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百戰奇略 》
第一捲
劉基 Liu Ji
1。計戰【提示】
《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於《孫子兵法·計篇》,着重從戰略高度闡述實地戰爭謀劃對於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裏的“計”與其下的“計料”義同,是分析、判斷情況的意思。它認為,在對敵交戰之前,首先要摸清敵我雙方將帥的優劣、力量的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的險易、糧草的足乏。衹有對上述諸多情況首先分析、判斷準確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就沒有不打勝仗的。戰爭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决勝負的鬥爭活動。戰爭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並根據這種客觀實際,製定出正確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衹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較多地打勝仗,而較少地打敗仗,可見,熟識和掌握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是製定正確的戰略計劃進而贏得作戰勝利的根本前提。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進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想。
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歷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古代戰爭謀劃發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表、劉阿等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闢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製定了“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出首先要嚮薄弱方向發展,奪取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加強實力;爾後待條件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後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但他恰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一。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衆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睏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製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將帥指導戰爭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於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衹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確。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且挾製皇帝而嚮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歷三世,那裏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這裏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裏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儘管這裏人口衆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衆,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內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荊州部隊嚮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將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着豐盛酒食來迎接將軍呢!
確實能做到這樣,那麽,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衆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①漢末,劉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計於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⑥比於袁紹⑦,則名微衆寡,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⑧,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⑨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⑩據有江東⑾,已歷三世⑿,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⒀北據漢、淝⒁,利盡南海⒂,東連吳、會⒃,西通巴、蜀⒄、此用武之國,而其主⒅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⒆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⒇因之以成帝業。劉璋(21)暗弱,張魯(22)在北,民阜(23)國(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25)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26),南撫夷越(27),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嚮宛、洛(28),將軍身帥益州之衆出於秦川(29),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30)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31)。
【註釋】
①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計險阨遠近”
句,馬本、唐本皆脫“計”,今從王本。
②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謚昭烈皇帝,史稱“先主”。
③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④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並州牧。靈帝死後,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
⑥曹操:三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詩人。譙縣(今安徽毫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⑦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⑧以弱為強者:馬本脫“強”,今從唐本。
⑨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裏指漢獻帝劉協。
⑩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⑾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嚮,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⑿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權兄)、孫權三世。
⒀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東漢因之,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⒁漢、淝:即今之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淝水。據《水經註》載稱:其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西名為沮水者稱淝,西源出自今寧強北者稱漢,二源會流後通稱淝水或漢水。
