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築的文化脈絡:追逐建築   》 尋找建築文脈(3)      劉元舉 Liu Yuanju

  “61年畢業分配,我把分配方案打開一看,是留校當研究生。以前整風反右時,研究生全是右派,從此廢除研究生制度,再無研究生。我們那時還不知道恢復,組織上分配,我們就服從。我們班當時有四個研究生,有研究民用設計、有搞規劃的,我是研究建築歷史及理論。梁先生是研究建築歷史的名傢,我當研究生時也沒有被認定是誰的研究生。
  “梁先生最大貢獻是為中國建築創立了一門學問,他是建築學的開山鼻祖,或者叫奠基人。他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梁先生研究宋代的《營造法式》,那是一部經典著作。梁先生要把這部書註釋,讓現代人看懂。這就要求研究透宋代建築。梁先生當時一心要帶我研究這個課題,我當時想離現代的創作設計更近一點,不太想去研究古代法式。我跟係裏談了我的想法,請他們轉告梁先生。係裏同志說,你可真傻,梁先生是權威,人傢求之不得跟他學,你可倒好。我一聽,怕得罪梁先生,就到梁先生傢裏去嚮他匯報了我的想法。我說我對園林建築更有興趣。我一點也沒想到梁先生沒有權威架子,他說你這個想法很好,我自己本人也對園林感興趣,但這些年沒有更多研究,指導你的論文不合適。
  “我的論文的導師是莫宗江先生。他是清華大學唯一的一個沒有文憑的大學教授。他完全是自學研究園林建築。莫宗江先生曾在營造學社當學徒。他曾跟隨着梁先生上過五臺山……”
  這些話是張錦秋大師在北京的華都飯店接受我的采訪時說的。當然這是後來的事情。我風塵撲撲來到西安沒有與她謀面,這是多麽令我掃興的事情啊。她去哪 裏了?她什麽時候能夠回來?我一定要等她回來,與她見上一面,親耳聆聽她的談吐。然而,我知道這一次西安之行是不可能見到她了,因為她已經走出了西安,她走上了通往五臺山的路……
  那是怎樣的一條路啊!在這條路上,走出了一批中外建築師,也可以說,中國係統的古建築學就是從這條路上引發開來的。
  中國建築界最了不起的建築師是梁思成先生。他是第一個走上這條路的人。那是1937年的6月。梁思成先生與林徽因、莫宗江等四人踏上了尋訪考察古建築的漫漫路程。他們選擇了山西的名山探尋古剎。他們到了五臺縣後,沒有進入縣城而是往北去南臺附近的豆村。有人看到他們一早就騎着毛驢奔走在山路上,他們迂回着走,縈回環繞於崎嶇的山崖小路上。路途險峻陡峭,有時連毛驢都喘着氣不肯往前邁步。
  梁思成那時候很年輕,風華正茂,英姿勃發,他認準了自己要幹成一件大事,要幹驚動天地的大事。他的腿可不大適應陡峭的山路,邁步時落腳不那麽平穩。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是1923年,他在積極準備赴美留學時,他乘一輛摩托車去天安門廣場參加北京學生舉行的“國恥日”紀念活動。當車到了南長安街口時,一下子就被軍閥金永炎的汽車撞倒在地。結果腿骨骨折,脊椎受傷,後來,他的腿沒有接好,導致他的左腿比右腿略短一公分。自古以來,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多磨難的,如果說在梁先生的一生磨難中,他的心靈上蒙受的痛苦要比這條腿多得多了。
  我很羨慕梁先生,特別羨慕當年那次五臺山之行。不僅僅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考察,而且是一次多麽難忘的行旅。我覺得他不是那種呆板的書生,他也一定有着文
  學家的浪漫,否則,林徽因也不會愛上他的。他也寫過一首詩:
  登山一馬當先,
  豈敢冒充少年?
  衹因恐怕落後,
  所以拼命嚮前。
  我不知這首民歌風格的詩是否是那一次登五臺山寫的,我也不敢恭維這首詩的藝術水準,但是,這首詩無疑是抒寫了他的真性情。尤其“衹因恐怕落後,所以拼命嚮前”這兩句,很實在,從中可以看到梁先生身上那股社會主義特定時代的精神風貌。從而,讓我聯想到他曾一度那麽熱衷於大屋頂,那麽信奉蘇聯的“民族形式”理論,是不是也屬於這種“衹因恐怕落後”?反正我覺得這兩句很值得好好品一品。能夠品出梁先生自身的性格悲劇,也能品出我們中國建築師或者說中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共同悲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目錄尋找建築文脈(1)尋找建築文脈(2)
尋找建築文脈(3)尋找建築文脈(4)尋找建築文脈(5)
尋找建築文脈(6)尋找建築文脈(7)尋找建築文脈(8)
尋找建築文脈(9)西方的誘惑(1)西方的誘惑(2)
西方的誘惑(3)西方的誘惑(4)西方的誘惑(5)
西方的誘惑(6)西方的誘惑(7)西方的誘惑(8)
廣州有個佘俊南張錦秋之於西安(1)張錦秋之於西安(2)
建築學巨擘陳植(1)建築學巨擘陳植(2)建築學巨擘陳植(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