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情况的错误在于,虽然很想解决秦可卿身上存在着的"谜",却采用了索隐派曾采用过的附会法:首先确定《红楼梦》十二钗中每一钗 的后面都存在着一个原型,然后推测秦可卿的原型应是怎样的人,再去查阅与自己的推测相似的历史资料,最后以此与小说附会。这种方法可 行吗? 首先,如此来解决书中之"谜",忽视了作者的感情基础。试想:难道作者"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哭着撰写《红楼梦》,就是为了悲悼 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某一历史人物? 其次,有悖于《红楼梦》的写作目的。在第一回,蒙府本有侧批曰:"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这里的"他"是指"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裙钗女子","我"则指作者本人。那么,这个"他"是单数还是复数?我们不妨看看脂 砚斋对女娲石的批语:在谈到女娲石"高经十二丈"处,戚序本有夹批曰:"照应十二钗。"在"方经二十四丈"处,有批曰:"照应副十二 钗。" 女娲石是块石头,十二钗是人。为什么作者把石头和人联结在一起呢?很明显,这是在明告读者:女娲石是用来喻指人的。--喻金陵十二钗 。
女娲石是一个整体,是喻一个人。而这块石头背后却隐喻着十二钗。由此来看,十二钗背后实隐写着一位女子。由此来看,那种认为秦可卿背 后肯定有一个原型,因而便匆匆忙忙去查找其原型的做法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第四节采取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才 可能解决秦可卿之"谜"秦可卿身上的"误谬"或"谜"是一种客观存在,否定是否定不了的,甲戌本第一回,脂砚斋在眉批中对此作了说明 :……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即是说这些"误谬"或"谜",是作者有意留给读者的。对于这些"误谬"或"谜",脂砚斋再将其"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目的 是等待"高明",揭示造成这些"误谬"的原因。在《红楼梦》中,具体来说在秦可卿身上确实客观存在着大量的"误谬"或"谜"。作为读 者和研究者,面对这些"误谬"或"谜",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视而不见,是不正确的,唯一的办法是正视它,解决它。
对于如何来解决这些"误谬"或"谜",许多人都拿出了办法,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从《红楼梦》外部找原因。如上一节所提到的第二 三种情况。第二类是深入研究《红楼梦》,从《红楼梦》本身入手来解决。
笔者主张的是第二类,也就是说从《红楼梦》内因入手,去进行分析,这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指的《红楼梦》这一客观存在着的 事物本身,"是"就是《红楼梦》这一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笔者认为:若要真正解决秦可卿身上存在着的"误谬"或"谜",就必须去探求《红楼梦》这一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只要找到了 它的规律性的东西,或者说其内部联系,也就解决了秦可卿身上存在着的"误谬"或"谜"。
我们明白了上述基本道理之后,也就是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之后,还应当明确解决《红楼梦》中存在着的"误谬"或"谜"所应 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或者说"前提"。这就和画家欲创作一幅绘画作品一样,只有这种愿望,或已经掌握了绘画技巧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一 定的物质条件,如准备好画笔、颜色、画纸等。之后才可着手进行创作。那么,研究《红楼梦》,或具体来说,解析秦可卿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