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类 》 毛詩正義 》
捲一一之三
孔穎達 Kong Yingda
鄭玄 Zheng Xuan
《毛詩正義》
捲一 一之三
《兔罝》,後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衆多也。○菟罝,菟又作兔,他故反;罝音子斜反,《說文》子餘反。好,呼報反。
[疏]“《兔罝》三章,章四句”至“衆多”。○正義曰:作《兔罝》詩者,言後妃之化也。言由後妃《關雎》之化行,則天下之人莫不好德,是故賢人衆多。由賢人多,故兔罝之人猶能恭敬,是後妃之化行也。經三章皆言賢人衆多之事也。經直陳兔罝之人賢,而云多者,箋雲:罝兔之人,鄙賤之事,猶能恭敬,則是賢人衆多。是舉微以見著也。《桃夭》言後妃之所致,此言後妃之化,《芣苡》言後妃之美。此三章所美如一,而設文不同者,以《桃夭》承《螽斯》之後,《螽斯》以前皆後妃身事,《桃夭》則論天下昏姻得時,為自近及遠之辭,故云所致也。此《兔罝》又承其後,已在緻限,故變言之化,明後妃化之使然也。《芣苡》以後妃事終,故總言之美。其實三者義通,皆是化美所以致也。又上言不妒忌,此言《關雎》之化行,不同者,以《桃夭》說昏姻男女,故言不妒忌,此說賢人衆多,以《關雎》求賢之事,故言《關雎》之化行。《芣苡》則婦人樂有子,故云和平。序者隨義立文,其實總上五篇致此三篇。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肅肅,敬也。兔罝,兔罟也。丁丁,椓杙聲也。箋雲:罝兔之人,鄙賤之事,猶能恭敬,則是賢者衆多也。○椓,陟角反。丁,陟耕反。罟音古,罔也。杙,本又作弋,羊職反,郭羊北反。《爾雅》雲“枳謂之杙”,李巡雲:“橛也。”枳音特。橛音其月反。赳赳武夫,公侯幹城。赳赳,武貌。幹,扞也。箋雲:幹也,城也,皆以禦難也。此罝兔之人,賢者也,有武力,可任為將帥之德,諸侯可任以國守,扞城其民,折衝禦難於未然。○赳,居黝反,《爾雅》雲:“勇也。”幹如字,孫炎註云:“幹,楯,所以自蔽扞也。”舊戶旦反,瀋音幹。扞,戶旦反。禦,魚呂反。難,乃旦反,下同。任音壬。將,子匠反。帥,色類反,瀋所愧反。“可任”,而鴆反,後不音者放此。守,手又反。折,之役反。衝,昌容反。
[疏]“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至“幹城”。○毛以為肅肅然恭敬之人,乃為兔作罝,身自椓杙。其椓杙之聲丁丁然,雖為鄙賤之事,甚能恭敬。此人非直能自肅敬,又是赳赳然威武之夫,可以為公侯之扞城。言可以蕃屏公侯,為之防固也。○鄭唯幹城為異。言此罝兔之人,有赳赳然威武之德,公侯可任以國守,令扞城其民,使之折衝禦難於未然也。謂公侯使之與民作扞城也。○傳“肅肅”至“杙聲”。○正義曰:“肅肅,敬也”,《釋訓》文。此美其賢人衆多,故為敬。《小星》雲“肅肅宵徵”,故傳曰:“肅肅,疾貌。”《鴇羽》、《鴻雁》說鳥飛,文連其羽,故傳曰:“肅肅,羽聲也。”《黍苗》說宮室,箋雲:“肅肅,嚴正之貌。”各隨文勢也。《釋器》雲:“兔罟謂之罝。”李巡曰:“兔自作徑路,張罝捕之也。”《釋宮》雲:“枳謂之杙。”李巡雲:“杙謂鬘也。”此“丁丁”連“椓之”,故知椓杙聲,故《伐木》傳亦云:“丁丁,伐木聲。”○傳“幹,扞也”。○正義曰:《釋言》文。孫炎曰:“幹,盾,自蔽扞也。”下傳曰:“可以製斷,公侯之腹心。”是公侯以為腹心。則好仇者,公侯自以為好匹;幹城者,公侯自以為扞城。言以武夫自固,為扞蔽如盾,為防守如城然。○箋“幹也”至“未然”。○正義曰:箋以此武夫為扞城其民,易傳者以其赳赳武夫,論有武任,明為民扞城,可以禦難也。言未然者,謂未有來侵者,來則折其衝,禦其難也。若使和好,則此武夫亦能和好之,故二章雲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逵,九達之道。○施,如字。逵,求龜反。杜預註《春秋》雲:“塗方九軌。”