⒂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⒃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
⒄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當今四川地區。⒅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
⒆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⒇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21)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劉備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22)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23)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24)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25)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27)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29)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30)簞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衆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2。謀戰【提示】
本篇以《謀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問題。它認為,當敵人謀劃戰爭伊始,我就及時運用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使其因圖謀敗露而嚮我屈服。本篇引自孫子“上兵伐謀”一語,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換言之,也就是運用謀略打破敵人的戰爭企圖,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達到孫子所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說不以兵力直接與敵人交戰而又能夠戰勝敵人。可以認為,這是孫子對戰爭所希圖達到的理想目標。但是,必須看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衹有在力量處於優勢,形勢非常有利,並且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主觀指導,纔有可能不經流血犧牲而達成“全勝”這一理想目標。如果忽視客觀條件,片面強調“謀戰”而否定“兵戰”的必要性,則勢必陷入不切實際的唯心主義泥淖之中,而給自己帶來不應有的損失。這是戰爭指導者不可不加註意的問題。
春秋時晉平公為了進攻齊國,先派範昭往觀齊國政情。齊相晏嬰運用其智謀於宴飲之間挫敗了範昭的多次挑釁,從而阻止了晉國即將攻齊的戰爭圖謀。這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例證。晉國之所以打消進攻齊國的戰爭企圖,固然是晏嬰以其聰明才智和計謀挫敗晉使範昭肆意挑釁的結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齊國自桓公開創的霸主地位,雖然到了景公時期已經喪失,但齊國仍不失為中原大國之一。晉平公要發動攻齊戰爭,對此是不能不有所顧忌的。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往觀齊國政情,爾後决定進攻與否的根本原因。
【譯文】
凡在敵人開始對我進行戰爭圖謀的時候,我要及時運用謀略戳穿它,使其陰謀無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誠如兵法所說:“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春秋時期,晉平公打算進攻齊國,便派大夫範昭去觀察齊國的政治動態。齊景公設宴進行招待,當酒喝得興致正濃時,範昭竟提出用齊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說:“那就用我的酒杯給客人進酒吧。”當範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換杯斟酒時,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範昭所用之杯斟酒進客。範昭假裝喝醉了,不高興地跳起舞來,並對齊國太師說:“能為我演奏一支成周樂麯嗎?我將隨樂而起舞。”太師回答說:“盲臣未曾學過。”範昭無趣地離開筵席後,齊景公責備臣下說:“晉國,是個大國啊。派人來觀察我國政局,如今你們觸怒了大國的使臣,這可怎麽辦呢?”晏子理直氣壯地說:“範昭並不是不懂禮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國,所以我不能服從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給他進酒。”太師接着說:“成周之樂乃是天子享用的樂麯,衹有國君才能隨之而起舞。而今範昭不過是一大臣,卻想用天子之樂伴舞,所以我不能為他演奏樂麯。”範昭回到晉國後,嚮晉平公報告說:“齊國是不可進攻的。因為,我想羞辱其國君,結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們的禮法,又被其太師識破了。”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贊嘆說:“不越出筵席之間,而能抵禦千裏之外敵人的進攻,晏子正是這樣的人。”
【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①春秋時,晉平公②欲伐齊,使範昭③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④觴⑤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進客。”
範昭已飲,晏子⑦徹⑧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⑨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⑩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⑾不習。”範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
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範昭非陋於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
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
仲尼⑿〔聞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間,而折衝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⒁【註釋】
①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②晉平公:春秋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範昭:春秋晉國大夫。
④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莊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觴(shāng):古代盛酒器。這裏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
⑧徹:通“撤”。
⑨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
⑩成周之樂:馬本及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麯。
⑾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麯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說創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裏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
3。間戰【提示】
