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寻找建筑文脉(3)
刘元举 Liu Yuanju
“61年毕业分配,我把分配方案打开一看,是留校当研究生。以前整风反右时,研究生全是右派,从此废除研究生制度,再无研究生。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恢复,组织上分配,我们就服从。我们班当时有四个研究生,有研究民用设计、有搞规划的,我是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梁先生是研究建筑历史的名家,我当研究生时也没有被认定是谁的研究生。
“梁先生最大贡献是为中国建筑创立了一门学问,他是建筑学的开山鼻祖,或者叫奠基人。他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梁先生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那是一部经典著作。梁先生要把这部书注释,让现代人看懂。这就要求研究透宋代建筑。梁先生当时一心要带我研究这个课题,我当时想离现代的创作设计更近一点,不太想去研究古代法式。我跟系里谈了我的想法,请他们转告梁先生。系里同志说,你可真傻,梁先生是权威,人家求之不得跟他学,你可倒好。我一听,怕得罪梁先生,就到梁先生家里去向他汇报了我的想法。我说我对园林建筑更有兴趣。我一点也没想到梁先生没有权威架子,他说你这个想法很好,我自己本人也对园林感兴趣,但这些年没有更多研究,指导你的论文不合适。
“我的论文的导师是莫宗江先生。他是清华大学唯一的一个没有文凭的大学教授。他完全是自学研究园林建筑。莫宗江先生曾在营造学社当学徒。他曾跟随着梁先生上过五台山……”
这些话是张锦秋大师在北京的华都饭店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的。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我风尘扑扑来到西安没有与她谋面,这是多么令我扫兴的事情啊。她去哪 里了?她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我一定要等她回来,与她见上一面,亲耳聆听她的谈吐。然而,我知道这一次西安之行是不可能见到她了,因为她已经走出了西安,她走上了通往五台山的路……
那是怎样的一条路啊!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一批中外建筑师,也可以说,中国系统的古建筑学就是从这条路上引发开来的。
中国建筑界最了不起的建筑师是梁思成先生。他是第一个走上这条路的人。那是1937年的6月。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莫宗江等四人踏上了寻访考察古建筑的漫漫路程。他们选择了山西的名山探寻古刹。他们到了五台县后,没有进入县城而是往北去南台附近的豆村。有人看到他们一早就骑着毛驴奔走在山路上,他们迂回着走,萦回环绕于崎岖的山崖小路上。路途险峻陡峭,有时连毛驴都喘着气不肯往前迈步。
梁思成那时候很年轻,风华正茂,英姿勃发,他认准了自己要干成一件大事,要干惊动天地的大事。他的腿可不大适应陡峭的山路,迈步时落脚不那么平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是1923年,他在积极准备赴美留学时,他乘一辆摩托车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纪念活动。当车到了南长安街口时,一下子就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倒在地。结果腿骨骨折,脊椎受伤,后来,他的腿没有接好,导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略短一公分。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多磨难的,如果说在梁先生的一生磨难中,他的心灵上蒙受的痛苦要比这条腿多得多了。
我很羡慕梁先生,特别羡慕当年那次五台山之行。不仅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考察,而且是一次多么难忘的行旅。我觉得他不是那种呆板的书生,他也一定有着文
学家的浪漫,否则,林徽因也不会爱上他的。他也写过一首诗:
登山一马当先,
岂敢冒充少年?
只因恐怕落后,
所以拼命向前。
我不知这首民歌风格的诗是否是那一次登五台山写的,我也不敢恭维这首诗的艺术水准,但是,这首诗无疑是抒写了他的真性情。尤其“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向前”这两句,很实在,从中可以看到梁先生身上那股社会主义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让我联想到他曾一度那么热衷于大屋顶,那么信奉苏联的“民族形式”理论,是不是也属于这种“只因恐怕落后”?反正我觉得这两句很值得好好品一品。能够品出梁先生自身的性格悲剧,也能品出我们中国建筑师或者说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共同悲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目录 | 寻找建筑文脉(1) | 寻找建筑文脉(2) | 寻找建筑文脉(3) | 寻找建筑文脉(4) | 寻找建筑文脉(5) | 寻找建筑文脉(6) | 寻找建筑文脉(7) | 寻找建筑文脉(8) | 寻找建筑文脉(9) | 西方的诱惑(1) | 西方的诱惑(2) | 西方的诱惑(3) | 西方的诱惑(4) | 西方的诱惑(5) | 西方的诱惑(6) | 西方的诱惑(7) | 西方的诱惑(8) | 广州有个佘俊南 | 张锦秋之于西安(1) | 张锦秋之于西安(2) | 建筑学巨擘陈植(1) | 建筑学巨擘陈植(2) | 建筑学巨擘陈植(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