出來的。以先天卦的方位來看,如以乾卦為標準,乾卦一蕩,與兌卦碰在一起,於是便成天澤履卦,反過來,兌卦一蕩,碰到乾卦,於是成為澤天央卦,乾卦如果蕩到另一邊,碰到巽卦,於是便成天風女後卦,無論以任何卦為標準,都是一樣。昨天報紙刊出,美國總統福特卜了一個卦說如何如何,靈不靈且不管,不過有時候拿來玩玩,或是心裏實在不寧靜,生死存亡之間,來玩玩亦不錯。準不準呢?等於在事急時禱告上帝、拜求菩薩一樣,也可以在這中間找出辦法來,找出生路來,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最高寄托,但卻與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則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决問題,找到所應走的道路,這是蕩的道理,也與上面所說綜卦的道理一樣。
  這裏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所謂“剛柔相摩”,是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剛柔相摩,用現代語勉強解釋為堅硬的和柔軟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軟的東西,老子常說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傢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裏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裏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間沒有絶對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剛強的,終歸會軟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軟的,沒有骨頭,風一吹就幹了,可是不管是鐵板、硬石,年深日久,都會被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這個觀點上說水是最軟的,實際上照《易經》的道理,水還不算最軟,因為水還是有形態的,最軟的是沒有形態的,是空間,是這個虛空。那虛空有些什麽呢?普通說來,虛空就是沒有東西。而《易經》的道理,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虛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子,我們的手在虛空中揮舞一下,虛空中的原子便都動了,發生作用了,這樣宇宙便已經受了很大的影響,好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到河裏一樣,開始時衹見到一點小波紋,這個波紋照科學的道理,慢慢擴大開去,一萬年以後還在擴充,所以任何一點的動,都會産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剛的可以被空摩掉,由這個道理說明剛柔相摩,是互相摩擦,並不是剛不及柔,有時候柔的東西也會被剛剋掉,這是剛的成分較重的關係。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像一架天秤一樣,那一頭重,這一頭就高起來;這一頭重,那一頭就高起來,不能均衡,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狀態,但是很少,就以我們自己的心身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心理方面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裏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亂。一般人說打坐修道,什麽叫作“道”?能經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麽打坐,又何必閉起眼睛、盤起兩條腿裝模作樣呢?我們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沒有用。大傢都有幾十年的經驗,每天不是情緒不好,就是身體不舒服,過分高興也不是均衡,身體絶對沒有一點毛病,心理絶對平和的狀態,生活一百年也難得有十天到達這種境界。這些都說明了,剛柔時刻都在相摩,因此就産生了大宇宙間八卦相蕩的道理。這個道理,推於人事,我們也可瞭解,人與人之相處,不管是在一個團體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永遠沒有摩擦,因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個宇宙的法則,都是兩個彼此不同的現象在矛盾、在摩擦,纔産生那麽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就是對於人事的處理會有更好的原則,例如對方發了脾氣,就會勸他不要動怒,等一等再說,等他的這一爻變了,變卦了,他不氣了,再談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現象了。學通了《易經》的人,對別人在發脾氣,自己覺得沒有什麽,他火發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讓他發去,發過了以後,反過來“天火同人”,兩人還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學通了《易經》,用之於人事,便無往不適了。