[疏]傳“逵,九達之道”。○正義曰:《釋宮》雲:“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郭氏雲:“岐道旁出。”“三達謂之劇旁。”孫炎雲:“旁出歧多故曰劇。”“四達謂之衢。”郭氏雲:“交道四出。”“五達謂之康。”孫炎雲:“康,樂也,交會樂道也。”“六達謂之莊。”孫氏雲:“莊,盛也,道煩盛。”“七達謂之劇驂。”孫氏雲:“三道交,復有一歧出者。”“八達謂之崇期。”郭氏雲:“四道交出。”“九達謂之逵。”郭璞雲:“四道交出,復有旁通者。”莊二十八年《左傳》“楚伐鄭,入自純門,及逵市”。杜預雲:“逵並九軌。”案《周禮》“經塗九軌”,不名曰逵,杜意蓋以鄭之城內不應有九出之道,故以為並九軌,於《爾雅》則不合也。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箋雲:怨耦曰仇。此罝兔之人,敵國有來侵伐者,可使和好之,亦言賢也。
[疏]“赳赳”至“好仇”。○毛以為赳赳然有威武之夫,有文有武,能匹耦於公侯之志,為公侯之好匹。此雖無傳,以毛仇皆為匹,鄭唯好仇為異。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中林,林中。○施如字,瀋以豉反。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可以製斷,公侯之腹心。箋雲:此罝兔之人,於行攻伐,可用為策謀之臣,使之慮無,亦言賢也。○斷,丁亂反。
[疏]“公侯腹心”。○毛以為兔罝之人有文有武,可以為腹心之臣。言公侯有腹心之謀事,能製斷其是非。○鄭以為此罝兔之人賢者,若公侯行攻伐時,可使之為腹心之計,謀慮前事。○傳“可以”至“腹心”。○正義曰:解武夫可為腹心之意。由能製斷,公侯之腹心;以能製治,己之腹心;臣之倚用,如己腹心。○箋“此罝”至“言賢”。○正義曰:箋以首章為禦難,謂難未至而預禦之。二章為和好怨耦,謂己被侵伐,使和好之也。皆是用兵之事,故知此腹心者,謂行攻伐,又可以為策謀之臣,使之慮無也。慮無者,宣十二年《左傳》文也,謀慮不意之事也。今所無,不意有此,即令謀之,出其奇策也。言用策謀,明自往攻伐,非和好兩軍,與二章異也。
《兔罝》三章,章四句。
《芣苡》,後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天下和,政教平也。○芣苡,音浮。苡,本亦作“苡”,音以。《韓詩》雲:“直曰車前,瞿曰芣苡。”郭璞雲:“江東呼為蝦蟆衣。”《草木疏》雲:“幽州人謂之牛舌,又名當道,其子治婦人生難。”《本草》雲:“一名牛遺,一名勝舄。”《山海經》及《周書·王會》皆云:“芣苡,木也,實似李,食之宜子,出於西戎。”衛氏傳及許慎並同此。王肅亦同,王基已有駁難也。舄音昔。
[疏]“《芣苡》三章,章四句”至“有子”。○正義曰:若天下亂離,兵役不息,則我躬不閱,於此之時,豈思子也?今天下和平,於是婦人始樂有子矣。經三章,皆樂有子之事也。定本“和平”上無“天下”二字,據箋,則有者誤也。○箋“天下和,政教平”。○正義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言天下者,以其稱王,王必以天下之辭,故《騶虞序》曰“天下純被文王之化”是也。文王平六州,武王平天下,事實平定,唯不得言太平耳。太平者,王道大成,圖瑞畢至,故曰太平。雖武王之時,亦非太平也,故《論語》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註云:“謂未緻太平。”是也。武王雖未太平,平定天下,四海貢職,比於文王之世,亦得假稱太平,故《魚麗》傳、《魚藻》箋皆云武王太平。比於周公之時,其實未太平也。太平又名隆平。隆平者,亦據頌聲既作,盛德之隆,故《嘉魚》、《既醉》、《維天之命》序及《詩譜》皆言太平。