本篇以《間戰》為題,旨在從戰略高度着重闡述使用間諜在戰爭中的作用問題。它認為,凡要進攻敵人,必先派遣間諜深入敵境進行戰略偵察,或以重金收買敵方人員提供情報。衹有通過間諜探明敵國兵員多少、力量強弱、軍隊動靜等情況後,再出兵進攻,才能打勝仗。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摸清敵情;而要做到“知彼”,就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周密地敵情偵察。在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派遣間諜偵察敵情,便成為兵傢經常采用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北朝時期的北周大將韋孝寬,就是以善用間諜而著稱於世的。在北周與北齊的對抗中,他采取派諜入齊和收買齊人為諜等手段,不僅隨時掌握了北齊的內情和動態,而且離間了齊後主與齊相斛律光,誘使齊後主殺害了“賢而有勇”的斛律光,為其後北周出兵滅亡北齊、統一北方,掃清了障礙。
【譯文】
大凡要出兵進攻敵人,必須事先派遣間諜秘密探明敵軍人數之多少、力量之虛實、部隊之行止,然後再出兵進攻,就能大功可立,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對敵作戰)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
北周名將韋叔裕,字孝寬,憑藉自身之德行而長期鎮守在玉壁城。他善於撫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衆擁護。因此,他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盡力搜集情報。也有為他重金收買的北齊人,從遙遠的齊國送來書面情報。所以,北齊有什麽動靜,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賢明又勇武,是為孝寬非常忌恨的一個對手。參軍麯嚴頗懂占卜之術,他對孝寬說:“明年,北齊必因相互殘殺而大亂。”孝寬因此命令麯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隱喻斛律光)。又說:“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然後命令間諜攜帶大量寫好歌謠的傳單,散發到齊都鄴城,北齊尚書左僕射祖孝徵與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傳單後則更添油加醋地報告了齊後主高緯,斛律光最終因此而慘遭殺害。北周武帝宇文邕獲悉斛律光被殺身亡的消息後,高興得立即嚮全國頒布大赦令。後來又出動大軍,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徵伐,先用間諜,覘敵之衆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法曰:“無所不用間也。”①周將韋叔裕②,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③。孝寬善於撫禦,能得④人心,所遣間諜入齊⑤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⑥,遙通書疏⑦。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麯嚴頗知卜筮⑨,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⑩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⑾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⑿令諜人多賫此文,遺之於鄴⒀。祖孝正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周武帝⒂聞光死,赦其境內,後大舉兵,遂滅齊⒃。
【註釋】
①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
②韋叔裕:北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字孝寬。善用兵,有戰功。北周武帝時,官至大司空、上柱國。
③玉壁:北周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馬本作“將”,顯誤;今從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齊: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⑥金貨者:馬本作“金賀還”,顯誤。今從汪本;唐本作“金幣”,亦通。
⑦書疏:即“書翰”,書札之類;這裏指書面情報。
⑧斛律光: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字明月。出生將門,善騎射,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官至左丞相。後因周將韋叔裕施離間計,為齊後主高緯疑忌所殺。
⑨卜筮:古時一種占卜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卜吉兇的稱“卜”,以蓍草占卜吉兇的稱“筮”。
⑩東朝:指北齊。因北齊位於北周之東,故稱。⑾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十鬥)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並將歸順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書·韋孝寬傳》原作“槲樹不扶自竪”,《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改“竪”為“立”。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槲木,喻指斛律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高氏統治即將垮臺,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鄴:北齊都城,位於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⒁祖孝正:《周書·韋孝寬傳》原作“祖孝徵”,《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諱宋仁宗嫌名(禎)而改“徵”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齊國勢衰微,出兵一舉滅齊,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為其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書·韋孝寬傳》。
4。選戰【提示】
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面可以長自己部隊志氣,一方面可以滅敵人威風。“兵無選鋒曰北”係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將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意思是,打仗不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戰爭,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係列戰役戰鬥組成的。首戰的勝負,往往關係和影響整個戰爭的前途。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因此,挑選什麽樣的將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係到首戰的成敗。故歷代兵傢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於“選鋒”的著名軍事傢。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進討烏桓,當時正值秋季洪水泛濫,道路不通,乃鑿山開路五百餘裏。當部隊進至白狼山時,與烏桓兵突然遭遇。由於對方兵多,己方“被甲者少”,曹操部下普遍産生畏懼情緒。
這時,曹操針對自己部隊情況,立即選派勇敢善戰的大將張遼為前鋒,乘“虜陣不整”之隙,縱兵擊之,結果大敗烏桓軍,斬其首領蹋頓及名王多人,收降鬍、漢軍民二十餘萬人。
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能適時選派得力戰將率領精兵作先鋒打頭陣;二是能正確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將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𠔌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曹操率兵徵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隨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嚮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竜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絶不通,於是開山填𠔌五百多裏,經白檀,歷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嚮東直趣柳城。當距柳城二百裏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袁尚、袁熙與烏桓單於蹋頓以及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敵軍兵力衆多,曹軍因輜重留在後面,披挂鎧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於是揮軍出擊,並派猛將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鬍、漢部衆二十多萬人。