    時與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註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我們說了半天《易經》,都衹是在說明“時”與“位”這兩個問題。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同樣的道理,一件東西,很壞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適得其時,看來是一件很壞的東西,也會有它很大的價值。居傢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銹又彎麯了的鐵釘,我們把它夾直,儲放在一邊,有一天當臺風過境半枚鐵釘都沒有的時候,結果這枚壞鐵釘就會發生大作用,因為它得其“時”。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使把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厠所裏,這個位置便不太對,所以“時”、“位”最重要,時位恰當,就是得其時、得其位,一切都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時、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我們在這裏看中國文化的哲學,老子對孔子說:“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萊以行。”機會給你了,你就可以作為一番,時間不屬於你,就規規矩矩少吹牛。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時位的問題,時位不屬於你的,就在那裏不要動了,時位屬於你的則去行事。八卦相蕩就包涵了這許多道理。
   日月運行 寒來暑往
  現在再繼續講到: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物理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我們感覺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體的變化,氣候的影響,尤其學中醫的,更要留意,所謂風寒暑濕,這是外感進來,最容易發生病態的情形,這些都是《易經》所說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這個自然的現象,都是可愛的,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寫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們說過,《係傳》這篇文章,純以文學的價值來說,比《老子》、《莊子》兩本書更美,讀起來更有節奏音韻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說像打雷的聲音一樣。這個“鼓”字的意義,等於現代四川人說“生氣”為“鼓氣”的“鼓”字一樣。吹氣吹脹了就謂之“鼓”,這裏就是這個意義。宇宙自然的法則,必須要有雷電的震動,才能維持宇宙萬物均衡的發展。用《易經》的道理來看這個宇宙,有時候大風、大雨不一定壞。譬如臺風在我們來說,臺風來了,破壞了農作物,吹倒了房子,覺得它很壞,但在整個大自然來說,在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時間,某一些情況下,卻需要這一個臺風,否則的話,自然界的各種生命,便會發生某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宇宙間必須要這樣的震動纔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過假如宇宙永遠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乾燥了不行,又要“潤之以風雨”,宇宙自然的法則,颳風下雨,天陰天晴,每一個現象都不能缺少。太陽月亮的運行,構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轉交替。這裏要註意的,《易經》沒有講春秋,衹有講寒暑,鼕夏則用得很少。《易經》的道理是宇宙衹有冷與熱兩種對比,人們覺得春秋兩季,不冷不熱最舒服,剛好中和。在《易經》的道理上看,秋天是開始冷,小冷,春天是開始熱的小熱,所以《易經》衹是說兩個東西的對比,寒暑兩種而已。夏天是熱到了極點,鼕天是冷到了極點,這樣一寒一暑,便形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
   十二闢卦
  說到這裏,我們要註意到下頁這一個圖表:
  這個圖的中心是空的,我們暫時不去管它,以後再討論。其實這個中心最重要,它代表了太極,亦即是本體,是空中無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個卦。這十二個卦,在《易經》有關的書上,有一個專門名稱,稱作“十二闢卦”。所謂“”,有開闢、開始的意義。還有一個觀念,大傢要註意的是十二闢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諸侯之卦。以前迷信,卜到這種卦,認為命運了不起,是方面大員的諸侯之卦,可不要去相信這一套,根本不是這麽一回事。所謂“侯卦”衹是一個代號。《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來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鎮各方的是諸侯,大諸侯鎮守十二方,所以名為侯方。再清楚地說,《易經》是拿我們古代的政治制度,來說明這十二個卦的位置和性質,並不是說卜到了侯卦,就非當諸侯不可,否則諸侯當不成功,可被人當猴子耍了。孔子說過,學《易經》學好了,就“潔靜精微”,的確了不起。學不好就是“賊”,學這套久了,很容易走上述信的歧路。實際上這是最高智慧的東西,這十二闢卦之名為闢,是根據《係辭》下傳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來的。孔子說,研究《易經》第一步先要研究乾坤兩卦,乾坤兩卦懂了,《易經》的門就打開了,可以開始研究《易經》了。
  陽物、陰物,
    錯把馮京當馬涼
  說到這裏,我們順便把這章講下去: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孔子推崇乾坤兩卦的確是了不起,但是有一點要特別註意,近六七十年來,我們中國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塗,有幾位非常知名的學者,和若幹大學教授也如此說,以及日本人都這樣說,他們說《易經》講陰陽,是講男女的生殖器官,陽就是代表男性的陽具,陰就是代表女性的陰戶,而且他們舉出“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這兩句話來,說是孔子這樣說的。其實在唐宋以後,男性的生殖器官纔稱作陽物,在唐宋以前稱作“勢”則有之,並沒有人稱作陽物。孔子這裏所說的“乾,陽物也”,是說陽性的一切東西,而現在的人把後世的名詞,套到古文中去解釋,可真是豈有此理!在秦漢以前的人對“物”字的觀念,並不是後世的物質觀念。在秦漢以前的物,等於我們現在口語中的“東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後的人,再來考證我們今日文章中的“這個東西”一句話,會要命的。譬如現在的人駡別人,往往會說“簡直不是東西”或“討厭的東西”、“你是什麽東西”等,也許一千年以後的人,可以大寫一篇一九七五年關於“東西”的考證文章,而拿到博士學位。現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麽東西”這句話是駡人的,那麽古人說的“物也”,也就是我們今日說的“東西”,所以不能說孔子是唯物主義者。這裏孔子是說,乾可以代表陽性的東西,坤可以代表陰性的東西,這是很明白的,這種話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寫了好幾本“大”書,用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可惜錯了,所以我們要多瞭解一下,便於糾正下一代的不正確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麽慘。
   陰陽與剛柔
  接下來: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意思說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這一個表,就是說明“乾坤其易之門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兩卦的變化研究清楚。
  這圖表自內嚮外為序的第二圈,畫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國歷的十月,為亥月,天氣已冷,但有幾天暖和,是“小陽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醜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應鐘、黃鐘、大呂,是中國音樂的名詞,這十二個音樂上的名詞,通稱為律呂,也是氣候的變化。最近看到一份報上,有一位研究音樂的教授大駡律呂的文章,其實是他不懂什麽是律呂。另外一位大學者,說外國音樂衹有七個音階,而我們中國有十二個律呂,這又錯了。還有一位申請某項經費的老教授的論文中,也說到律呂的問題,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國文化,這些都要瞭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個節氣,將來研究《易經》象數方面,亦即科學方面,這個十二闢卦的法則,一定要記住。一年當中,分十二個月,這十二個月,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一天計算,同樣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每天的子、醜、寅、卯、辰、巳六個時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陽,而午、未、申、酉、戌、亥六個時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夜間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為陰,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現代西方人研究中國針灸,也就以現代的科學來求證,證明它的道理,不能說它不科學。