惟鄭《康誥》註云“隆平已至”,《中候序》雲“帝舜隆平”。此要政洽時和,乃得稱也。此三章皆再起采采之文,明時婦人樂有子者衆,故頻言采采,見其采者多也。六者互而相須。首章言采之、有之。采者,始往之辭;有者,已藏之稱,總其終始也。二章言采時之狀,或掇拾之,或捋取之。卒章言所成之處,或袺之,或襭之。首章采之,據初往,至則掇之、捋之,既得則袺之、襭之,歸則有藏之。於首章先言有之者,欲急明婦人樂采而有子,故與采之為對,所以總終始也。六者本各見其一,因相首尾,以承其次耳。掇、捋事殊,袺、襭用別,明非一人而為此六事而已。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非一辭也。芣苡,馬舄。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薄,辭也。采,取也。箋雲:薄言,我薄也。
[疏]傳“芣苡,馬舄”。○正義曰:《釋草》文也。郭璞曰:“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陸機《疏》雲:“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産。王肅引《周書·王會》雲:‘芣苡如李,出於西戎。’王基駮雲:‘《王會》所記雜物奇獸,皆四夷遠國各賫土地異物以為貢贄,非《周南》婦人所得采。’是芣苡為馬舄之草,非西戎之木也。”言宜懷任者,即陸機《疏》雲所治難産是也。○箋“薄言,我薄也”。○正義曰:毛傳言“薄,辭”,故申之言“我薄”也。“我”訓經“言”也,“薄”還存其字,是為“辭”也。言“我薄”者,我薄欲如此,於義無取,故為語辭。傳於“薄汙我私”不釋者,就此衆也。《時邁》雲:“薄言震之。”箋雲:“薄猶甫也。甫,始也。”《有客》曰:“薄言追之。”箋雲:“王始言餞送之。”以“薄”為“始”者,以《時邁》下句云“莫不震疊”,明上句“薄言震之”為始動以威也。《有客》前雲“以縶其馬”,欲留微子。下云“薄言追之”,是時將行,王始言餞送之。《詩》之“薄言”多矣,唯此二者以“薄”為“始”,餘皆為“辭”也。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有,藏之也。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掇,拾也。○掇,都奪反,一音知劣反。拾音十。采采芣苡,薄言捋之。捋,取也。○捋,力活反。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袺,執裧也。○袺,音結。裧,入錦反,又而鴆反,衣際也。采采芣苡,薄言襭之。扱裧曰襭。○襭,戶結反,一本作“擷”,同。扱,初洽反。
[疏]傳“袺執”至“曰襭”。○正義曰:《釋器》雲:“執裧謂之袺。”孫炎曰:“持衣上裧。”又云:“扱裧謂之襭。”李巡曰:“扱衣上裧於帶。”裧者,裳之下也。置袺,謂手執之而不扱,襭則扱於帶中矣。
《芣苡》三章,章四句。
《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紂時淫風遍於天下,維江、漢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漢廣,漢水名也。《尚書》雲:“嶓塚導漾水,東流為漢。”被,皮義反。紂,直九反。殷王也。遍,邊見反。
