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糧食戰爭   》 第4節:糧食戰爭(4)      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3.生物能源戰略,僅僅是掠奪新興經濟體的手段嗎?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每天衹能花費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來購買食物的。如果食物價格上漲50%~80%,很多人將會陷於饑餓之中。乙醇戰略有助於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雖然美國政府給每加侖乙醇提供51美分的補貼,但現在美國的乙醇生産廠商仍處於賠本經營狀態。美國聲稱要通過生産乙醇來實現能源獨立,但目前利用糧食提煉乙醇僅能滿足3%的汽車動力需要,即使把美國出産的全部糧食都用來製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僅能滿足美國18%的需要。儘管乙醇生産是賠本生意且實際上也無法滿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標,但美國政府仍然全力推動乙醇生産。這是因為乙醇戰略對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有利。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有大量土地可以用來生産農産品和乙醇,把多餘的糧食轉化為燃料有利於減少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該戰略對美國總體有利,但卻傷害到缺糧的國傢。提高農産品價格雖也造成美國通脹,但卻可降低美國的農業補貼,從而降低美國政府的高額赤字。糧食漲價對糧食進口國傷害更大。美國先大量購入低端工業産品,誘使亞洲忙於生産衣服、鞋子、電視。用低價農産品擠垮亞洲農業,然後在能源自足的藉口下把糧食轉化為燃料。減少出口,導致農産品價格暴漲,從而打擊新興工業國的經濟。
  二、美元的角色:轉嫁自己的危機
  據報道從2004年到2006年,中國國內連續四年糧食豐收,2007年,糧食産量也與上年保持基本持平,但是2007年,國內糧食價格卻上漲了20%以上。2008年,中國糧價漲幅達到18%,高於13%的印尼和巴基斯坦、10%的拉丁美洲、俄羅斯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傢和地區。這至少部分說明不是糧食實體短缺與否的問題,而是國際貨幣動蕩傳導到糧食領域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在美國的金融投資傢們看來,掌控油價需要的是發動類似於伊拉剋戰爭這樣的行動,但要掌控糧食價格卻衹要輕輕地撥動所謂的糧食庫存數量——這個對新型的工業國來說是絶對的軟肋——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糧食戰爭(1)第2節:糧食戰爭(2)第3節:糧食戰爭(3)第4節:糧食戰爭(4)
第5節:糧食戰爭(5)第6節:糧食戰爭(6)第7節:糧食戰爭(7)第8節:糧食戰爭(8)
第9節:糧食戰爭(9)第10節:糧食戰爭(10)第11節:糧食戰爭(11)第12節:糧食戰爭(12)
第13節:糧食戰爭(13)第14節:糧食戰爭(14)第15節:糧食戰爭(15)第16節:糧食戰爭(16)
第17節:糧食戰爭(17)第18節:糧食戰爭(18)第19節:糧食戰爭(19)第20節:糧食戰爭(20)
第21節:糧食戰爭(21)第22節:糧食戰爭(22)第23節:糧食戰爭(23)第24節:糧食戰爭(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