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西学东渐(2)
许华 Xu Hua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对“夷商洪任辉于内地土音官话,无不通晓,甚而汉字字义,亦能明晰”等等异常现象感到震惊。【这是中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史谜。】为“防范于未萌”,他向乾隆皇帝提议,对西方人在华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做出详细限定,尤其不许兵船入口。乾隆同意在广州施行《防范外夷规条》。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又进一步颁布了《防夷五事》,在广州恢复了公行制度,并赋予十三个公行进出口贸易特权,由其充当政府与外商交涉的中间人。【广州“十三行”,与英国等
的“东印度公司”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授权大孝垄断程度弱得多,有质的区别。】
1769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大英帝国的战舰性能因此大大提高。在18世纪后半期完成对印度的四次大战,完全占领了与中国渊源关系深厚的邻近大国印度之后,英国当局便致力于在中国“取得以往各国所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利益和外交特权”。
1792年,英国政府精心组织了一个阵容庞大的访华使团。特使是“一位对外国及其宫廷有长期经验”的马嘎尔尼(George Maccartney)勋爵,副使则是他的一位在印度等国磨炼出丰富的殖民地外交经验的挚友斯当东。此外,还有军事地图绘制人员、情报搜集人员、秘书、医生、翻译及精通化学、天文、力学、航海等方面的专家、博士100多人。特使的座船是有64门大炮的一流军舰“狮子”号,此外还有当时东印度公司最大载重量之一的“印度斯坦”号和“豺狼”号商船,加上各船水手和其他工作人员,整个使团人数超过850人。
乔治三世明确指示马嘎尔尼:
“(中国)是地球上第一个神奇国家,因而组织这次旅行显得尤其必要……在中国经商的英国臣民很久以来多于任何其他欧洲各国……我对于自己远方臣民不能不予以应有的关怀,并以一个大国君主的身份有力地要求中国皇帝对于他们的利益予以应有的保护”。【英国在欧美各国中从对华贸易中获取的商业利益最多,这与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英国人在甲午战争中的立场关系重大。】
英国方面先通过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发了一封公函。函称:为给乾隆皇帝补祝80大寿,特派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献礼。
乾隆皇帝诏令“于该国贡使到口时,总须不动声色,密加查察防范”。接见地点选在热河行宫,“所有料理英吉利贡船一事,著专交征瑞承办”。征瑞是驻扎天津的长芦盐政。【1.当时清朝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天津也没开港,更没有北洋大臣一职。2.甲午战争时对朝鲜、日本的外交,也主要由驻扎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承办。这种体制与甲午之败大有关系。】
当年9月29日,英国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取道澳门开往天津。船队沿途对中国沿海航道和所停泊城市及其附近作了详细考察记录。航行了将近一年后的1793年7月26日,该船队驶抵天津。在接风宴席上,英使递送了礼品单和礼品说明书。礼品包括地球仪、天体运行仪以及“有一百零一门重炮装备的巨大军舰上的各个微细部分俱在模型上表现无遗”的英国最大最新军舰的模型。礼品说明书上还别有用心地强调“英国在欧洲是第一位海军强国,素称‘海上之王’”。
9月2日,使团由北京出发前往热河。在途经古北口时,军事情报专家巴瑞施上尉对长城进行了详尽测量——足以对中国的“建筑和军事技术可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9月14日,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按当时大清律的礼仪规定,外国贡使觐见皇帝应行三跪九叩大礼。英国方对此耿耿于怀,马嘎尔尼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贡使,对待独立国和附属国的礼仪应有所区别,并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乾隆皇帝慷慨允许英国使臣在中国的领土上对中国皇帝施行英国的宫廷礼仪,并免去了他不习惯的吻手礼。【1.不少国内论著对这次礼仪之争耿耿于怀,批判矛头直指清朝当局的封建礼仪。笔者对此很不以为然。其实,英国方面也很在乎礼节问题,并且两国当时的宫廷礼仪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更重要的是,清廷并没有执意要求英国人入乡随俗行三跪九叩大礼,也没像英国国内礼节那样要英使吻手,远比对待本国官民和其他贡使“宽大”。须知,在甲午战争时期,光绪皇帝的师傅(即帝师)翁同 这样的老臣,都是跪着跟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话。王公大臣们跪着说话久了,甚至经常腿脚麻木,自个儿爬不起来。2.真正的问题,显然更在于迂腐、落后的封建礼仪本身,而不在于是否与外国人商议礼节。】
在9月17日乾隆皇帝81岁寿辰这天,英国使团怀着复杂的心情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典礼。他们估计“参加的有八万军队,一万多名官员。”
在乔治国王给乾隆皇帝的信中,除强调英国文明发达、乐于帮助落后国家之外,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要求开放宁波、珠山(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要求在北京设立洋行;要求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以便存储货物【变相占据领土】;要求在广州附近拨给一小块地方供英商居拙即租借地】;要求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
对于英国使团的这一系列要求,乾隆皇帝自然而然的解读为:真正需要寻求帮助的是大英帝国本身,而不是大清帝国。更重要的是,对中国而言,满足英方的要求并不像乔治三世所宣称的那样有利,甚至反而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在召集大臣会商之后,乾隆皇帝回了两封《赐英吉利国王赦书》,将其要求一一驳回。在《赦书》中,除本书第一节已经提及的“天朝物产丰盈”之外,还明确强调:“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国土森然”,清朝政府“立中外之大防”,“华夷之辨甚严”,“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搀杂”。
当年10月7日,英国使团满载乾隆皇帝带给乔治王国的大量礼物离开北京,一部分取道广州,一部分取道宁波回国。【黄:不是从来路,并且是分道回国,显然别有用心。英国使团中国之行,收获巨大:轻易掌握了中国沿海各省的大量海陆防卫情况。】
乾隆皇帝对拒绝英国政府一系列要求的后果做了估计,他对大臣们说:“英吉利在西洋各国中较为强悍”,“心怀叵测”。他诏令沿海各省督抚,会同各提督、镇守“相度形势,先事图维,毋任英吉利夷人潜行占据”沿海岛屿,如遇英船以通商为名驶抵广州以外各口岸,“即行驱逐出洋。倘竟抗违不尊,不妨慑以兵威,使之惧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