[疏]“《漢廣》三章,章八句”至“不可得”。○正義曰:作《漢廣》詩者,言德廣所及也。言文王之道,初緻《桃夭》、《芣苡》之化,今被於南國,美化行於江、漢之域,故男無思犯禮,女求而不可得,此由德廣所及然也。此與《桃夭》皆文王之化,後妃所贊,於此言文王者,因經陳江、漢,指言其處為遠,辭遂變後妃而言文王,為遠近積漸之義。敘於此既言德廣,《汝墳》亦廣可知,故直雲“道化行”耳。此既言美化,下篇不嫌不美,故直言“文王之化”,不言美也。言南國則六州,猶《羔羊序》雲“召南之國”也。彼言召南,此不言周南者,以天子事廣,故直言南。彼論諸侯,故止言召南之國。此“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總序三章之義也。○箋“紂時”至“教化”。○正義曰:言先者,以其餘三州未被文王之化,故以江、漢之域為先被也。定本“先被”作“先受”,因經、序有江、漢之文,故言之耳。其實六州共被文王之化,非江、漢獨先也。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興也。南方之木,美喬上竦也。思,辭也。漢上遊女,無求思者。箋雲:不可者,本有可道也。木以高其枝葉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興者,喻賢女雖出遊流水之上,人無欲求犯禮者,亦由貞絜使之然。○喬木,亦作“橋”,渠驕反,徐又紀橋反。休息並如字,古本皆爾,本或作“休思”,此以意改爾。竦,粟勇反。“流水”,本或作“漢水”。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潛行為泳。永,長。方,泭也。箋雲:漢也,江也,其欲渡之者,必有潛行乘泭之道。今以廣長之故,故不可也。又喻女之貞絜,犯禮而往,將不至也。○泳音詠。泭,芳於反,本亦作“氵符”,又作“桴”,或作“柎”,並同。瀋旋音附。《方言》雲:“泭謂之,謂之筏。筏,秦、晉通語也。”孫炎註《爾雅》雲:“方木置水為柎筏也。郭璞雲:“水中筏也。”又云:“木曰,竹曰筏,小筏曰泭。”音皮隹反。柎、筏同音伐。樊光《爾雅》本作“柎”。
[疏]“南有”至“方思”。○正義曰:木所以庇蔭,本有可息之道,今南方有喬木,以上竦之故,不可就而止息,以興女以定情,本有可求之時,今漢上有遊女,以貞絜之故,不可犯禮而求。是為木以高其枝葉,人無休息者;女由持其絜清,人無求思者。此言遊女尚不可求,則在室無敢犯禮可知也。出者猶能為貞,處者自然尤絜。又言水所以濟物,本有泳思、方思之道,今漢之廣阔矣,江之永長矣,不可潛行乘泭以求濟,以興女皆貞絜矣,不可犯禮而求思。然則方、泳以渡江、漢,雖往而不可濟,喻犯禮以思貞女,雖求而將不至。是為女皆貞絜,求而不可得,故男子無思犯禮也。定本遊女作遊。○傳“思辭”至“思者”。○正義曰: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為義,故為辭也。經“求思”之文在“遊女”之下,傳解“喬木”之下,先言“思,辭”,然後始言“漢上”,疑經“休息”之字作“休思”也。何則?詩之大體,韻在辭上,疑休、求字為韻,二字俱作“思”,但未見如此之本,不敢輒改耳。《內則》雲:“女子居內,深宮固門。”此漢上有遊女者,《內則》言“閽寺守之”,則貴傢之女也。庶人之女,則執筐行饁,不得在室,故有出遊之事。既言不可求,明人無求者。定本“喬上竦”,無木字。○箋“不可”至“之然”。○正義曰:箋知此為“本有可道”者,以此皆據男子之辭,若恆不可,則不應發“不可”之辭,故云“本有可道”也。此箋與下箋互也。此直言不可者,本有可道,總解經“不可”之文,遂略木有可息之道。箋下言渡江、漢有潛行、乘泭之道,不釋“不可”之文,是其互也。然本淫風大行之時,女有可求,今被文王之化,遊女皆絜。此雲絜者,本未必已淫,興者取其一象,木可就蔭,水可方、泳,猶女有可求。今木以枝高不可休息,水以廣長不可求渡,不得要言木本小時可息,水本一勺可渡也。言“木以高其枝葉”,解傳言“上竦”也。言女雖出遊漢水之上者,對不出不遊者言。無求犯禮者,謂男子無思犯禮,由女貞絜使之然也。所以女先貞而男始息者,以姦淫之事皆男唱而女和。由禁嚴於女,法緩於男,故男見女不可求,方始息其邪意。《召南》之篇,女既貞信,尚有強暴之男是也。○傳“潛行”至“方泭”。○正義曰:“潛行為泳”,《釋水》文。