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POSE改变命运:姿势   》 第4节:学做“受气包”(3)      高晓曦 Gao Xiaoxi

  当时八厂员工之间的气氛不错,大家在工作之余,由于爱好而无形中成了一个个“才子群”。大家时常在一起聚会,教学相长,切磋技艺,俨然是一所业余综合职业大学。
  这时期的张艺谋,总是“多边发展”。他将自己融入了这个群落,在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方面均有涉猎。被称为当年八厂的“四大才子”之一。
  “人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是张艺谋一贯的座右铭。他以自己富有幻想,大胆创造的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摸索。长时间的下乡生活使他意识到,弥补自己身上文化的不足,通过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他唯一的出路和救命稻草。
  所以,他对绘画、书法、文学、表演、摄影,几乎样样涉足。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争取自己有“两把刷子”。白天构图取景,夜晚冲洗剪裁,参加各类活动,一直忙到深夜,他依然乐此不疲。
  1974年,“全国美展”和“全国影展”在北京开馆,八厂领导慷慨地派出了“十人进京参观团”,张艺谋也在其中。当他们一行人跨进展览大厅,真无异于进入艺术殿堂。张艺谋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故宫、天坛、颐和园… …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北京的风光都被摄入相机,回厂他又证明了自己,举办了“北京风光摄影展览”。
  张艺谋开始参加各类比赛,摄影作品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白云深处有人家》获选西北五省区影展,这幅作品是他七上华山,踏雪卧冰守候很长时间才捕捉到的。
  光阴似箭,年复一年。如今,八厂“才子群”中的一个个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张艺谋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集摄、演、导于一身,被誉为“影坛奇才”。八厂的七年工人生涯,成为张艺谋艺术生涯一个永恒的注脚。
  飞龙升天,必先潜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对于张艺谋来说,又岂是三年不鸣?可以说,从下乡的那一天开始,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一个“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弄成事”的机会,虽然,他总是不吭声,总是憨厚地笑着。
  机会终于来了,在全国恢复统一招生的时候,他终于背起行囊,带着前妻肖华给他连夜煮的鸡蛋,从自己拍摄的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 …
  张艺谋回忆说:“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而从农民、工人再走进“贵族学校”非易事。
  认为“只有考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张艺谋参加了“贵族学校”的招生考试。尽管报名时,他提交的摄影作品老师们很欣赏,却因为超龄而不得不失去考试的机会。不死心的张艺谋在别人的提醒下,把自己拍的30多张照片装订成册,连带一封渴望读书的信,寄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黄镇处,后来,黄镇给学校下达指示,希望破格录取张艺谋。回忆起这个特别的入学经历,张艺谋说:“当时电影学院很恼火,我们一进校,就有人贴大字报,揭露1978年高考里边的黑幕和长官意志干扰正常招生工作。显然,我是那次‘违规事件’的受益者,别人都以为我跟黄镇沾亲带故的,其实一点儿都没有。”
  四年大学期间,张艺谋很努力地学习,无意他是优秀的。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张艺谋的人生新命运再次开始。
  ■ 我不愿做悬于天际的恒星,而宁愿像流星那样,虽转瞬即逝,却放射出他全部灼目的光芒。
  ■ 什么人是天才?他的创造性远远领先于我们,让我们所有的人震惊和折服,带动一个时代。而我在我们同代人身上还没有真正发现。当然,我自己也没有天才的因素。
  ■ 我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从来不会因为某部电影达不到要求而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就走下坡路,从此以后就江郎才尽。
  ■ 我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好像不一样,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第1节:前言第2节:学做“受气包”(1)第3节:学做“受气包”(2)
第4节:学做“受气包”(3)第5节:学做“受气包”(4)第6节:学做“受气包”(5)
第7节:“混”的PK(1)第8节:“混”的PK(2)第9节:“混”的PK(3)
第10节:智取眼中钉(1)第11节:智取眼中钉(2)第12节:智取眼中钉(3)
第13节: 如何巧打“小报告”(1)第14节: 如何巧打“小报告”(2)第15节: 如何巧打“小报告”(3)
第16节: 如何巧打“小报告”(4)第17节:变被动为主动(1)第18节:变被动为主动(2)
第19节:金钱和情感——捆绑销售(1)第20节:金钱和情感——捆绑销售(2)第21节:金钱和情感——捆绑销售(3)
第22节:金钱和情感——捆绑销售(4)第23节:债主债户攻心术(1)第24节:债主债户攻心术(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