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4節:遊於列國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而在《孟子》一書中,孟子都是對子思直呼其名,達16次之多。如果子思真的是孟子的老師,他就該稱為夫子。一貫極其重視禮義,倡導尊師的孟子,自然不會如此無禮。這也證明了子思的確不是孟子的老師。
  近代學者康有為、梁啓超及郭沫若都認定,那個“子思之門人”為子遊,是孔子的另一個學生。
  無疑,這個“子思之門人”的確有其人,他是儒傢學說由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門人)——孟子傳承的必不可少的中間人物。他能當孟子的老師,他的學問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遊於列國
  儒傢從來都是入世的,修身的目的,並不僅僅為追求個人道德的高尚,而是為齊傢、治國、平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樣,一生中也周遊列國,奔走呼號,希望各諸侯國能實行仁政,但此時正是群雄割據的年代,“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明知如此,孟子仍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仿效孔子周遊列國,開始推行他的仁政主張。
  首先,孟子在他的家乡鄒國出仕。鄒國衹是一個夾在齊魯之間的小諸侯國,隨時有被大國吞併的危險,生存危機是第一位的。孟子出仕的時候,正是鄒國與相鄰的大國魯國爭戰的時候,打敗的,肯定是鄒國無疑。當時,鄒國的官員死了三十多人,而老百姓卻不願用命。鄒穆公問孟子該怎麽辦呢?孟子卻不願順着他說話。他嚴厲地指出:早在災荒之年,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者多達千人,而大王的糧倉充盈,庫房中珠寶堆積,卻未能救濟百姓。下面的官吏不報告實情,還趁火打劫,百姓早就怨恨在心了。現在,遇上了戰爭,這些百姓終於等到報復的機會了,他們能為你打仗嗎?曾子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現在又應驗了。“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章句下)衹要能實行仁政,老百姓纔會衷心愛護,誓死擁戴。
  他這種說法,鄒穆公能高興嗎?
  他不得不離開鄒國。
  大約是在公元前330年,43歲的孟子離鄒,首次去齊國謀求發展。當時,齊威王當政,對孟子的學說不感興趣,他一直未受重用。在此期間,孟子的母親不幸去世,孟子由齊國返回故裏,奔喪。由於孟子相傳是魯公族後裔,其祖墓在魯,故葬母於此。今鄒城北馬鞍山有孟母林,是孟母安葬之處。
  孟子按古禮守孝三年,然後返齊,在公元前324年離齊。
  他去了一個小國宋國,提出了實行什一稅等利民安邦等措施,不被采用。他發現宋王被群小所包圍,宋國的政治黑暗、腐朽,因而選擇了離開。
  這期間,出現了一綫轉機。就在孟子在宋國時,小諸侯國滕國的太子出訪楚國,路過宋地,特意前來拜訪孟子,倆人相談甚歡。在返回途中,這位滕太子再次與孟子相見。可見,對他看重的程度。
  就在孟子離宋、經薛,歸鄒故裏後,那位滕太子即位了,專門派人前來嚮孟子請教為父辦喪事的禮儀,孟子建議行三年之喪,滕太子照辦了。
  此時,孟子打算去魯國。當時,當政的魯平公正重用孟子的得意門生樂正子為政,孟子喜不能寐,以為有樂正子的鼎力薦舉,他可以在魯國大有作為了。誰知,就在魯平公聽了樂正子的薦舉,準備親自接見孟子時,一個名叫臧倉的小人卻從中作梗,他以孟子為母辦喪事的禮儀超過了為父親辦喪事的規格為由,阻止了這次接見。無論樂正子怎樣從中斡旋,也無力回天了。
  去魯國不成,孟子衹好去了那個小諸侯國滕國。此時,已即位的滕太子稱滕文公,對孟子禮遇有加,孟子希望滕文公能實行他一貫倡導的仁政。
  但滕國夾在齊、楚兩個大國之間,與孟子的故國鄒國一樣,生存危機始終是占第一位的。當滕文公嚮孟子請教該怎樣解除這種危機時,孟子所言非所問,竟與事無益。他隨即受冷遇了。
  適逢梁惠王公開招賢,孟子就在公元前320年,離滕去大梁。他關於實行仁政的一些主張,雖受到了梁惠王的贊同,但不幸的是,梁惠王不久去世了,繼任的梁襄王在孟子看來不似人君,故在一年之後,離大梁再去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