郭璞曰:“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七裏。“永,長”,《釋詁》文。“方,泭”,《釋言》文。孫炎曰:“方,水中為泭筏也。”《論語》曰:“乘桴浮於海。”註云:“桴,編竹木,大曰筏,小曰桴。”是也。○箋“漢也”至“不至”。○正義曰:此江漢、之深,不可乘泭而渡。《𠔌風》雲“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者,雖深,不長於江、漢故也。言“將不至”者,雖求之,女守禮,將不肯至也。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薪貌。錯,雜也。箋雲: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衆女皆貞絜,我又欲取其尤高絜者。○翹,祁遙反,瀋其堯反。“尤高絜”者,一本無“絜”字。之子於歸,言秣其馬。秣,養也。六尺以上曰馬。箋雲:之子,是子也。謙不敢斥其適己,於是子之嫁,我原秣其馬,緻禮餼,示有意焉。○秣,莫葛反。《說文》雲:“食馬穀也。”上,時掌反,下文同。餼,虛氣反,牲腥曰餼。
[疏]“翹翹”至“其馬”。○正義曰:翹翹然而高者,乃是雜薪。此薪雖皆高,我欲刈其楚。所以然者,以楚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而高故也。以興貞絜者乃是衆女,此衆女雖皆貞絜,我欲取其尤貞絜者。又言是其尤絜者,之子若往歸嫁,我欲以粟秣養其馬,乘之以致禮餼,示己有意欲求之。下四句同前。○傳“翹翹,薪貌”。○正義曰:翹翹,高貌。傳言“薪貌”者,明薪之貌翹翹然。若直雲高貌,恐施於楚最高者。此翹翹連言錯薪,故為薪貌。《鴟鴞》雲“予室翹翹”,即雲“風雨所漂搖”,故傳曰:“翹翹,危也。”莊二十二年《左傳》引逸詩曰“翹翹車乘”,即雲“招我以弓”,明其遠,故服虔雲:“翹翹,遠貌。”○箋“楚雜”至“絜者”。正義曰:薪,木稱,故《月令》雲“收秩薪柴”,註云:“大者可析謂之薪。”下章蔞草亦云薪者,因此通其文。楚亦木名,故《學記》註以楚為荊,《王風》、《鄭風》並雲“不流束楚”,皆是也。言楚在“雜薪之中尤翹翹”,言尤明雜薪亦翹翹也。○箋“之子”至“意焉”。正義曰:《釋訓》雲:“之子,是子也。”李巡曰:“之子者,論五方之言是子也。然則‘之’為語助,人言之子者,猶雲是此子也。《桃夭》傳云嫁子,彼說嫁事,為嫁者之子,此則貞絜者之子,《東山》之子言其妻,《白華》之子斥幽王,各隨其事而名之。”言“謙不敢斥其適己”,謂雲往嫁,若斥適已,當言來嫁,所以《桃夭》、《鵲巢》、《東山》不為謙者,不自言己,說他女嫁,故不為謙也。言“緻禮餼”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問名、納吉皆如之。納徵用玄纁、束帛、儷皮,是士禮也。《媒氏》雲“純帛無過五兩”,謂庶人禮也。欲緻禮,謂此也。餼,謂牲也。昏禮不見用牲文,鄭以時事言之,或亦宜有也。言“示有意”者,前已執謙,不敢斥言其適己。言養馬,是欲緻禮餼,示有意求之,但謙不斥耳。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蔞,草中之翹翹然。○蔞,力俱反,馬雲:“蔞,蒿也。”郭雲:“似艾。”音力侯反。
[疏]傳“蔞,草中之翹翹然”。○正義曰:傳以上楚是木,此蔞是草,故言草中之翹翹然。《釋草》雲:“購,蔏蔞。”捨人曰:“購一名蔏蔞。”郭雲:“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也。”陸機《疏》雲:“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餘。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牙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是也。
