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中國的新革命   》 第4節:試驗區(1)      凌志軍 Ling Zhijun

  這時的白頤路上活躍着一個特別的小團體。他們自稱"沙竜",沒有嚴密的組織體係,形式散淡,以喝茶閑聊為多,成員都是新公司的領導者,包括"兩通兩海"的領袖們,甚至陳春先也曾介入其中。1989年最初兩個月,他們活動頻繁,人數漸多。這些"企業領袖"采取"輪流做東"的方式,不斷更換地點和話題。這些人坐在一起吹噓自己的成功,也傾訴苦惱,互相傳遞經營之道,也密商如何少繳稅款、逃避政府監督。中關村空前絶後的這個"沙竜",如果真的就是這些話題,倒也罷了。問題在於他們還有國傢大事要談,不是分析改革順逆,就是判斷經濟沉浮,再不就是政治秘聞。他們把中南海叫"海裏",把黨中央叫"上面",常常通宵達旦說個不停,不論真假,就像親眼所見。這也難怪,那是一個思想活躍的年代,帶着過去的烙印,而新市場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和成熟,沒有證券交易所,沒有風險投資,沒有股票期貨,沒有樓市,沒有源源不斷的技術更新和産品換代。那時候人們恥談利益,而對國傢大事抱着一種奇特的熱情,就像今天談論股市沉浮和房價漲跌一樣。
  四通總經理萬潤南滿有把握地預言,中國的政治大變革就在眼前,而中關村將是其中一個重要角色。這是要給中關村的新革命賦予政治意味。一個做公司的人說出這樣的話,也衹有在那個年代的中國纔會發生。然而事情還沒有完呢。科海總經理陳慶振估量"電子一條街"上崛起的企業群體,發現衆人各自為戰,"重複勞動太多,智力和財力都在內耗",進而倡導"聯合"。他的想法本來衹有經濟含義,但在當時的局面中,難免被賦予"組織起來"的意味。大傢於是籌劃成立一個"中關村電子集團",還當場確立"集團宗旨":"用同一個規劃做事","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說白了,這是要讓這些早期叛逆者而今日企業傢聯合起來,步調一致。
  現在回想起來,大傢如此激昂高亢,不是過於天真,就是過高估計過去一年獲得的支持。要不了多久,這些熱衷政治的人,這些試圖組織起來的人,這些想要"用一個聲音說話"的人,就會在事態的急劇變化中大吃一驚。
  當時社會對於白頤路的民營經濟百般疑慮。慶幸的是,那時新公司還沒摘掉頭上的"紅帽子"。可以說,除了王文京的剛剛成立的用友,中關村的所有人頭上都有一頂"保護傘"--不是"全民的"就是"集體的"。北京市長陳希同在這個夏天來到這裏時,鬍昭廣便把"紅帽子"一個一個拿出來。他說:"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欣欣嚮榮"。看着這位市長滿臉疑問,他又辯解道:"這種企業的特點是實力雄厚,一旦引入新的運行機製,能把沉澱着的科學技術和生産力激活,即使不投資也能産生大的效益。"這一番話說得陳希同高興起來。不過,這位市長顯然更關心白頤路有沒有把"全民所有製"給吞噬了。鬍昭廣於是趕緊報告:"在700多傢新技術企業中,全民所有製企業占71%。"市長大感欣慰,滿臉堆笑,連連說:"一旦把知識分子解放出來,將會産生多麽大的力量!"四通公司的知識分子於是大着膽子站出來,以"民辦企業代表"的身份說了一番話,沒有反應。聯想的柳傳志當場表示:"四通走出了一條'捧泥飯碗'的路,我們衷心地為這條成功的路叫好",也沒人鼓掌。報紙上倒是有些說法,不過不是"叫好",而是在闡述"民營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溫床"。
  這種對"民營經濟"的疑慮,當時有個證據,就是四通公司。過去幾個月裏,萬潤南的政治熱情和野心把他引上歧途,由於這位老闆的指引和鼓勵,整個公司也離開商業軌道,捲入政治的漩渦。隨後,萬潤南逃出京城流亡國外,把四通公司留給那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中關村。
  看來四通在劫難逃。當時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衹有一個人與衆不同。他看到了他的機會,决定抓住它。這個人就是段永基。他是四通公司副總經理。此前他在中關村的創業史上平淡無奇,此後他將成為最大玩傢,直到獲得"中關村村長"的聲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前言(3)
第4節:試驗區(1)第5節:試驗區(2)第6節:試驗區(3)
第7節:試驗區(4)第8節:試驗區(5)第9節:試驗區(6)
第10節:試驗區(7)第11節:試驗區(8)第12節:試驗區(9)
第13節:試驗區(10)第14節:試驗區(11)第15節:試驗區(12)
第16節:轉變的年代(1)第17節:轉變的年代(2)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第19節:轉變的年代(4)第20節:轉變的年代(5)第21節:轉變的年代(6)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第23節:轉變的年代(8)第24節:轉變的年代(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