【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①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𠔌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曹操徵之。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竜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𠔌⑧五百餘裏,經白檀⑨,歷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未至二百裏,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於⒁樓班、右北平⒂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衆甚盛。公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衆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鬍、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⒇【註釋】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𠔌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傢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鬍族一支。秦末,東鬍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徵烏桓,他隨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竜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𠔌:謂開山填𠔌。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
⑾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⑿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寧朝陽南。
⒀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⒁單於(chán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鬍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⒂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於今遼寧凌源東南。⒄卒(cù):同“猝”,意謂突然。
⒅張遼:曹操的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徵東將軍,封晉陽侯。
⒆鬍、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鬍降漢者”。皆誤,今據史載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5。步戰【提示】
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註意把握的指導原則。它認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設置障礙物。二要區別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於從一面嚮我進攻之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於四面嚮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於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這一重要軍事原則。
五代初期,晉(後唐前身)將周德威,由於恃勇輕敵,不修邊備,而為契丹所乘,喪失榆關之險,被圍困於幽州長達二百多天不得解脫。後得李嗣源、李存審等援兵救助,擊敗契丹兵,遂解幽州之圍。綜觀晉兵最後戰勝契丹兵之原因,固然與兵力增強、將士勇敢有直接關係,而晉將李存審在作戰指導上能夠根據敵情、地形實際,采取巧妙戰法,實施靈活用兵,乃是晉軍破敵取勝的主要原因。他從實際出發,先是“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並“發萬弩齊射之”,以阻塞契丹騎兵前進之路;繼則命步兵出敵陣後,以“羸兵曳柴、燃草”而施放煙塵,致使“契丹莫測其多少”,最後乘敵迷惑狐疑之際,揮軍直驅契丹後陣,一舉而敗之,取得了俘斬萬計,解除幽州之圍的輝煌戰績。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取得勝利。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於陣內,再把騎、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當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回敵後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製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竜節度使時,由於恃勇輕敵,放鬆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於營州與平州之間,並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奪未剋,敗歸幽州城。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於易州,準備援救危睏中的周德威。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着山澗嚮東前進。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衝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並進,契丹兵嚮後敗退,晉軍這纔得以越出山口嚮幽州進發。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當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着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裏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捲其餘衆從北山口嚮北逃去。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①之道,須用拒馬槍②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③《五代史》:晉將周德威④為盧竜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⑤之險。契丹⑥每芻牧於營、平⑦之間,陷新州⑧,德威復取不剋,奔歸幽州⑨。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睏。李嗣源⑩聞之,約李存審⑾步騎七萬,會於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⒀,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鬍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⒁命我將百萬騎衆,直抵西樓⒂,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將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存審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捲其衆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⒄【註釋】
①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及汪本。
