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經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解讀《易經》的方法(1)      何新 He Xin

  本書解讀《易經》經文的方法,是根據新訓詁學的方法。在本書的註釋中將說明譯文所根據的文獻及語言學根據。說明,就是要援引根據,指出普遍理則,即前人所謂我出凡例,而不是主觀武斷地指認。
  訓詁學的本源,是漢語語言及語義的考古學。這門學術的目的,是尋求書面文字記載的語言辭源和語源,即由文字及語音層面而深入於探求語言詞義及語源。
  中國古代文字語言的研究,有三個係統:一是許慎《說文解字》所代表的係統,主要根據字形去解說字義,這是形象文字的係統(形義學,近世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之學多承之);二是《爾雅》所代表的係統,采取以同義、近義詞歸類的方法,此乃漢語語義學的係統。{1}三是劉熙《釋名》所代表的從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係統(為明清考據學派及近世章太炎、黃侃之學所承授)。三個係統,代表三種方法。本書兼而用之,但以聲義與語義歸類方法為主。
  漢字之所以稱“字”,許慎說:字者滋也,滋乳而繁多,而滋乳的紐帶是語音。清儒曾概括漢大儒鄭玄的語言訓詁學方法而指出:“古書傳世,初憑口授,後始著之竹帛。傳聞異辭,移寫異體,故文字多不一致。鄭玄嘗論其事:其始書之也,倉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藉為之,趨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言,同音異字,同字異言,於茲遂生矣。”{2}“聲音宣而文字著焉。字日滋而聲亦漸轉,得其聲始,則屢轉而不離其宗。由是審音而定義,昭晰於製字之原,則互訓反訓,展轉相訓,亦屢變而不離其旨。”(邵晉涵《漢魏音說》)
  我們看《易經》帛書與傳世本,在文字上歧異甚多,而常音近相假,可知先儒之說確為深刻之論!
  一種世俗流行說法,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此說始倡於19世紀西方漢學家,此輩不懂中華文化,故生此淺妄之說。20世紀初的一些中國學者亦信從之。此謬說流傳多年,積非成是。但實際上,商周以下,漢字早已脫離象形文字階段。
  大約從商代開始,假藉字(別字)已在漢字使用實踐中居主導地位。“據統計,甲骨卜辭中的假藉字約占70%,周金文的情況也差不多。”{1}
  漢字不同於西方的拼音字,亦不同於埃及的象形字。漢字是獨特的形音義綜合文字,而以音義為主,綜合為一個表達能力極強、信息容量極其豐富的符號係統。所以我認為,漢字既不是拼音文字,亦不是象形文字,而是綜合象形、拼音文字的優點,而揚棄其缺點所發明的一種信息量最豐富、應用上亦最方便,屬於第三類的文字體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序一序二第四版序解讀《易經》的方法(1)
解讀《易經》的方法(2)解讀《易經》的方法(3)解讀《易經》的方法(4)“周易”釋名(1)
“周易”釋名(2)“周易”釋名(3)“周易”釋名(4)“周易”釋名(5)
“周易”釋名(6)《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1)《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2)《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3)
《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4)《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5)《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6)《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7)
《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8)《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9)《易經》及八卦爻辭的起源(10)論陰陽(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