  我們中國的這個歷是夏禹的歷法,又叫夏歷,又叫陰歷,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每月十五,月亮從東方出來,一定是圓的,用這個標準,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等等。我們中國人過年,還是喜歡過陰歷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開始,而夏歷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鼕至、大雪。一個月有兩個節氣,其中一個是節,一個是氣;大雪是節,鼕至是氣,這個時候是復卦。所謂復卦,我國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圍繞,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藉太陽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圓時,另一半是在黑影中,並不等到近世用儀器或太空人爬上去纔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時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響;這些理論在古書上都有記載,可知我國古人對宇宙的科學,非常瞭解。地球吸太陽和宇宙的功能原是這樣的:夏至一陰生以後,開始漸漸吸宇宙的功能,一直到鼕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鼕至纔開始漸漸外放。古人並說陽氣從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時候,可到達九萬六千多丈,這不能說我們的古人不科學。幾千年前,他們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個界限,也就是現代所稱的遊離電子層那個界限。地球到了鼕天把陽能——現在可稱作太陽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們從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涼的,鼕天的井水是溫的,就是因為地下有陽氣。所以我們中國人吃東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則來的,鼕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涼的東西也沒有關係,因為胃的陽能內斂,夏天外面熱得很,而陽能嚮外放射,裏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國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飯後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熱,慢慢易出毛病,現在卻學西方了,飯後吃水果,反認為科學。
  到了十一月,陽氣重新生起來。中國人鼕至進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時消化力特別強,補品吃進去,營養容易吸,同地球的道理一樣,所以鼕至一陽生,是十一月開始,卦象是復卦“囗”,上面都是陰爻,代表寒冷,一陽生,從地底的功能發生來的。
  古書上說:“鼕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那麽陽是什麽?它是說明地球的物理,這是其中之一。《易經》包括的學問太多了,如學醫,先要把《易經》研究透,因為人體的內部也有一陽生,有些年紀大的,或者比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為人隨時有一陽生的現象,衹要把握住這初生的一陽,適當調攝,就對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實是體能消耗到要恢復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註意,這不是陽氣而是陰氣,和地球物理一樣,但過了這個階段,非常想睡,會大睡,那就是一陽生的現象,這就是復卦。
    節氣與十二律呂
  什麽是“黃鐘”?就是律呂。十二律昌是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研究音樂,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實這都是後來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絲,彈琴就是絲弦,所謂“絲竹管弦”。我們中國的音樂與西方人不同的,是聲音比較細,這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不像美國一開始就是工業社會,過群體生活。西方人運動也是大傢一齊來,中國人的運動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樂方面,中國人彈琴,是給自己聽的。西方文化,由於群體社會,藝術表現是給別人欣賞的,不是自己欣賞的。其次音樂的發展也與中國不同,中國的音樂是不規則的,因其不規則,音樂藝術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樂是規律化的,表面上聽起來很好,實際上真要講究律呂還差得很。可是中國的音樂太深了,就更難使人欣賞瞭解。曾經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彈了一輩子箜篌,有一次開演奏會,聽衆滿堂,可是他衹彈了一半,聽衆都走光了,衹剩下一個老太婆坐在那裏流眼淚,這位箜篌傢大為高興,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一位知音,詢問之下,原來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婦,聽了“哆!哆!當!當!”的箜篌聲,回想起彈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淚來。從這個笑話,可知中國音樂不容易欣賞,律呂的道理,不容易瞭解。