②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係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將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嚮外,設於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③“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韜·犬韜·戰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證,並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
均係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將,官至節度使。公元91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⑤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⑥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⑦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竜。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薊縣,位於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剋用收為養子,賜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皇帝。
⑾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李存審,後唐名將,本姓符,晉王李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將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⑿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⒀大房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北的大房山。
⒁晉王:這裏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領李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
後,李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竜德三年(公元923年)稱帝,是為莊宗,都洛陽,國號大唐,史稱“後唐”。
⒂西樓: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遼寧巴林左旗之波羅和屯。⒃鹿角陣:即以形似鹿角的樹枝設置的陣地,以阻擋敵人前進。
⒄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第二》,又見《資治通鑒》捲270《後梁紀五·均王貞明三年》。
6。騎戰【提示】
本篇以《騎戰》為題,旨在闡述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註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避開山林、險要或沼澤的地形,因為此種地形不利於騎兵機動,容易打敗仗;應選擇開闊平坦之地,因為此種地形利於騎兵機動,進退無礙,易於取勝。戰爭的歷史表明,任何兵種作戰都要受一定的地形條件的製約。騎兵是古代作戰中機動力最強、突擊力最猛的一個兵種。但是,衹有在開闊平坦的地形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而山林、險隘及沼澤之地,卻是妨害騎兵作戰能力充分發揮的天然障礙。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着重闡述地形條件對兵種作戰的重要性,這是很可貴的。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晉與後梁的柏鄉之戰,是雙方爭奪河北進而奪取中原統治權的一次關鍵性作戰。當時,從兵力對比看,梁軍數量多於晉軍,但結局卻是晉勝梁敗。晉軍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成功是主要原因。梁將王景仁率兵八萬,紮營於柏鄉附近的野河之北,企圖以優勢兵力與晉軍决戰,一舉而占領趙地。晉將周德威識破其企圖後,及時說服晉王李存勖放棄過早與敵决戰的打算,並根據敵情、地形的實際,采取了主動後撤、誘敵出戰的正確方針,迫使梁軍脫離營壘之後,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一舉擊敗梁軍於曠野運動之中,創造了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有利地形而獲勝的典型戰例,為此後滅亡後梁、奪取中原統治權奠定了基礎。
【譯文】
大凡騎兵對步兵作戰時,如果遇到山林險隘、沼澤水網的地形,就要快速離開此地。因為這是對騎兵作戰不利而易取敗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種地域對敵交戰。如要對敵交戰,必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這樣,方可進退自如,戰而必勝。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平坦地域作戰,就要使用騎兵部隊。”
《新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趙王王鎔,與後梁軍對峙於距柏鄉五裏的地方,紮營於野河之北。當時,晉軍兵少,而梁將王景仁所率之兵雖多,但精銳部隊也少。晉軍看到對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晉將周德威針對此情而勉勵部隊說:“梁軍這些人不過是從汴宋地區臨時雇傭來的烏合之衆,(容易打敗!)”但德威回到帳中嚮晉王報告時,卻說:“梁軍比較精銳,不可立即與之决戰,應當嚮後稍退以等待有利時機。”晉下說:“我率孤軍千裏而來,利於速戰速决。如今若不乘勢迅速進攻它,一旦讓敵人摸清我軍的實力情況,我們就無計可施了。”德威反駁說:“事情並非這樣。趙王之軍善於守城而不善於野戰,(梁軍尚難在短時間內破城)。我軍賴以取勝的有利條件在於騎兵,衹有在平原曠野地域作戰,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特長。現在我軍紮營於河邊,臨近敵人營門,這不是便於發揮我軍長處的地方啊!”普王聽後很不高興,回到帳中就臥床休息了。衆將見此情形,無一人敢於入帳請求進見。周德威無奈,衹好對監軍張承業說:“晉王生我氣了。我不主張速戰速决,並不是因為我畏敵怯戰,主要考慮我軍兵少而又臨近敵人營門,所依恃的僅僅一水之隔罷了。假使梁軍得到船筏渡過河來,我們就將無一幸免於難了。似此情況,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誘敵人脫離營壘,騷擾他們使其疲憊不堪,然後就可以運用計謀戰勝它了。”承業聽完,立即入見晉王說:“德威是員老將,深知用兵打仗。希望您不要忽視他的主張意見。”晉王聽後驟然坐起說:“我正思考這個問題呢。”不久,德威抓獲了後梁的巡哨兵,問他王景仁現今在做什麽?他回答說:“已造船數百艘,將用以搭設浮橋渡河。”德威於是偕同梁軍士兵一起去見晉王。晉王笑着說:“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樣。”隨後下令退軍到鄗邑。(交戰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騎兵前往梁營挑戰,他自己親率三千精兵隨後跟進。梁將王景仁見此大怒,遂下令梁軍全部出擊,同周德威部轉戰數十裏,進至鄗邑之南,雙方都列陣以待决戰。梁軍依仗兵多,橫排列陣六、七裏之長。此時,晉王策馬登上高處觀察敵陣,喜出望外地說:“此地平原草矮,既便於前進,又便於退卻,真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好地方。”於是派人告訴德威說:“我當做你的先鋒,你可隨後跟進。”德威勸阻說:“梁軍輕裝遠來同我輾轉交戰,既然他們來得這麽快,必定來不及攜帶幹糧,縱然能帶幹糧,也沒有時間吃。這樣,等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乏,其軍必定退卻。乘其退卻而攻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到了午後四、五點時分,梁軍陣地果因人馬後退而煙塵大起,德威乘機擂鼓吶喊,發起猛烈攻擊,結果大敗後梁軍。
