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
道教的成長
南懷瑾 Na Huaijin
第一節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晉室東渡以後,文化思想與政治局面,相互自為因果。社會不安與思想散漫,連百餘年之久。外有佛教文化源源輸入,一變歷來從無統一信仰某一宗教的習慣,內有道士神仙思想的普遍發展,促使中國文化中儒、道兩傢學術的再度混合,使新興的宗教——道教逐步定型。由此擴展到北朝社會,在政治上開始道、佛兩教的互爭雄長,彼此爭取宮廷及士大夫們的信仰以推行其教化,而促使此種情況成為表面化,一變兩晉以來各派道士的各自為政,號召團结群力而成為教爭的力量,應推北魏時代最為熱烈。此時領導道教運動的人物,當然以北魏朝的天師寇謙之為其中堅分子,今綜合《魏書·釋老志》、道教《神仙》、及中國佛教史傳等的記述,簡介寇謙之建立道教,與道、佛兩教的紛爭事實如次:
北魏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安輔真,雍州人。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罔效。有仙人成公興,求謙之為弟子,相與入華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之服,能不饑。又共入嵩山石室。尋有異人,將藥與謙之,皆毒蟲臭物,謙之懼走。興嘆息曰:先生未仙,正可為帝王師耳。未幾興仙去,謙守志嵩山,忽遇大神,乘雲駕竜,導從百靈,集於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道陵去世以來,地上曠職,汝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師之位,錫汝《雲中新科》二十捲,自開闢以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寧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加以服食閉煉。使玉女九嶷十二人,授謙之導引口訣,遂得闢𠔌,氣盛,顔色鮮麗雲。
據此可知,由漢末、魏、晉以來張道陵所創的教法,以及神仙道士的丹訣等,一到北魏寇謙之時代,遂加以變更,成為正式的道教,從此捧出教主“太上老君”的稱號,同時又改變張道陵以來以中國名山大澤的名勝洞府做為教區的傳統,轉移其神仙管理人間的治道,一變為人、鬼、天、神互相交通,建立天上人間一體的道教係統的雛形,如雲:
奉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師李譜文來臨嵩嶽,雲老君之元孫,昔居代郡桑乾,以漢武之世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萬裏有奇,(蓋歷術一章之數也。)以嵩嶽所統廣漢,平土方萬裏,以授謙之,作《誥》曰:吾處天宮,敷演真法,受汝道年二十二歲,除十年為竟蒙,其餘十二年教化,雖無大功,且有百授之勞。今賜汝遷入內宮,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修勤不懈,依勞復遷。賜汝天中《三真太文錄》,敕召百神,以授弟子。文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宮散官。五曰:並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餘捲,號曰《錄圖真經》,付汝奉持,轉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剋就,則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數甚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傢有嚴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服藥,學長生之術,即為真君種民。藥別授方,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訣要。……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宮,宮有一主(按:此數字,皆由漢儒易經象數觀念而來)。最高者無極自尊(按:此乃易經太極觀念與列子學說之變辭)。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趙名道隱,以殷時得道,牧土之師也。(按:此為宋元以後民間道教觀念洪鈞老祖的張本)……經云佛者,昔於西鬍得道,在四十二天為延真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髠形染衣,斷絶人道,諸天衣服悉然。
崔浩的弘揚道教與排佛
始光初,寇謙之初奉其書而獻之,魏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之所,供其食物。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權臣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於是上疏力事贊揚,世祖欣然,乃崇奉為天師,顯揚新法,宣佈天下,道教大行。及嵩嶽道士四十餘人至,遂起天師道場於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製,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數千人。及世祖討赫連昌歸,尤重其預言而中。謙之奏請世祖登受符書,以彰聖德,世祖從之(按:此為唐宋以後,帝王接受道教授籙的先聲)。於是親至道壇,受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傢之色也。
