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      魯迅 Lu Xun

  尚有一層,我以為自己的互鬥應該及早消除。比如壓迫女性的,並不一定就是男性,也許正是女性自己。所以打駡兒媳婦的,往往不是公公,而是婆婆或小姑子。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自己是男性,所以幫男性說話,想轉移女性鬥爭的目標。其實,現在的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樣受着自己同性的壓迫,而且這情形還很厲害。
  現在喊得最響的一句話"階級鬥爭",我看簡直不如"同級鬥爭"來得更寫實。這種同級鬥爭,並不限於兩性之間。總司令駡總指揮,創造社駡語絲社,他們都是同一階級的人物。這樣的鬥爭,既沒有什麽危險性,同時又最容易表示出他是一個戰士。如果一個拿筆桿的人去和拿槍桿的人鬥爭,那當然是太危險的了。所以他們看定了這個巧妙的戰鬥術,專門來駡同級的人們。
  羊是絶不敢和獅子鬥爭的,因為那太危險。但是羊和羊之間,卻極容易發生鬥爭。一個羊在安靜地方吃草,設若另一個羊也來吃草,你也吃草,我也吃草,你也不怕我,我也不怕你,於是因了吃草問題,就很容易發生鬥爭。然而,如果這時獅子來了呢?
  別處的情形我不大知道,就說文藝界吧,他們的同級鬥爭就很厲害。他們的領袖欲非常之強,你做了領袖,我也希圖做一下領袖。於是就運用這巧妙的戰略,把所謂的領袖大駡一頓,自己便儼然也成了領袖。
  現在的文藝界表面看起來,似乎極其熱鬧,甚麽甚麽的社,一天比一天多。但多一個社卻總除不了是這麽一套文學家:一個詩人,一個小說傢,再一個是批評傢。這樣,就熱鬧了,詩人拼命的做詩,小說傢拼命的做小說,批評傢則拼命的捧這兩位文學家的作品,那一方面則拼命貶斥以外的文學家。你也駡,我也駡,於是乎中國的文壇就不勝其熱鬧之至。
  總之,中國人的眼光太近視,是一般的通病,往往為了眼前一塊小石頭絆了一下腳,就拋開了正事不嚮前走,而與小石頭相爭持一輩子。文藝界是如此,別的界也無不如此。
  還有一種人專門犧牲他人以滿足自己,他是一個各種主義者:要用人幫忙的時候,便高唱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要爭奪利益的時候,便又高唱達爾文的適者生存進化論。處處他都有他的大道理。好比創造社的刊物,都是用報紙印的,因為他們的文章都是作來給第四階級看的,這似乎很有道理,但他們的定價卻又與好紙印的一樣。
  話扯得太遠了。青年人要求出路,第一必須把眼光放遠,着眼到實社會的內部;另一方面又要抱有犧牲的精神,但我所說的犧牲,須以不受人利用、作少數人的傀儡為限。為大多數的人而犧牲,則從事多麽大的犧牲也决不至於蝕本的了。
  《離騷與反離騷》
  --1929年12月4日在上海暨南大學講
  我今天想和諸位講的,是"離騷與反離騷"。《離騷》這册書,是戰國時楚人屈原做的。他因為當時的王鬍塗,聽信姦人的讒言,不親信他,他於是恨而作《離騷》,自己也就投江自殺了。至於"離騷"兩字的解釋:離,罹也;騷,憂也;離騷者,因得憂患而發牢騷也。從屈原做了這册發牢騷的《離騷》以後,中國文學界為之一變,許多失意的人都仿他的體裁吶喊,這叫做"騷體"。而摹仿《詩經》的文學,就因此湮沒。仿《詩經》的句子是須修飾的,須要文雅的,句子的長短也不能十分差異;而"騷體"則能自由伸縮,句子粗些也不妨。所以從"騷體"盛行之後,"詩經體"可說是亡了。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稱兵,羽敗走時的《垓下歌》:
  上海《暨南校刊》發表的
  《離騷與反離騷》講演記
  錄稿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和漢高祖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末董卓造反,帝也唱着"騷體"的歌。從此看來,發牢騷是人的天性,衹要有一些不滿意,便喜歡發牢騷。不過發牢騷這個事情,卻不是很輕易的,實有很大的危險。當皇帝的權力強盛時,發牢騷也須變更方式。像唐賈島在長安呈帝的詩中有兩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第7節:文學與社會(1)第8節:文學與社會(2)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