【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①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②《五代史》:唐莊宗③救趙④,與梁軍⑤相拒於柏鄉⑥五裏,營於野河⑦北。晉兵少,梁將王景仁⑧所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衆曰:“此汴、宋傭販⑨耳。”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爭,宜少退以待之。”〕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裏,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衆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將無敢入見者。德威乃謂監軍張承業⑩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⑾矣。不如退軍鄗邑⑿,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鄗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景仁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鬥數十裏,至於鄗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裏。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製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先,公可繼進。〕”德威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賫糧糗⒀;縱其能賫,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申⒁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⒂【註釋】
①陂(bēi):山坡。
②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但這裏是摘要引證。
③唐莊宗:即五代後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趙是在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時尚未稱帝,仍為晉王。
④趙:五代初河北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成德節度使王鎔為趙正,據守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後梁朱溫,後事晉王李剋用父子。
⑤梁軍:即後梁朱溫的軍隊。
⑥柏鄉:今屬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別名。源於今河北贊皇縣西南之贊皇山。
⑧王景仁:後梁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從吳王楊行密起兵於淮南,後歸後梁,官至淮南招討使。為將驍勇剛悍。
⑨汴、宋傭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傭販,即雇傭來的商販,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作“傭敗”,今據史載校改;王本作“傭奴”似亦可。
⑩張承業:唐僖宗時宦官,本姓康,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改姓張。
唐昭宗時被派往晉王李剋用處任河東監軍,剋用病亡後,仍為李存勖的監軍。
⑾無類:謂無遺類,即無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河北柏鄉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幹糧。
⒁申:舊歷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
7。舟戰【提示】
本篇以《舟戰》為題,旨在闡述水上作戰如何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問題。它認為,凡與敵人在江湖水上作戰,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因為,位於上風,可以利用風勢縱火焚毀敵人;占據上流,可用戰艦乘流而下衝擊敵人。歷史的經驗表明,戰爭總是在一定空間進行的,因而地理條件對作戰雙方都有重要製約作用。在武器裝備不發達的古代,特別是冷兵器時代,藉助風力、水勢對敵人作戰,這是古代戰爭指導者經常采用的戰法之一。春秋時期的吳楚長岸(位於今安徽當塗西南三十裏的東、西夾江處)之戰,便是藉助水勢作戰的一例。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於長岸,楚令尹陽匄用占卜預測勝負,認為交戰對楚不利;但司馬子魚卻認為楚軍地處江水上流,可藉助水勢衝擊吳軍。於是,他指揮楚國水軍乘流而下猛衝吳軍,一戰而敗之,並虜獲吳國先王乘坐的一艘名叫“餘皇“的大船。
楚軍的獲勝,說明了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爭指導者不可不加註意的問題。
【譯文】
大凡與敵人交戰於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備有艦船,並且必須占據上風頭和上遊處。因為,居於上風頭,可以藉助順風之勢,用火燒毀敵船;居於上遊處,可以乘着水流之勢,用戰船衝擊敵船。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敵。”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率軍攻打楚國,(雙方相持於夾江處的長岸)。楚國令尹陽匄占卜戰爭勝敗,結果顯現不吉利之兆。但司馬子魚卻說:“我們地處上遊,為什麽說不吉利?”於是,揮軍乘流衝擊吳軍,結果大敗吳軍,(並繳獲一艘名為“餘皇”的大船)。
【原文】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①,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衝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②春秋,吳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戰,不吉。司馬子魚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遂戰,吳師敗績。⑥【註釋】
①舟楫:船衹。楫(jí),划船的槳。
②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但這裏是摘要引錄。
③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闔閭。
④令尹:職官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裏具體指陽匄,即楚穆王曾孫子瑕。
⑤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子魚,即楚公子魴。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傢第一》。
8。車戰【提示】
本篇以《車戰》為題,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它認為,凡與敵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敵,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強部隊戰鬥力,二可阻擋敵人衝擊,三可整飭和約束隊伍不亂。
恩格斯在論及歐洲騎兵發展的歷史時,明確指出:“至少在軍事史上,戰車比武裝騎手的出現早得多。”(見《馬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捲1《騎兵》,戰士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我國古代也是如此。據文獻記載,車作為作戰裝備而用於戰爭之中,在我國至遲在商周時代已經比較普遍了。但從戰國以後,由於社會生産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進步,戰場條件的變化,此種衹利於在平原曠野行動的車兵,逐漸為步、騎兵所代替;戰車由主要用於衝鋒陷陣的進攻性裝備,變為運輸輜重或作為防禦作戰的障礙物了。
