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靜坐的心身狀況      南懷瑾 Na Huaijin

  為了便於瞭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麽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産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麽,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裏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衹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嚮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裏,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嚮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纔被發現。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纔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衹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裏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麽辦呢?那時,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幹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麽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纔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長生不老確有可能靜坐的方法
靜坐的心身狀況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人體的氣機是怎麽一回事丹田與脈輪是什麽靜坐與氣脈
儒佛道三傢的靜坐姿勢七支坐法的形式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盤足麯膝與健康
學習靜坐如何用心存想與精思安心守竅的方法
當心守竅的後果守竅與存想的原理守竅與煉氣
什麽是氣靜坐與氣的存想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