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遗产的历史回眸:后望书   》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朱幼棣 Zhu Youdi

  踏在古潼关城内,心陡然起了波澜。
  潼关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的大门,更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的必经之路。寻找本身便是一种信仰。今天,在西部开发、水电开发一再升温的时候,寂寞的潼关,黄河边上一座荒凉的城,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天下第一关”。但现在,潼关已经被抹去,成了一片废墟。
  多少回,我们错过了这个地方,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今天的潼关县城绝对是个没有特色的大镇——50年前它是一个叫做吴村的地方,与雄关险隘毫不相关。陇海线上的普客列车,在这里仅停靠几分钟。空空的街边上有一些店铺。烈日暴晒着,行人也很寥落。偶尔有一辆汽车高声鸣着喇叭驰过,卷起飞扬的尘土。还有毛驴不紧不慢地拉车,晃荡晃荡,赶车人的帽檐压得低低的,手中的鞭无精打采地晃动。
  不,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巍巍潼关!不是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
  毛驴车走远了,街两边晒蔫了的梧桐叶子低垂着。
  “你想去老潼关?”
  “是的。还有风陵渡。”
  “那儿可没有什么了。”年轻的副县长白白净净,他不解地摇头。
  “有没有遗址,古城的遗址?”
  “有还是有一些,只是很少有旅游的人去,也没什么好风景。”
  我说,我不是来观光旅游的。
  “县委有个副书记,他对老潼关有研究,能讲清楚情况,请他陪你去吧。好在路不太远。”副县长说。
  就这样,我走上了向北面急剧倾斜的路。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我们渐渐从秦岭与黄河间比较平坦的塬上进入了谷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山冈上的烽火台。山上长着一些稀疏的灌木,烽火台没有在西北大漠中看到的那样壮观,但在斜阳的辉映中,蓝天上烽火台的剪影仍有抹不去的沧桑感。历史,开始活起来了。
  车停住了。终于,我们来到了破败的老潼关,从南门走入荒草凄迷的城内。
  这是中国北方大风景的结点。
  黄河和渭河、洛河在这里合流。华山、中条山和黄土高原,最壮丽的地貌在这里汇聚。北方蜿蜒而来的大河,怒吼着冲出秦晋大峡谷,以90度大拐弯的雄姿,蓦然东去。
  我仿佛听见了咆哮的水声,还有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
  不同于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和嘉峪关等如今被辟为旅游景区的地方,不管是搭飞机,还是乘火车和长途汽车,潼关都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
  然而,从1983年深秋,我第一次到西北采访时起,潼关就始终是让我牵挂的地方。
  潼关之名源于穿城而过的河流。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的水关残址还留有三孔石拱,我下到河谷察看,正是雨后,河深水急。
  潼关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大规模的扩建修葺,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存的是典型的明城。潼关城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选址巧妙,奇险无比。古城墙东南在群山上蜿蜒起伏,有八达岭长城的风貌,北段则在滔滔黄河边巍然屹立,雄伟壮观。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多次称赞潼关:“襟带壮两京。”
  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
  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我翻阅过《山海关志》,其中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因此可见,中国的“天下第一关”不是一座,而是双峰并峙,即潼关与山海关两座。在中国的历史上,潼关更加久远,位置也更加重要。
  可能我们已经淡忘,高峻的秦岭和滔滔的黄河,曾一再把中国历史逼到了这狭窄的通道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为了前瞻的回顾序2 绝种·绝迹·绝唱(1)
序2 绝种·绝迹·绝唱(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3)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4)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5)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2)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3)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1)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2)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3)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1)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2)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