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彭林 Peng Lin
說到這裏,好像很簡單,儒傢要求執政者懂得尊重人性,不是已經把問題解决了嗎?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前提,衹說了一半,而且是非本質的一半。為什麽?因為人性它有弱點。人跟動物一樣,是從動物界來的,動物性與人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許多從動物身上見到的那種不好的動物性,其實在人性上都有,比方說貪婪、殘暴、爭鬥、不守秩序等等,這些東西人身上也有。
因此,如果過分地強調人性得自天命,過分地強調它的合理性,不許對它有半點限製,那就是將人性等同於動物性。道傢就是這樣。儒傢認為人性不能放縱,人是動物的靈長,人應該對自己的性情有所把握。有些人很欣賞“性情中人”,我說這要看什麽場合。如果過分強調個人的性情,不適當地張揚它,衹要是我的真性情,我想怎麽做就可以怎麽做,那這個社會非亂套不可。舉個例子來說,拳王泰森,他跟人傢爭論起來急了,就把對方的耳朵給咬了。類似的情況,《水滸傳》上也有,叫做“一時性起”。像馬加爵也是“一時性起”,好傢夥,拿榔頭一氣砸死了好幾個人。如果人人如此,這社會非大亂不可。所以儒傢認為,人的性情是要用理智來把握的。
那麽,人性要把握到什麽程度呢?有一句大傢非常熟悉的話,叫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人的性情要有一個度,要達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樣一種境界。子思的《中庸》,我想很多同學都讀過,《中庸》開頭有一句話叫“天命之謂性”,什麽叫“性”呢?天賦予你的就叫“性”。《中庸》接着說“率性之謂道”,“率”就是沿着,沿着人性去治理民衆,庶幾乎就是治民之道了,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經談到。《中庸》又說:“修道之謂教。”人性有天生的弱點,任何人不可能生下來的時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而且一輩子都不偏不倚,這不可能。所以要通過“教”來修正人性,這個教就是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就是“禮”和“樂”。《禮記》說“禮緣情而作”,意思是說禮是從人的情感出發來製定的。但禮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為目標的,《禮記》裏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孔子有一位高足叫做子遊,想必大傢都聽說過。孔子曾經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來贊揚他的十位最傑出的弟子,人稱孔門十哲,後世在孔廟裏受到配享,其中文學一科是子思和子夏。孔子還有一位學生叫做有子,“子”是那個時候對人的尊稱。有一天,子遊和有子在街上閑步,看到一個小孩跟他父母走丟失了,這小孩就痛哭。這個時候有子就藉題發揮了,他對子遊說:你看你看,孩子一旦見不到父母了,他那種悲傷,又是跺腳,又是哭,又是喊,人性就應該像這樣,不要約束他,讓他去發泄。可是在喪禮裏面,對於“踴”(就是跳腳)卻是有限製的,每次衹能跳三次,稱為一踴;最多衹能三踴。在你踴的時候,旁邊會有人告訴你:要節哀。有子說到這裏,就詰問子遊:“為什麽要叫人傢節哀呢?父母死了,傷心的程度要比這孩子與父母一時走失嚴重得多,應該由着孝子去盡性情發泄悲痛嘛,這纔是正道。”有子覺得自己講得很有道理,他說準備要把喪禮裏面關於踴的規定都給去掉。子遊是大儒,識見要比有子高深得多,他聽了微微一笑,說“此戎狄之道也”。“戎狄”,是指古代的少數民族,那時文化不太發達,所以還不大懂得禮的要旨。子遊接着說:“禮道不然。”“禮道”教育大傢不能以死傷身。假如是父母剛死,你不能節哀順變,悲傷過度,把你哀慟之情盡情地宣泄,結果呢,以死傷身,那邊剛死了一個,喪事還沒辦完,這裏又死了人了。這難道是死者願意看到的嗎?所以要節哀,這個“節”,就是節制,“禮”的作用,就是節制你的情感的。
可是還有另外一種人,父母去世了,他毫無悲傷之心,不念父母之恩,那怎麽辦?古代為什麽死了人以後要穿喪服?這是禮的規定,你必須得穿,目的是要提升你內心的悲傷之情。你早晨起來一看,怎麽穿這衣服?一想,原來是自己有熱孝在身。每天看到這個喪服,你就會想起老人傢生前對於你的種種慈愛,對於你的撫養。因為你對父母的情感達不到常人應有的程度,所以要以此來提升它。而對於悲傷過度的,則要把它降下去,不能以死傷生。悲痛達不到的,要把它提升起來。你父母死了,應該要有悲傷的,不能這樣無所謂。目的就是讓人的心情要達到合於禮的境界。《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在受到外物的影響之前,喜怒哀樂沒有偏嚮,處在中立的狀態。一旦受到外物的作用,喜怒哀樂被誘發出來時,都能恰到好處、合於道的要求,這就是“和”的境界了,和是天下最大的“道”。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能怠惰、懦弱、無情,要力求進入“大中至正”之域,這樣纔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文明時代的人、一個脫離了動物境界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 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 | 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 | 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 | 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 | 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 | 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 | 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 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 | 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 | 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 | 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 | 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