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4節:孝敬之道(4)
於丹 Yu Dan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嚮社會。但為什麽人到最後纔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經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纔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裏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麽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麽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麽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我很喜歡《論語》裏面孔子用的那兩個反問句。做到這些真的就叫孝嗎?這樣一問,讓我們警醒。
孔子是個寬和的人,他不是特別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怎麽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禮儀。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𠔌吃完,新𠔌登場,剛好是一年的時間;鑽燧取火的木頭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輪過一遍。那為什麽我們的喪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問他:"如果你服喪纔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麵,你就穿綾羅錦緞,你自己覺得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啊,沒什麽不安。"孔子就告訴他:"女(汝)安,則為之!"(《論語·陽貨》)如果你自己覺得心安的話,你就可以這麽做,沒有什麽,不必特別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裏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裏懷裏抱着,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着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麽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衹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我們看到,在孔子那裏,三年之喪與三年之愛是相對應的關係,父母對子女是愛護,子女對父母是孝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