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谈笑风生 Laughing   》 第4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1)      贺壮 He Zhuang

  第一讲〓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
  ——理、文、序、气
  演说的基本要求是指演说所要体现的基本功能,以及实现演说的这些基本功能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演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说服力,而演说要有的说服力,要做到以下四个字:理、文、序、气。也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气。
  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就是演说的内容要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和道理,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我们每天都说话,谁要说我们说话没道理或者不讲道理我们一定生气。但是,我们既然登台演讲,要让许多听众乐于聆听我们的观点,就不能止于讲述浅显和平庸的道理,比如有人讲“有耕耘才有收获”,这道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因为如此浅显的道理众所周知,毫无新意。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理”,不但要言之成理,而且是人们以前所没有意识到,至少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也就是说,是要对别人有所启发,让别人有所感悟的道理,这样的道理人们听着才会觉得有分量,有收获。
  这样说来,演说中的言之有理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他要求演说者要有高于一般人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和思辨能力,至少在演说者所钻研的领域,在当下所发表的观点、演讲的话题上,要有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说来就是演说者的“理”要深刻而新颖。
  所谓深刻,就是演说者的观点要达到别人所没有达到的深度。比如就“有耕耘才有收获”这个话题来说,你讲出的道理一定要比以前别人讲得更深刻,更深入人心,听众听别人讲有耕耘才有收获一天工作八小时,听你讲了有耕耘才有收获一天工作十六小时,那么你这就是成功的演说。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是胡适先生一篇著名的演讲词,这篇演说词的主题是“不要抛弃学问”。我们单看这个主题平淡得很,因为我们谁都知道不应该抛弃学问,但我们看看胡适先生是怎样讲的。
  ……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打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小时的功夫,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
  对于“不要抛弃学问”这个主题,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听者已经有了一堆理由等在那里了。而胡适先生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学生们的理由,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听他这样一番道理讲出来,不论多么慵懒的学生也会深受触动吧?
  再说新颖。演讲中的新颖,就是要发人之所未发,感人之所未感,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甚至振聋发聩。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先生有一次到昆明一所大学演讲,演讲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向他提问:“您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如何?”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学校纪律还是社会舆论都是反对大学生谈恋爱的,刘墉先生当时也知道在场的校长大人和老师们一定希望他的观点是反对大学生恋爱。但刘墉先生却是这样回答那位同学的:“你觉得大学文学跟一般文学有分别吗?你觉得大学作曲家和一般作曲家不一样吗?文学就是文学,音乐就是音乐。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把恋爱分成中学生的、大学生的?恋爱就是恋爱,不是‘大学生谈恋爱’,是‘人在谈恋爱’呀!”在场的校长大人和老师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而全场四千多名学生则对刘墉先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开场白(1)第2节:开场白(2)第3节:开场白(3)
第4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1)第5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2)第6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3)
第7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4)第8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5)第9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6)
第10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7)第11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8)第12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9)
第13节:演说的四项基本要求(10)第14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第15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2)
第16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3)第17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4)第18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5)
第19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6)第20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7)第21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8)
第22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9)第23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0)第24节:演说的四项高级要求(1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