  律呂的發明,是在中國的西北。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據說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𠔌。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鼕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鐘之音。然後每一個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由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屬於六陽,下面蕤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是屬於六陰,陰陽不同,這又講到中國的音韻學了。如作詩,中國有一本《詩韻》,分一東、二鼕、三江、四支等等,如其中“東”與“鼕”同是平聲,但仔細去研究,它的發音有陰平、陽平之分,東是陽平,鼕是陰平。因此後來到了邵康節研究《易經》,就知道任何一種聲音的震動,都有八萬六千多個幅度,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殺人,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救人。這種理論,在近世西方纔證明到,可是我們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說我們不科學嗎?可惜我們子孫不爭氣,沒有在這些科學上求發展,也可以說我們這些子孫很爭氣,因為懂了這些道理以後,覺得沒有什麽稀奇,不拿到物質方面來運用。
  現在話說回來了,黃鐘,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陽初生的時候,卦是復卦,到了十二月陽能又逐漸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陽爻,有兩個陽了,因為內卦變了,成為兌卦,兌為澤,於是重卦成了地澤臨卦了。在節氣上,小寒是節,大寒是氣,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律呂是太簇之音,節是立春,氣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鼕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裏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鼕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纔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大傢沒有註意。前幾年有一位美國農化方面的教授,來臺大農學院講學,他亦研究《易經》,所以有人介紹來看我,談起他們美國人現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關係了。據他們的研究,一聲雷的結果,可以在地面産生八十萬噸的自然肥料。我告訴他我們中國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
  《易經》的學問太多了,如中醫也是由《易經》來的,人的身體變化,也和宇宙法則一樣,如沒有研究好《易經》,把脈不會把出結果來。中醫的望、聞、問、切,先用眼睛看病人是什麽顔色?一看神氣,對他的病就知道了一半。再聽他的呼吸,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一些癥狀。第三問,同西醫一樣,瞭解病人的年齡、籍貫、職業,如一個運動傢和一個坐辦公室的公務員,病狀絶不同,他們患同一的病,但用同一的藥方,有一人會減少效果或沒有效果的,所以要問得很清楚。一個醫學上的故事,唐代有一個人頭痛,求神醫孫思邈診治,經過按脈,這人並沒有病,到病人的居所一看,一條壁縫正對他睡覺時的頭部,也就是頭痛的地方,把床位移動,就不痛了。所以平常坐位置也要註意,一綫風容易使人受病,處身在大風中反而沒有問題,因為有了抵抗的準備。有一個朋友半身不遂,中醫沒有辦法,我勸他到西醫那裏檢查牙齒,他最初認為不可思議,後來檢查發現有一顆牙齒壞了,拔除這顆牙齒,半身不遂好了。過去牙科醫生最難,要學七年才能畢業,醫師會診,牙醫是坐首席的,有如此重要,可見為醫之難。我有一次在國防醫學院講演,我說沒有醫生能醫好病的,醫生如能醫好病,人就不會死了,但醫生照行醫,人還是照死,中國有句俗話:“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有一種病,中西醫都醫不好,這是什麽病廣死病!”我又說,現在學醫的人動機很壞,都是為了想賺大錢,這是很糟的,以賺錢為目的學醫,就不去學醫理,衹是學點技術,所以醫越來越退步。學醫當學醫理,在德國就有醫理學家,可見人傢對醫的重視。
