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4節:天地人之道(3)      於丹 Yu Dan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决心靈的問題。
  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嚮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嚮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衹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嚮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麽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睏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傢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傢。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紮上領帶,去見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嚮鄉裏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嚮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傢了。
  回傢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嚮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於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陶淵明的意義,不在於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裏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麽,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麽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麽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麽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纔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麽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麽可惡的事,我怎麽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