之子於歸,言秣其駒。五尺以上曰駒。
[疏]傳“五尺以上曰駒”。正義曰:《廋人》雲:“八尺以上為竜,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故上傳曰“六尺以上曰馬”。此駒以次差之,故知五尺以上也。五尺以上,即六尺以下,故《株林》箋雲“六尺以下曰駒”是也。《輈人》註國馬謂種、戎、齊、道,高八尺。田馬高七尺,駑馬高六尺。即《廋人》三等竜、騋、馬是也。何休註《公羊》雲“七尺以上曰竜”不合《周禮》也。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三章,章八句。
《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言此婦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汝墳,符雲反。《常武》傳云:墳,涯也。能閔,密謹反,傷念也。一本有“婦人”二字。被,皮義反。
[疏]“《汝墳》三章,章四句”至“以正”。○正義曰:作《汝墳》詩者,言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於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念其君子,猶復勸勉之以正義,不可逃亡,為文王道德之化行也。知此“道”非“言道”之“道”者,以諸敘“言道”者皆為“言”,不為“道”耳。上雲“德廣所及”,先德後道,事之次也。言汝墳之國,以汝墳之厓,表國所在,猶江、漢之域,非國名也。閔者,情所憂念。勉者,勸之盡誠。欲見情雖憂念,猶能勸勉,故先閔而後勉也。臣奉君命,不敢憚勞,雖則勤苦,無所逃避,是臣之正道,故曰勉之以正也。閔其君子,首章、二章是也。勉之以正,卒章是也。定本“能閔”上無“婦人”二字。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遵,循也。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枝曰條,榦曰枚。箋雲:伐薪於汝水之側,非婦人之事,以言己之君子賢者,而處勤勞之職,亦非其事。○枚,妹回反,榦也。未見君子,惄如調饑。惄,饑意也。調,朝也。箋雲:惄,思也。未見君子之時,如朝饑之思食。○{紂心}本又作“惄”,乃歷反,《韓詩》作“溺”,音同。調,張留反,又作“輖”,音同。
[疏]“遵彼”至“調饑”。○正義曰:言大夫之妻,身自循彼汝水大防之側,伐其條枝枚榦之薪。以為己伐薪汝水之側,非婦人之事,因閔己之君子賢者,而處勤勞之職,亦非其事也。既閔其勞,遂思念其事,言己未見君子之時,我之思君子,惄然如朝饑之思食也。○傳“汝水”至“曰枚”。○正義曰:《釋水》雲:“汝為濆。”傳曰“濟汝”,故知是水名也。“墳,大防”,《釋丘》文。李巡曰:“墳謂厓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故《常武》傳曰:“墳,厓。”《大司徒》註云:“水厓曰墳。”則此墳謂汝水之側厓岸大防也。若然,《釋水》雲“水自河出為灉,江為沱”,別為小水之名。又云:“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李巡曰:“江、河、汝旁有肥美之地名。”郭璞曰:“《詩》雲遵彼汝濆”,則郭意以此汝墳為濆,汝所分之處有美地,因謂之濆。箋、傳不然者,以彼濆從水,此墳從土,且伐薪宜於厓岸大防之上,不宜在濆汝之間故也。枝曰條,榦曰枚,無文也。以枚非木,則條亦非木,明是枝榦相對為名耳。枝者木大,不可伐其榦,取條而已。枚,細者,可以全伐之也。《周禮》有《銜枚氏》,註云“枚狀如箸”,是其小也。《終南》雲:“有條有梅。”文與梅連,則條亦木名也。