  我說這些閑話,是說明《易經》中的學問,沒有哪一樣的原則不包括進去。
  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節氣是清明、𠔌雨,大陸的氣候,最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氣爽,和風徐來。另一個是相對的秋分。孔子所以寫《春秋》,因為春分和秋分都是均衡的,氣候不冷不熱,這時以《易經》的地球物理來說,是央卦,外卦是兌卦,兌為澤,內卦是乾卦,乾為天,澤天央,這個卦象,表現出地球物理的氣象,與我們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陽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
  到了四月是乾卦了,這是陽能到了極點,實際上每年最難受、最悶熱的是四月,跟着來的是五月。這個卦的六爻,陽氣開始減少了,每年十二個月如此,每天的十二個時辰也是一樣。這在熬夜的人就會知道,我自己也有這樣的體驗,到了深夜十二點,子時正的時候,不管自己睡不睡得着,閉起眼睛休息一下,十分鐘,二十分鐘就行了,過了這個階段,可以再熬下去,真的要睡覺的時候,是早上四五點的時候,這時候不要去睡,如果睡下去,整天都會頭腦昏昏,過了寅、卯這兩個時再睡,才能睡得舒坦。人的身體內部生理變化,和《易經》所說的宇宙法則完全一樣,懂了這個道理,則養生之道,操之在我。
  四月陽能的放射到了極點,到了五月,於是有一個節氣夏至來了,所謂鼕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開始回了,以現代的地球物理來說,地球又開始吸太陽的放射能進來了,就像人類的呼吸一樣,要吸氣了。中國老祖宗說過,地球、太陽、月亮,都是“物也”——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人類把它害了。我們中國在漢代就發現了煤礦,可是不準挖,《易經》的道理,地球是挖不得的。現在自然科學進步,挖煤,挖鈾,挖各種礦,到處挖,好像一個蘋果,被小孩偷偷用小匙挖來吃了,天天挖下去,表面上看來是完整的,實際上衹存了一個殼殼,裏面空了,開始爛了,於是蟲就生得越多。和地球上的人類一樣,越來越多,所以無論用什麽方法節制人口,也沒有辦法,這是中國道傢的看法。中國人素來認為地球是一個活動生命,也這樣來贊美它。美國人近十二年打洞到地心去探勘,中國人幾千年前就知道地下是通的。道傢的《五嶽真形》這部書,大傢過去都看不懂,看起來古古怪怪,東一個洞,西一個洞,都是洞連起來,都是地下洞。道傢說陝西的黃陵後面有一個封了的洞,據說這個洞可以通到南京。許多洞都是通的,而地球的呼吸在西北,在新疆。清朝有一本書指出的,該書的作者曾經實地看過,在塔裏木有一個洞,每年清明一定的時間,如人嘆氣一樣,發出聲音,並由洞裏吹出風來,無論人畜,如果遇上這股氣,連影子都找不到,被化掉了。這股氣吹出去,經西伯利亞等地,經過二十四小時又回來了,就像人吸氣一樣,吸進去,然後又安然無事了。在沙漠地帶,人隨水草而居,水是會搬動的,水搬移起來很怪,一個湖水,會像一方豆腐一樣,在地上滾動,而所經過的途中,地上還會遺留一些魚蝦之類的水中生物。這些都是一位青海籍的蒙古族朋友告訴我,是他親身所經歷看見的。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們人類的知識到底有限,有些事不能不信。我們古代說的“大塊噫氣”,所謂大塊就是“大塊假我以文章”的“大塊”,即是地球的意思,大塊噫氣,即地球嘆氣。所以我們中國道傢的觀念,始終認為地球是一個活的生命,它本身會呼吸,而人類之於地球,等於跳蚤之於人類,人類看見自己身上的跳蚤就抓了,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亦很討厭,在它身上爬來爬去,還弄些十輪大卡車滾來滾去,好像人類生了疥瘡一樣,除也除不掉,很難受。所以用《易經》的道理來看地球,乃至這個宇宙、天體和我們人類的生命,是一個整體,而且生命的法則是一樣,所以五月是夏至一陰生。一陰生的現象,從人類社會中也可以看見。現在都市中由於冷暖氣的影響,較不顯著;試到鄉下去觀察,就可看到土墻房屋的墻壁,在夏至以後便發黴了,表示潮濕來了,陰氣來了。人的身體保養要註意,如果多吹電扇,加上吃冰淇淋,沒有不生病的,那時生病的人特別多,就是一陰生的關係。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所謂三伏天。這時常看到有些人去貼膏藥治病。這時是陽氣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們體外感到很熱,這是身上的陽能嚮外放射,而身體的內部還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沒有鼕天好。以現代醫學來說,夏天更多維他命乙的消耗,尤其在臺灣為然,試以面粉實驗,在臺灣的夏天,面粉中的維他命乙揮發得更快,有時候我們覺得精神不夠,心裏悶悶的,實際上就是維他命乙不夠,要註意補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麽,要特別註意,像産婦在臺灣要吃麻油雞,在大陸有的地方要吃紅糖、老薑雞湯。我們小時候到外地讀書,老祖母要在我們的書箱裏放一把泥土,這是為什麽?第一是鄉土觀念,老祖母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了自己是哪裏人;第二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時候,用這種家乡的泥土泡水喝,病就會好。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還是多年前在西康邊境,有一次身體很不舒服,自己認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醫生治療,診斷沒有病,後來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醫,他替我把脈以後,也說我沒有病,但是他再進一步問到我是浙江海邊的人,診斷是鄉土病,建議我找家乡的鹹魚吃。我看過醫書,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趕快找來吃了以後,果然見效,所以有時候會生這種病,也不必害怕。
