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西學東漸(2)      許華 Xu Hua

  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對“夷商洪任輝於內地土音官話,無不通曉,甚而漢字字義,亦能明晰”等等異常現象感到震驚。【這是中西方關係史上的一個史謎。】為“防範於未萌”,他嚮乾隆皇帝提議,對西方人在華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居住場所、行動範圍、華夷交往等做出詳細限定,尤其不許兵船入口。乾隆同意在廣州施行《防範外夷規條》。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又進一步頒布了《防夷五事》,在廣州恢復了公行制度,並賦予十三個公行進出口貿易特權,由其充當政府與外商交涉的中間人。【廣州“十三行”,與英國等
  的“東印度公司”有一些相同之處,但授權大孝壟斷程度弱得多,有質的區別。】
  1769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大英帝國的戰艦性能因此大大提高。在18世紀後半期完成對印度的四次大戰,完全占領了與中國淵源關係深厚的鄰近大國印度之後,英國當局便致力於在中國“取得以往各國所未能用計謀或武力獲緻的商務利益和外交特權”。
  1792年,英國政府精心組織了一個陣容龐大的訪華使團。特使是“一位對外國及其宮廷有長期經驗”的馬嘎爾尼(George Maccartney)勳爵,副使則是他的一位在印度等國磨煉出豐富的殖民地外交經驗的摯友斯當東。此外,還有軍事地圖繪製人員、情報搜集人員、秘書、醫生、翻譯及精通化學、天文、力學、航海等方面的專傢、博士100多人。特使的座船是有64門大炮的一流軍艦“獅子”號,此外還有當時東印度公司最大載重量之一的“印度斯坦”號和“豺狼”號商船,加上各船水手和其他工作人員,整個使團人數超過850人。
  喬治三世明確指示馬嘎爾尼:
  “(中國)是地球上第一個神奇國傢,因而組織這次旅行顯得尤其必要……在中國經商的英國臣民很久以來多於任何其他歐洲各國……我對於自己遠方臣民不能不予以應有的關懷,並以一個大國君主的身份有力地要求中國皇帝對於他們的利益予以應有的保護”。【英國在歐美各國中從對華貿易中獲取的商業利益最多,這與鴉片戰爭的爆發以及英國人在甲午戰爭中的立場關係重大。】
  英國方面先通過東印度公司董事長弗蘭西斯·培林爵士給兩廣總督發了一封公函。函稱:為給乾隆皇帝補祝80大壽,特派馬嘎爾尼使團來華獻禮。
  乾隆皇帝詔令“於該國貢使到口時,總須不動聲色,密加查察防範”。接見地點選在熱河行宮,“所有料理英吉利貢船一事,著專交徵瑞承辦”。徵瑞是駐紮天津的長蘆????政。【1.當時清朝還沒有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天津也沒開港,更沒有北洋大臣一職。2.甲午戰爭時對朝鮮、日本的外交,也主要由駐紮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鴻章承辦。這種體製與甲午之敗大有關係。】
  當年9月29日,英國使團從樸次茅斯港出發,取道澳門開往天津。船隊沿途對中國沿海航道和所停泊城市及其附近作了詳細考察記錄。航行了將近一年後的1793年7月26日,該船隊駛抵天津。在接風宴席上,英使遞送了禮品單和禮品說明書。禮品包括地球儀、天體運行儀以及“有一百零一門重炮裝備的巨大軍艦上的各個微細部分俱在模型上表現無遺”的英國最大最新軍艦的模型。禮品說明書上還別有用心地強調“英國在歐洲是第一位海軍強國,素稱‘海上之王’”。
  9月2日,使團由北京出發前往熱河。在途經古北口時,軍事情報專傢巴瑞施上尉對長城進行了詳盡測量——足以對中國的“建築和軍事技術可以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9月14日,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按當時大清律的禮儀規定,外國貢使覲見皇帝應行三跪九叩大禮。英國方對此耿耿於懷,馬嘎爾尼一再強調自己不是貢使,對待獨立國和附屬國的禮儀應有所區別,並要求用覲見英王的禮儀,行單腿下跪、吻手禮。乾隆皇帝慷慨允許英國使臣在中國的領土上對中國皇帝施行英國的宮廷禮儀,並免去了他不習慣的吻手禮。【1.不少國內論著對這次禮儀之爭耿耿於懷,批判矛頭直指清朝當局的封建禮儀。筆者對此很不以為然。其實,英國方面也很在乎禮節問題,並且兩國當時的宮廷禮儀衹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更重要的是,清廷並沒有執意要求英國人入鄉隨俗行三跪九叩大禮,也沒像英國國內禮節那樣要英使吻手,遠比對待本國官民和其他貢使“寬大”。須知,在甲午戰爭時期,光緒皇帝的師傅(即帝師)翁同 這樣的老臣,都是跪着跟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說話。王公大臣們跪着說話久了,甚至經常腿腳麻木,自個兒爬不起來。2.真正的問題,顯然更在於迂腐、落後的封建禮儀本身,而不在於是否與外國人商議禮節。】
  在9月17日乾隆皇帝81歲壽辰這天,英國使團懷着復雜的心情觀看了盛大的閱兵典禮。他們估計“參加的有八萬軍隊,一萬多名官員。”
  在喬治國王給乾隆皇帝的信中,除強調英國文明發達、樂於幫助落後國傢之外,還明確提出了一係列要求:要求派使臣常駐北京;要求開放寧波、珠山(舟山群島)、天津為貿易口岸;要求在北京設立洋行;要求得到珠山附近一個島,以便存儲貨物【變相占據領土】;要求在廣州附近撥給一小塊地方供英商居拙即租藉地】;要求貨物由廣東至澳門在內河行走時,不上稅或少上稅。
  對於英國使團的這一係列要求,乾隆皇帝自然而然的解讀為:真正需要尋求幫助的是大英帝國本身,而不是大清帝國。更重要的是,對中國而言,滿足英方的要求並不像喬治三世所宣稱的那樣有利,甚至反而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在召集大臣會商之後,乾隆皇帝回了兩封《賜英吉利國王赦書》,將其要求一一駁回。在《赦書》中,除本書第一節已經提及的“天朝物産豐盈”之外,還明確強調:“天朝尺土俱歸版籍,國土森然”,清朝政府“立中外之大防”,“華夷之辨甚嚴”,“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攙雜”。
  當年10月7日,英國使團滿載乾隆皇帝帶給喬治王國的大量禮物離開北京,一部分取道廣州,一部分取道寧波回國。【黃:不是從來路,並且是分道回國,顯然別有用心。英國使團中國之行,收穫巨大:輕易掌握了中國沿海各省的大量海陸防衛情況。】
  乾隆皇帝對拒絶英國政府一係列要求的後果做了估計,他對大臣們說:“英吉利在西洋各國中較為強悍”,“心懷叵測”。他詔令沿海各省督撫,會同各提督、鎮守“相度形勢,先事圖維,毋任英吉利夷人潛行占據”沿海島嶼,如遇英船以通商為名駛抵廣州以外各口岸,“即行驅逐出洋。倘竟抗違不尊,不妨懾以兵威,使之懼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