本篇正是從防禦障礙物的角度,闡述了偏箱車、鹿角車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這與戰國以前所講到的戰車和車戰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武威太守馬隆率軍進討羌兵的涼州之戰,就是根據地形條件以偏箱車、鹿角車列陣戰勝羌兵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晉兵衹有三千五百人,羌兵則有萬餘人,幾乎三倍於晉兵,並且利用有利地形對晉兵實施前堵後截。面對此種態勢,馬隆一方面充分發揮晉兵的勇敢精神,一方面製作偏箱車,設置鹿角車陣,“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給羌兵以重大殺傷,終於取得了平叛作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藉此方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係隊形不亂。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係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致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絶聯繫。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嘆息地說:“誰能為我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討平羌敵呢?”朝臣沒有應答者。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討平涼州叛亂。”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麽會不任用你呢?衹是不知將采取什麽辦法?”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武帝問道:“請講講你將采用什麽辦法?”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准許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幹什麽的,我將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嚮河西地區開進。憑藉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並任命他為武威太守。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弩的人,並且當場立靶測試。
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於是,親率其所募勇士嚮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製作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晉軍轉戰千裏之遙,殺傷敵衆數以千計。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衆萬餘不戰而歸降,馬隆前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衆,大戰樹機能,並將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①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②。
晉涼州③刺史楊欣失羌戎④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絶,帝⑤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嘆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⑥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⑦:“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鈞⑧,立標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於是率其衆西渡溫水⑨,虜木機能⑩等以衆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⑾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⑿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⒀等率萬金衆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
又率善戎沒骨能⒁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⒂【註釋】
①偏箱、鹿角車:皆為中國古代的作戰兵車。偏箱車的車箱係木板製成,置放兵器於其上。作戰時,車與車相連,前後相接,連成方陣,可用於平原曠野上作戰。鹿角車,則是用削尖的樹枝插在偏箱車前後,以防敵接近。
②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捲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作“地廣則用鹿角車營”。
③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戎,舊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⑤帝:指西晉武帝司馬炎。
⑥馬隆:西晉名將。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字孝興。少而智勇。晉武帝時,任東羌校尉,封奉高縣侯。
⑦對曰: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脫,今從汪本補。
⑧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一鈞為三十斤。
⑨溫水:即武威東之溫圍水。
⑩木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史載原作“樹機能”,《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
⑾八陣圖:中國古代作戰的一種陣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製成,四面開孔,置於車上,既便於觀察敵情,又可抵禦矢石擊傷。
⒀猝跋韓、且萬能: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但《資治通鑒》捲80《晉紀二》稱其為鮮卑人。
⒁沒骨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馬隆傳》。
9。信戰【提示】
本篇以《信戰》為題乃取“信義”之意,其要旨是闡述將帥以“信”治軍的重要性。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士卒所以能夠捨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都是由於平時將帥帶兵以“信”的結果。這裏所引“信則不欺”乃是《六韜·論將篇》提出的將帥必備的五種條件之一(即“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軍事與戰爭實踐的歷史證明,“信則不欺”,不僅是好的將帥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也是將帥治軍所應把握的重要原則。將帥衹有“信則不欺”,即切實做到:行賞罰,講求信用;嚴紀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廣大士卒的擁護,才能使部隊上下一心,團结對敵,無往不勝。
本篇所引諸葛亮統兵打仗以信為本的事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註引“郭衝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大將張郃等部三十餘萬精兵,秘密嚮蜀國劍閣進發,此時蜀相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並且正值部隊換防變動之時,將十分之二的蜀兵換下等待返鄉,而留下者僅有八萬人。從雙方兵力對比看,魏軍三倍於蜀軍。有鑒於此,諸葛亮身邊參謀人員皆勸亮把換防待歸的部隊暫留一月,以壯大蜀軍力量。但諸葛亮卻以“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為由,未予采納,且催令其盡快返鄉。蜀軍將士為諸葛亮以信義為本的可貴精神所感動,於是,去者願留一戰,而留者願效死命。臨戰之日,無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一舉擊敗魏軍,殺死張郃,打退司馬懿。裴鬆之在註引之後,對此戰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看去雖然不無道理,但綜觀諸葛亮一生統軍作戰乃至治國理民的實踐,“以大信為本”卻是符合其實際和令人效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交戰時,士卒們踏上萬死一生的戰場,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真誠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們這樣做的。將帥講求信義以誠待人,那麽,士卒便會報之以盡心用力而無猶豫之意。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誠如兵法所說:“為將帥者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徵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郃所部及雍、涼二州等精兵三十萬人,隱蔽進發,窺嚮蜀地劍閣。