  在這個圖案上,依十二地支的次序,一個月一個月過去,最後亥月,是農歷的十月,在卦上為坤卦,是純陰的境界,不過十月有一個小陽春,陰極則陽生,這時有幾天氣候的氣溫要回升。諸葛亮藉東風,就是利用這個氣候。曹操當時敢於把戰船合併起來,因為他識天文,知道氣候的變化,把戰船合併起來,唯一的缺點是怕火攻,但自己的水上陣地在長江上遊,是西北方的位置,東吳的戰船在下遊,處於東南,時間正是鼕天,吹的是西北風,東吳不能用火攻。諸葛亮、周瑜也知道可以用火攻,可是周瑜愁於沒有東南風可助,於是諸葛亮藉東風。這完全是諸葛亮玩的花樣,東風哪裏真是他藉來的,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懂得《易經》,知曉天文,在某一個氣候的前三天後三天,會轉東南風。他算準了這個日子,所以裝模作樣藉東風,展開攻勢,打敗了曹操。曹操失敗以後,回到洛陽,翻開《易經》一看,不禁哈哈大笑。他的部下感到奇怪,問他這一仗敗得如此慘,還有什麽可笑的。曹操說我花了那麽大的本錢,今日纔讀懂了這一段《易經》。這就是十月天的氣候變化。所以這一個圖案,一定要熟記,還有八八六十四卦,也一定要背誦得很熟,將來用起來纔方便。
    十二闢卦的應用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熟記以後用處很多,其中一個很大的用處,就是自己如果有一天,鑽進八卦中去,會非常快樂,裏面的天地很大,永遠玩不完的。上次已經說到十二闢卦,現在開始,每次講一點學習《易經》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上次的十二闢卦,就是中國過去對於天文的歸納方法,認為宇宙法則,每年四季的現象和變化,這十二個卦,就是每年的十二個月代表的符號,而這十二個符號當中,包含的東西非常多,除了這十二個月以外,要註意到六十四卦的方圓圖。
  這張圓圈的排列方法,已經說過了,這六十四卦排列成如此一個圓圈的用途,在中國古代的氣象、天象進入到天文的理論上,這個六十四卦,則代表了一年。前面曾經說過,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再在節氣下面分氣候,以五天算作一候,那麽一年有七十二候,天象天氣,每逢五或六天,則有一個轉變的現象,至於充分的準確度,則需要加上卦的數理去計算,在當年科學還沒有發達的時候,用《易經》的法則,預測氣象,非常準確,乃至可以預測到半個月以後,出門時是什麽天氣,到了某一目的地又是什麽樣的天氣,都可推演出來,當然有時亦和現代的氣象預報一樣不準,但大部分都很準。
  這裏的圓圖,即是五天一候的排列方式,有幾種計算方式,大都是以六天為一卦,六十卦則為三百六十天,丙乾、坤、坎、離這四卦,排列在上、下、左、右,不予計算,另外的六十卦,所占的時間日數,有的較多,有的較少,這有另一套計算方法,高級的計算法,要並入年份、平潤去算,這是以一年來計算分析的。
  以更大的範圍,計算國傢歷史的命運,邵康節——邵雍算歷史的命運,以十二闢卦擴大,把宇宙從産生到世界的毀滅,用十二闢卦來代表。比如說:“天開於子,地闢於五,人生於寅。”宇宙的開闢,用子會,於是用十二闢卦中的復卦,這一階段,有一萬多年。然後形成了地球,是用醜會,十二闢卦的地澤臨卦,如一年中的十二月天氣寒冷,這和現代的地球物理學說一樣,在那時代,地球因冷而慢慢凍結起來,表面凸出的是高山,凹下的成為海洋,這是醜會。到了有人類存在天地間,已是進入了十二闢卦的泰卦,三陽開泰,為寅會。照我們這種古老的算法,認為宇宙的開闢一共是十二萬年,以後又是另外一個人文的局面,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又是另外一個冰河時期。以目前來說,我們現在是處在“午”會,這是以堯甲辰年登位那一年作標準而開始計算的。一路分析下來,直到現在,來推算國傢歷史的命運。市面上流傳的燒餅歌、推背圖,這一類推算國傢命運的書籍,都是根據邵雍的《皇極經世》上那一套來的。這是在中國文化中一套很有係統的東西,把十二闢卦、圓圖方圖記熟了,知道了它的計算方法,就可以瞭解。一般人對《皇極經世》這本書推崇得最厲害,但在許多著作上,都搞不清楚它那種算法,認為不可靠,衹曉得那個東西,究竟怎樣推算?則不知道。其實把《易經》記熟了,然後知道了它的方法,大傢都會算,但必須是把十二闢卦和方圓圈熟悉了以後纔可以,這是提出來要大傢特別註意的。
  另外繼續以前講的《係傳》——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易經順謂的理、象、數。這裏孔子所講的是“理”的部分,即原理的部分,也可以說是哲學的部分,所提到十二闢卦、圓圖、方圖的運用,是象數的部分,以現代名詞來說,是科學的部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第四部份第五部份
第六部份第七部份第八部份第九部份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