故傳曰“條、槄”,與此異也。下章言“條肄”,肄,餘也,斬而復生,是為餘也,如今蘖生者,亦非木名也。襄二十九年《左傳》曰:“晉國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又曰:“杞,夏餘也。”是肄為復生之餘。○箋“伐薪”至“其事”。○正義曰:知婦人自伐薪者,以序雲“婦人能閔其君子”,則閔其君子者,是汝墳之國婦人也。經言“遵彼汝墳”,故知婦人自伐薪也。大夫之妻,尊為命婦,而伐薪者,由世亂時勞,君子不在。猶非其宜,故云非婦人之事。婦人之事,深宮固門,紡績織紝之謂也。不賢而勞,是其常,故以賢者處勤為非其事也。○傳“惄,饑意”。箋“惄,思”。○正義曰:《釋詁》雲:“惄,思也。”捨人曰:“惄,志而不得之思也。”《釋言》雲:“惄,饑也。”李巡曰:“惄,宿不食之饑也。”然則惄之為訓,本為思耳。但饑之思食,意又惄然,故又以為饑。惄是饑之意,非饑之狀,故傳言“饑意”。箋以為思,義相接成也。此連調饑為文,故傳以為饑意。《小弁》雲“惄焉如搗”,無饑事,故箋直訓為“思也”。此以思食比思夫,故箋又云:“如朝饑之思食。”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肄,以自反。瀋雲:“徐音以世反,非。”復,扶富反。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既,已。遐,遠也。箋雲:己見君子,君子反也,於已反得見之,知其不遠棄我而死亡,於思則愈,故下章而勉之。○思,如字,又息嗣反。
[疏]“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正義曰:不我遐棄,猶雲不遐棄我。古之人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婦人以君子處勤勞之職,恐避役死亡,今思之,覬君子事訖得反。我既得見君子,即知不遠棄我而死亡,我於思則愈。未見,恐其逃亡;既見,知其不死,故憂思愈也。○箋“已見”至“勉之”。○正義曰:言不遠棄我,我者,婦人自謂也。若君子死亡,已不復得見,為遠棄我。今不死亡,已得見之,為不遠棄我也。然君子或不堪其苦,避役死亡;或自思公義,不避勞役,不由於婦人,然婦人閔夫之辭,據婦人而言耳。鄭知不直遠棄己而去,知為王事死亡者,以閔其勤勞,豈為棄己而憂也。下章雲“父母孔邇”,是勉勸之辭,由此畏其死亡,故下章勉之。定本箋之下云“己見君子,君子反也,於己反得見之”,俗本多不然。魴魚赬尾,王室如燬。赬,赤也,魚勞則尾赤。燬,火也。箋雲:君子仕於亂世,其顔色瘦病,如魚勞則尾赤。所以然者,畏王室之酷烈。是時紂存。○魴,符方反,魚名。赬,敕貞反,《說文》作“<赤巠>”,又作“赬”,並同。燬音毀,齊人謂火曰燬。郭璞又音貨。字書作“尾”,音毀,《說文》同。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曰燥,齊人曰燬,吳人曰尾,此方俗訛語也。瘦,色救反。酷,苦毒反。雖則如燬,父母孔邇。孔,甚。邇,近也。箋雲:闢此勤勞之處,或時得罪,父母甚近,當念之,以免於害,不能為疏遠者計也。○“闢此”,一本作“辭此”。處,昌慮反。為踈,於偽反。踈亦作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捲一一之一 | 捲一一之二 | 捲一一之三 | 捲一一之四 | 捲一一之五 | 捲二二之一 | 捲二二之二 | 捲二二之三 | 捲三三之一 | 捲三三之二 | 捲三三之三 | 捲四四之一 | 捲四四之二 | 捲四四之三 | 捲四四之四 | 捲五五之一 | 捲五五之二 | 捲五五之三 | 捲六六之一 | 捲六六之二 | 捲六六之三 | 捲六六之四 | 捲七七之一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