自後諸帝每繼位,皆如之。寇謙之卒時,年八十四,正月間,先示弟子謂夢中成公興召之於中嶽仙宮,五月二十七日,果羽化,有清氣若煙,自其口出,屍體引長,量之八尺三寸,三日以後漸縮,至斂,量之長六寸。於是諸弟子以為屍解變化而去,能不死也。後又有人見之於嵩山之頂雲雲。
由以上簡略的引據,可見在北魏時代,寇謙之正式建立道教的規模。及至魏武帝時代,引起道、佛兩教爭端的主要人物,實際上是信奉謙之天師的弟子權臣崔浩所主動。其動機,當由於狹隘的宗教心理作祟,同時,亦由佛教本身自有流弊而促成其事,如佛教典籍《佛祖歷代通載》所記雲:
元嘉二十三年,魏太武三月,西伐長安,與崔浩皆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討蓋吳,至長安入佛寺,沙門飲從官酒,從入其室,見大有兵器,出白太武,太武怒曰:此非沙門所用,必與蓋吳同謀欲為亂耳。命有司按誅合寺僧,閱其財産大有釀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物以萬計。又為窟室以匿婦人(按:或為掩蔽逃難婦女而設,亦不可知)。浩因說帝,將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寇謙之切諫以為不可,浩不從。先盡誅長安沙門,焚燒經像。還宮,敕臺下四方,命一依長安法。太子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匿亡獲免,收藏經像。塔廟在魏境者,無一孑遺。迨太子繼位為文成帝,召復佛教。後浩以修國史得罪,夷五族而死,果報甚慘雲雲。
但自北魏永平二年以後,沙門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魏主別為之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到了延昌年間,北魏佛教,州郡共有一萬三千餘寺。梁武帝在南朝方面,亦大事修造佛寺,這在中國宗教史上,實為佛教的一大盛事,當然會引起諸山道士的反感,也是理所必然的事。由以上的徵引,可見道教在北魏時代,自道士寇謙之開始,綜合秦、漢、魏、晉的神仙方士之術,及役使鬼神、符籙、法術等流派,形成初期正式道教的規模,從此而代有充實,一變綜羅復雜的道傢學術,成為比較純粹宗教性的道教,奠定道教儀式的齋懺醮儀等規矩,而為唐宋以後道教教儀的根據。若以進化史的觀念論斷,從此以後研究道教,則較為有條理係統可循。如從原始道傢學術的立場言之,則有南桔北枳之異,醍醐變為乳酪,精華散失,猶存糟粕之感矣。
第二節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自寇謙之在北魏創建正統的天師道,使之成為正式的宗教以來,不但在北朝已深植根基,由此漸及南朝六代,亦普開風尚。當此時期,佛教的傳布基礎已立,但未能獨步天下的原因有二:
(一)由於民族意識的反感,士大夫們據傳統文化中儒傢所標榜的“三綱五常”為之力爭,而斥佛教為“無父無君”的異端。
(二)因道教外冒黃、老的傳統,內主老子、列子、莊子的思想,與神仙方士的學術,以及儒、道不分的形態,無論在政治地位,以及朝野信仰上,或明或暗,隨處與之抗衡對立。但風氣所及,所有六朝學術與文學的著作,普遍的共通思想,都已不離道、佛兩傢的範圍。因歷史背景與社會風氣的影響,朝野上下,在百餘年間,都被道、佛思想所左右,並且皆以此種思想形態,籠罩一切。尤其到了南朝的梁武帝,遂在這種思想風氣的潮流中,成為時代的犧牲者。因梁武帝篤信佛、道兩教,曾親自三度捨身僧寺為奴,宣講佛經,而又同時親講《老子》,並且亦崇尚孔、孟之學。他不但對三教有同好,而其興趣尤多偏重超脫的出世情調,在行為生活方面,有許多地方,儼然如一宗教傢。可惜時代英雄,使他作了皇帝,倘使他一生從事學術或宗教的研究,也許在千秋事業的成就上,較為一代之雄更為偉大。唐代賢臣魏徵論史,對於梁武帝與宗教關係,曾有最中肯的論斷,如雲: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爰自諸生不羈之度,屬諸兇肆虐天倫之禍,糾合義旅,將雪傢冤,曰紂可伐,不期而會,竜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纔大略,故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胄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幹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幾終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遺榮,虛厠蒼頭之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至於軒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惠。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其所易,可謂神有不達,智有所不通矣。
又如《新唐書·蕭瑀傳》贊曰:
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以浸微而已,故餘社及其後裔。以此驗魏徵之論,益見其為平允。
