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登山途中的人生感悟:如果山知道   》 第4節:回首餘純順(2)      謝彌青 Xie Miqing

  這裏我們似乎應當再次重溫一下探險這一人類行為的初衷和意義。
  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探險行為,無疑是以"發現"為首要目的的。儘管這些發現.現對於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飽含殖民與貪欲的歷史,不可避免地給探險行為本身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使是集學者、探險傢、考古學家、地理學家於一身,在探險界頗受尊敬的斯坦因爵士,也因其探險生涯中一段重要的篇章,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被中國人冠以"文物大盜"的稱號而顯得不那麽光彩。
  現代的探險活動,"發現"的目的已大打折扣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類通過這類行為對自我能力進行驗證以及對所涉足的地區做出結論。中國探險協會主席嚴江徵曾以自己對探險的理解為現代探險下了一個定義:以人力或其它機動方式穿越自然條件惡劣的環境,用數據、實物、文字、圖像等手段對探險過程和探險區域進行客觀描述和記錄。這一定義是否完善暫且不言,至少它囊括了一次有價值的成功的探險活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行為過程和結論。這兩者缺其一,探險行為都將失去意義。
  在餘純順的《從阿裏出發》中,他以往那種流水賬似的日記風格開始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而那些不斷出現在他從前的文字中的,對自身行為意義的慨嘆和評判也逐漸隱退。我們所讀到的,是他對每日所經歷之事的客觀描述,他獨特的心理體驗,以及他的發現和結論。在這些文字中,我們能瞭解到以人力徒步的方式穿越這片荒原所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以及應付的方法,感受到他在此過程中對於藏文化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淵源和它之所以能植根於這片土地的緣由深層次的思考,末了,則是他對自己已做過的事的再認識和對未來"歸於平淡"所作的心理準備。
  《從阿裏出發》可以說是一部有價值的探險日記,無論是從文學、人文學、探險記錄的角度,對於餘純順本人來說都是一個質的飛躍,從中不難看出他在此之前所作的大量積纍。這種積纍除卻為他此行的成功作了客觀的保障外,也使他的探險行為有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餘純順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實踐者,他所完成的徒步阿裏的行為過程以及他為自身行為所作的結論,標志着他在從旅行傢到探險者的過渡中正逐步走嚮成熟。
  羅布泊--悲壯的誤區
  1996年初,我收到了餘純順寫給我的一封信,讀罷,我毫不猶豫地將他編發於當期的雜志上,此時距離他計劃的"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的完成時間不到兩年。
  在這封信中,有一段他對自己行為的剖析和總結,很精彩:"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的嘗試肯定要在10年之內結束。為了這樣一個理念,我已付出了我生命的大約八分之一的時間和永不再來的青春年華。我想這大概夠了。
  儘管徒步走遍中國的經歷已使我刻骨銘心,尤其是走遍西藏和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艱辛之旅。然而,當"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那一天到來之際,我會以浪跡天涯多年間的衆多感悟提醒自己:生命的精髓就在於保持自然和樸實。因此,走完中國,從此不談走中國。我作好了回歸平淡的準備。
  但我自認為不失為一個具有獻身精神的人,走遍中國並不是我追求的頂點。如果時代需要我的話,也許我仍會在"平淡"和"獻身"這一對很難調和的矛盾中走完我的人生之旅。當然,這肯定不是指再"徒步什麽地方"那檔子事兒了。凡事都應有個"度",就像漂泊的船兒總有靠岸的一天。倘若我仍無休止地走下去,就意味着又在另一種層面給自己套上一副新的心靈上的枷鎖!我不打算最終將自己變成一架"走路機器"。人世上尋找生存和追求美的方式還有許多種,對我,乃至對"走遍中國"而言:儘管"天空未留痕跡",但是,"鳥兒確已飛過"便已足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大學出版社
第1節:人與山相逢(1)第2節:人與山相逢(2)
第3節:回首餘純順(1)第4節:回首餘純順(2)
第5節:回首餘純順(3)第6節:守望峰巔
第7節:祈禱梅裏第8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1)
第9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2)第10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3)
第11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4)第12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5)
第13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6)第14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7)
第15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8)第16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9)
第17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10)第18節:天庭札記(1)
第19節:天庭札記(2)第20節:天庭札記(3)
第21節:喜馬拉雅的金字塔(1)第22節:喜馬拉雅的金字塔(2)
第23節:夏天的哲思第24節:走出喜馬拉雅(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