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人生不過如此   》 第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4)      林語堂 Lin Yutang

  我們知道那種思想的一些美德和缺點,這至少可以由過去的歷史看出來。它有光榮燦爛的藝術,和卑不足道的科學,有偉大的常識和幼稚的邏輯,有精緻的,女性的,關於人生的閑談,而沒有學者風味的哲學。一般人都知道中國人的思想是一種非常實用而精明的思想,一些愛好中國藝術的人也知道,中國人的思想是一種極靈敏的思想;更少數的人則承認中國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極有詩意和哲理的思想。至少大傢都知道中國人是善於用哲理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這句話是比中國有一種偉大的哲學或有幾個大哲學家的說法更有意義的。一個民族有幾個哲學家沒有什麽稀奇,但一個民族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觀察事物,那就真是非常的事了。無論如何,中國這個民族顯然是比較有哲理眼光,而比較沒有效率的,如果不是這樣,沒有一個民族能經過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壓而繼續生存的。四千年有效率的生活是會毀滅任何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在西方,狂人太多了,衹好把他們關在瘋人院裏,而在中國,狂人太稀罕了,所以我們崇拜他們;每一個具有關於中國文學的知識的人,都會證實這句話。我所要說明的便是這一點。是的,中國人有一種輕逸的,一種幾乎是愉快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氣質的最好證據,是可以在這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裏找到的。
  我的圖書室
  我在《人間世》雜志,曾登載過姚穎女士一篇佈置書房的文章,湊巧與我的見解相同。如果我也發表過一篇同題的文章,或是曾經遇見過她,那我一定會誣她有抄襲我的見解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寫了一篇長論——表明她的理解如何近似我的理論。茲將她的原文略述如下:
  大學公共圖書館采用分類製,用杜威或王云五的方法把圖書分編成類,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個貧窮的學者圖書不夠,又蹇居於京滬的一個狹裏之中,顯然是不能如此做法。一個裏捨之中,尋常衹有一間餐室,一間客廳,兩間睡房,如果很幸運,也許會有一間書房。此外,他的圖書普通都依個人的喜好而來,收集的不會普遍完全。這應該怎麽辦呢?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但是我用的方法是如此的。我的方法是自然的方法。比如,當我坐在書桌前邊收到一本寄來的書,我就把它放在桌上。如果在閱讀時有客來訪,我就把書帶到客廳,去和來客談談這本書的內容。客人告別以後,如果我把書遺忘在客廳,我就讓它擺在那裏。有時話談得開心,我還不感倦意,衹是想休息一會,我就把它帶到樓上,在床上閱讀。如果讀得興趣濃厚,我就繼續讀了下去,如果興趣降低,就把它用作枕頭而睡,這就是我所謂的自然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使書籍任其所在的方法”。我甚而不能說,哪一處是我喜歡放書的地方。
  這種辦法的必然結果,自然到處可見圖書雜志,在床上,沙發上,餐間裏,食器櫥中,厠所架上,以及其他地方。這樣不能一覽無遺,是杜威或王云五的方法所不及的。
  這種辦法有三點好處:第一,不規則的美麗。各種精裝本、平裝本、中文、英文、大而厚重的本子、輕的美術復製本——一些是中古英雄騎士的圖片,一些是現代裸體藝術照片,全都雜在一起,一望就可以看出人類歷史的整個過程。第二,興趣的廣泛不同。一本哲學書籍,也許和一本科學書籍並立在一起,一本滑稽的書籍,也許和一本《道德經》比肩而立。他們混成一片,儼若各持己見地在爭辯着。第三,用之便當。如果一個人把書全部擺在書室,他在客廳中便無書可讀。我用這種方法,就是在厠所也能增長知識。
  我衹要說這僅是我個人的方法。我不求別人贊成,也不希望他們來效法我。我寫這篇文章的緣故,是因為看我的客人見我的生活如此,常是搖頭嘆息。因為我沒有問過他們,我不知道他們是稱贊的嘆息,還是反對的嘆息……但是我從不去理會的。
  上邊的這一篇文章,很可以代表現代中國式的小品文(familiaressay)。它有中國古文的輕鬆氣派,以及現代論文的不拘泥之風度。下邊是我寫的後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第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2)
第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3)第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4)
第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5)第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6)
第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7)第8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8)
第9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9)第10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0)
第11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1)第12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2)
第13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3)第14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4)
第15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5)第16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6)
第17節: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17)第18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1)
第19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2)第20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3)
第21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4)第22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5)
第23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6)第24節:第二篇 人生若衹如初見(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