蜀國丞相諸葛亮當時駐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將有十分之二的人換防離去,留在戰場的將士衹有八萬人。正當魏軍開始布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參謀人員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製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嚮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失信’的作法,是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領切盼而逐日計算着丈夫歸來的時間。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面臨徵戰的睏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啓程返鄉。於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志昂揚,决心拚死一戰。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性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爭先,衝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郃,打退了主帥司馬懿。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①三國魏明帝②自徵蜀,歸長安③,遣司馬懿④督張郃⑤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⑥,潛軍密進,窺嚮劍閣⑦。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萬。時魏軍始陣,幡兵⑩適交,參佐鹹⑾以賊衆強盛,非力不製⑿,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⒁而計日,雖臨徵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住者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郃,卻司馬懿,一戰大剋,信之由也。⒂【註釋】
①信則不欺:語出《六韜·竜韜·論將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國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長安:古都城,漢惠帝時築。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④司馬懿:三國魏名將。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字仲達。初為曹操主簿。魏明帝時,官至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
⑤張郃:三國河間義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隨韓馥鎮壓黃巾起義,馥敗,郃以兵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歸曹操,官至左將軍。
⑥三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二十萬”,今據史載校改。
⑦劍閣:關隘名。位於今四川劍閣縣北,所處之劍門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⑧十二更下:謂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
⑨在:馬本及諸本皆脫,今據史載補正。
⑩幡兵:馬本及諸本皆作“代兵”,不盡原意,今據史載校改。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因不同部隊有不同旗號,故部隊換防,所持旗號也隨之變換。
⑾參佐鹹:馬本及唐本皆誤作“秦佐成”,今從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製:馬本及諸本皆誤作“非力所製”,一字之差,其義完全不同。今據史載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鼕,晉文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
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傢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麽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因小而失大。”於是,退兵三十裏,而原國也歸降了。
⒁鵠立:鵠頸長,能遠望,因喻引領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註引“郭衝五事”。
10。教戰【提示】
本篇以《教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它認為,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衹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采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戰爭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打勝仗的。“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在戰爭環境下提高部隊作戰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條件下,抓好平時的教育訓練,乃是提高部隊軍事素質的基本途徑。平時教育訓練卓有成效,戰時才能多打勝仗,否則,就要吃敗仗。孔子所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是這個道理。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傢,他在長期的軍事實踐活動中,積纍了治軍與作戰的豐富經驗,並撰寫兵法《吳子》一書流傳後世。本篇所引吳起關於教育訓練問題的論述,雖然由於時代的發展變化,他當時所主張的某些訓練內容,已經不能實用於今天,但是,他所強調的“教戒為先”,即把教育訓練擺在治軍首位的戰略思想;他所創造的“一人學戰,教成十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抓骨幹帶全體的訓練方法,對我們今天抓部隊教育訓練,仍有十分重要的藉鑒意義。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將士衹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號令,那麽,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衆去作戰,就意味着白白拋棄他們的生命。”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說:“將士常常戰死於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於缺乏靈活的戰術。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决條件。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嚮左轉嚮右,由嚮前轉嚮後,由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纔可以給部隊配發兵器。這就是為將帥者的職責。”
【原文】
凡欲①興師,必先教戰。三軍②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③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④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⑤戰國時,魏將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⑧【註釋】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諳(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將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傢。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前言 | 編寫說明 | 第一捲 | 第二捲 | 第三捲 | 第四捲 | 第五捲 | 第六捲 | 第七捲 | 第八捲 | 第九捲 | 第十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