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李悅 Li Yue
啓蒙主義的對立面是犬儒主義。一個啓蒙主義者本質上是一個現實主義,是一個以批判的姿態介入現實生活的人。相反,一個犬儒主義者則是遁世主義者,是以隨順在態度生活的人。李悅對於丹的批評,就是一個啓蒙主義者與犬儒主義者的對話。
於丹談《論語》的節目,我看了幾次,印象不佳:從方法上來講,她“六經註我”,強作解人,整個一“過度詮釋”;從精神姿態來看,她追求“順世和悅”的快樂,缺乏現實感,缺乏那種積極的“憤怒”和高貴的“不滿”,缺乏真正從外部和內部同時解放人的理性自覺和責任擔當;從文化視野來看,她的知識構成是狹窄的,缺乏必要的闊度與深度,尤其缺乏現代性的人文視境。她選擇的是最輕鬆、最安全的言說路徑,那是近乎說夢的那種,手揮目送,海闊天空,滔滔不絶,天花亂墜,但是,與疼痛的人生隔着不止一層,與嚴峻的現實隔着不止一層,完全是心造的幻想,是夢裏的好事,一遇着堅硬的現實,便要被碰得鼻青臉腫、落花流水的。
李悅對於丹的批評是及時的,也是直中肯綮的。他尖銳地指出,於丹的思想本質上是犬儒主義的,“此派中人生活條件艱苦,衣食簡陋若顔回,視名利為身外之物若陶淵明;認為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號召大衆剋己自製,獨善其身而無所求,並以此為美德”,而於丹在闡釋《論語》的時候,就是以這樣的哲學為依托,進而“用心靈的自我撫慰來消解對現實的理性認識,用麯解《論語》來掩飾生活的真象;用‘返回心靈’的逃世方式來躲避對生存重荷的承擔。現實生活並不因躲避而有絲毫的改變,改變的衹能是躲避者,他們的人格衹能日益萎縮化、侏儒化和動物化”。她對《論語》的理解是實用主義的,而她談論的衹不過是“半截子孔子”。李悅不僅具體地批評了於丹理解、詮釋《論語》的錯誤,而且還從文化的層面,批評了她的價值觀和生活理念,一種生活方式上的“唯心主義”,一種業已沒落的“內傾文化”。
在我看來,李悅在批評於丹時對兩種文化的比較,是非常深刻的,也是很有說服力的:“中國的內傾文化與西方的外傾文化在尋找人自身的問題上大有差異。西方人把人當成認知對象,中國人把人當成充滿感情和欲望的生命整體,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還能通嚮世俗人間,構成人倫秩序,因此中國的政治很難從人倫秩序中劃分出來,也就很難建立民主政治。……由於我們返回了內心,求得了內心的安寧,卻拒斥近代科學和工業化,拒斥了民主思想,以致在現實中都無法立足,淪於危亡之境。這一悲劇後果卻被巨人馬剋思不幸而言中,早在清朝庚子國難發生的前42年,馬剋思於1858年就已經從理論上預見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命運,他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係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决鬥中死去。在這場决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的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 這是一個古老的文化悲劇。”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又露出了重演悲劇的文化閬頡!
於是,李悅坦率地說:“我們當然要批評她!我們必須批評她!”
我們應該傾聽李悅的“批評”,應該感謝他的認真和努力。
一個批判者不僅要敏銳地發現社會的殘缺和問題,而且還總是懷着欣喜的目光關註着新生的文化,發現那些寶貴的經驗。李悅高度評價董橋先生的《文字是肉做的》,指出董橋文章的“好處”是“有情緻”:“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情緻,就連那不足300字的序言也是有情緻的。”他最後的結論是:“好文章是要動了真情,好文章是肉做的”,因此,“寫文章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寫出好文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是董橋先生的文章給我們的又一個啓發”。李悅的《文化樂旅》評介的是旅美作傢少君的《鳳凰城閑話》。他發現少君先生在比“文化苦旅”更為通脫的“文化樂旅”中,“直接審視人的生存狀況,探索人為什麽而活着”。在另一篇文章中,他通過比較發現了格羅斯曼的長篇小說《生存與命運》對《日日夜夜》和《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的超越:沒有停留於對戰爭中的英雄主義的謳歌,而是“站在歷史的巔峰上,俯瞰整個人類的存在狀況,思考人類的整體性命運”。格羅斯曼認為,“自由是生命的基本原則”,任何形式的暴行都是退化性的動物行為,都應該受到強烈的抵製和批判。正是這種高遠的人文主義境界和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使格羅斯曼的作品具有非凡而偉大的品質,使它受到了李悅的高度評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