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似乎应当再次重温一下探险这一人类行为的初衷和意义。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行为,无疑是以"发现"为首要目的的。尽管这些发现.现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饱含殖民与贪欲的历史,不可避免地给探险行为本身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使是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于一身,在探险界颇受尊敬的斯坦因爵士,也因其探险生涯中一段重要的篇章,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被中国人冠以"文物大盗"的称号而显得不那么光彩。
现代的探险活动,"发现"的目的已大打折扣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通过这类行为对自我能力进行验证以及对所涉足的地区做出结论。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曾以自己对探险的理解为现代探险下了一个定义:以人力或其它机动方式穿越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用数据、实物、文字、图像等手段对探险过程和探险区域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这一定义是否完善暂且不言,至少它囊括了一次有价值的成功的探险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行为过程和结论。这两者缺其一,探险行为都将失去意义。
在余纯顺的《从阿里出发》中,他以往那种流水账似的日记风格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而那些不断出现在他从前的文字中的,对自身行为意义的慨叹和评判也逐渐隐退。我们所读到的,是他对每日所经历之事的客观描述,他独特的心理体验,以及他的发现和结论。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了解到以人力徒步的方式穿越这片荒原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以及应付的方法,感受到他在此过程中对于藏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渊源和它之所以能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缘由深层次的思考,末了,则是他对自己已做过的事的再认识和对未来"归于平淡"所作的心理准备。
《从阿里出发》可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探险日记,无论是从文学、人文学、探险记录的角度,对于余纯顺本人来说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此之前所作的大量积累。这种积累除却为他此行的成功作了客观的保障外,也使他的探险行为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余纯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他所完成的徒步阿里的行为过程以及他为自身行为所作的结论,标志着他在从旅行家到探险者的过渡中正逐步走向成熟。
罗布泊--悲壮的误区
1996年初,我收到了余纯顺写给我的一封信,读罢,我毫不犹豫地将他编发于当期的杂志上,此时距离他计划的"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完成时间不到两年。
在这封信中,有一段他对自己行为的剖析和总结,很精彩:"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的尝试肯定要在10年之内结束。为了这样一个理念,我已付出了我生命的大约八分之一的时间和永不再来的青春年华。我想这大概够了。
尽管徒步走遍中国的经历已使我刻骨铭心,尤其是走遍西藏和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艰辛之旅。然而,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那一天到来之际,我会以浪迹天涯多年间的众多感悟提醒自己:生命的精髓就在于保持自然和朴实。因此,走完中国,从此不谈走中国。我作好了回归平淡的准备。
但我自认为不失为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人,走遍中国并不是我追求的顶点。如果时代需要我的话,也许我仍会在"平淡"和"献身"这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中走完我的人生之旅。当然,这肯定不是指再"徒步什么地方"那档子事儿了。凡事都应有个"度",就像漂泊的船儿总有靠岸的一天。倘若我仍无休止地走下去,就意味着又在另一种层面给自己套上一副新的心灵上的枷锁!我不打算最终将自己变成一架"走路机器"。人世上寻找生存和追求美的方式还有许多种,对我,乃至对"走遍中国"而言:尽管"天空未留痕迹",但是,"鸟儿确已飞过"便已足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