陶弘景調和道佛的主張
梁武帝酷好道、佛兩教,故兩教的奇才異能之士,亦應運而興。在佛教,有寶志禪師(又稱志公)、傅翕(又稱善慧大士)等人,傑出諸方,在粱武帝朝中處於師友之間的關係。在道教,有貞白先生陶弘景,隱居修道於句容茅山,亦與梁武帝處於師友之間,時人號為“山中宰相”。如史所云:
粱處士陶弘景,仕齊為奉朝請,棄宦隱居茅山。梁主早與之遊。及即位,恩禮甚篤,每得書,焚香虔讀。屢以手敕招之,弘景不出。國傢每有大議,必先咨之,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將歿,為詩曰:夷甫(王衍字)任散誕,平叔(何晏字)坐空論。豈悟昭陽殿,遂作單於宮。蓋因時人競談玄理,不習武事,弘景故作詩譏之。
陶弘景在南朝的政壇上是負有時代重望的人物,而其畢生致力學術的方向,始終以修道煉仙為目的,從南北朝的道教史而論,他與北魏時代的寇謙之,都是建立道教的中堅分子。但寇謙之是以純粹道教的宗教姿態從事傳道的活動。陶弘景猶有道傢老、莊的風格,參合神仙方士的道術,介乎入世出世之間,隱現風塵,遊戲三昧。而他的道傢思想已經滲入佛傢思想的成分,而且是趨嚮融會道、佛兩傢思想與方法的前驅。至於修煉神仙與采用道術的方法,註重養生丹藥而近於抱樸子,故亦著有關於醫藥方伎的《肘後百一方》等書。但在天人的觀念上,他亦如寇謙之一派,註重齋懺醮儀的祈禱,著有道教著名內典的《真誥》一書。但對於神仙事業的地位,他與抱樸子及寇謙之等觀念,又有迥然不同之處,如其所著《真靈位業圖序》雲:
夫仰鏡玄精,睹景耀之巨細。俯盼平區,見岩海之崇深。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但名爵隱顯,學號進退,四宮之內,疑似相參。今正當比類經正,譬校儀服,埒其高卑,區其宮域。又有指目單位,略說姓名,或任同秩異,業均跡別者,如希林真人,為大微右公,而領九宮上相,末委為北宴上清,當下親相職耶。諸如此類,難可必證。謂其並繼所領,而從高域粗,事事條辨,略宜後章。輒以淺識下生,輕品上聖,升降失序,梯級乖本,懼貽謫玄府,絡咎冥司。今所詮貫者,實稟註之奧旨,存嚮之要趣,祈視跪請,宜委位序之尊卑,對真接異,必究所遇之輕重。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自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必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參軍。豈解士庶之貴賤,辨爵號之異同乎。
關於道、佛兩教學術的爭執,當北齊之際已有正式下詔敕諸沙門與道士達者,如陸修靜等,親自校對法術理論的事實。及南朝梁武帝時代,道、佛兩教的紛爭,雖愈趨尖銳,但在修煉證真的思想與方法上,已經開始融通互會,漸次入於同流的趨勢,名士如瀋約、劉勰,隱士如何點、何胤。佛教法師如慧文、曇鸞等人,都是領導此一風氣的人物。尤其如陶弘景對於道、佛兩教的論斷,當時已有極其深刻的名言,如其《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雲:
至哉嘉訊,豈蒙生所辨。雖然,試言之:若直推竹柏之匹桐柳者,此本性有殊,非今日所論。若引庖刀湯稼,從養溉之功者,此又止其所從,終無永固之期。夫得仙者並有異乎此。但斯族復有數種,今且談其正體,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衆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竜,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中國文化,自上古至三代為一變,歷商以至周代開國之初又為一大變。在春秋、戰國時期又為一變,自秦、漢歷南北朝至於唐初開國為一大變。漸次及於宋、元之際為一變,再由明、清兩代至於現代,又為一大變。當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巨變的主因,實因西北邊疆民族的侵凌,以及佛教文化輸入的刺激所引起。歷時約經二百餘年,佛經翻譯,與佛教傳布事業的開展,由教(宗教儀式)理(哲學根據)行(修證方法)果(實證圓成)有係統的迻譯,已漸次滲入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且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而又加以融會闡述。因此漸有中國佛教各宗的興起,一變印度佛教而成為中國的佛教,尤其融通儒、道兩傢思想而崛起為中國禪宗的成長,更促使南北朝服膺道教及篤信神仙修證者流相率努力,遂有綜合儒、道、墨、法、名傢等精要,而擴展為唐代以後道教的規模。然所遺憾者,自戰國以來的道傢統,雖亦師弟相繼,但皆時異勢易,以隱密秘傳為能事,並無直接接受的蹤跡可尋。故到南北之間,雖北有寇謙之,南有陶弘景,亦皆各自為政,不能聯合統一,使其學術思想成為一貫而有具體的組織,以此與有傳承嚴整的佛教相較,自然處處遜於一籌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出版說明 |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 道教的建立 | 道教的成長 | 道教的擴張 | 道教的演變 |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 明清時期的道教 | 二十世紀的道教 | 附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