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联想少帅杨元庆 》
第4节:导语:杨元庆与联想(4)
李明军 Li Mingjun
作为中国最大的PC企业和全球第三大PC企业的领航人,作为迄今为止中国PC企业第一个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胆走出第一步的策划者,杨元庆达到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荣耀顶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杨元庆要为联想和自己的未来作出新的定位。
经过两年的努力,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后的第一阶段的整合目标已经达到,用户和员工基本上稳定了,业务没有出现大的滑坡,现金流没有出现问题,并购的海外业务开始盈利,这让杨元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杨元庆创造性地以"信任、尊重、妥协"的原则推进东西方两个企业巨人的文化融合,杨元庆领导的联想集团相继从老对手戴尔那里挖来8位高管,组成了联想+IBM Dell的"混血团队",虽然分析师们认为联想的分销、戴尔的狼文化和直销、IBM的平均主义企业文化水火不容,但杨元庆却坚信水火不容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模式的冲撞激荡,会产生奇异的效果。
但真正的"巨大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要使并购的海外业务获得高增长,使整个联想的盈利水平达到老联想时期的健康状态,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在全球市场积极推进联想中国的双业务模式(针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交易型模式和针对企业客户的关系型模式),被杨元庆视为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关键。
交易型模式在印度和德国试点的成功,使杨元庆对联想在两到三年内达到第二阶段的目标充满了信心。在2006年杨元庆亲自率队在德国推广的交易型业务模式取得的满意成绩,使杨元庆感到中国的交易型模式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有效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对新兴市场,对于成熟市场、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除了营销模式之外,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许更为重要。虽然杨元庆多次大声疾呼,联想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是一家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也是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希望各国政府和企业给予联想同等的待遇,但是联想在欧美市场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对联想的国际化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许多中国公司的海外失意,说明了国际化的艰难和世界市场竞争形势的严峻。联想当然不能排除在外,但是杨元庆认为,联想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个理想,最重要的是有实力作后盾,中国市场的成熟业务模式及其向海外的复制试验,使联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多了不少胜算。杨元庆之所以对联想的未来充满信心,还因为一开始就明确了目标,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打造Lenovo品牌,这是国际化的基础,也是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在那场价值17.9亿美元的收购中,联想获得了IBM商标的五年使用权以及ThinkPad商标的永久使用权。但是在杨元庆看来,IBM和ThinkPad商标不过是Lenovo品牌孵化加温器。从一开始利用IBM稳定客户,到都灵冬奥会期间高调推出Lenovo3000,再到2006年11月在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的ThinkPad产品将上全部打上"IBM-Lenovo"双品牌,再到2006年底大型企业客户可以选择在产品中去除IBM标识,显示了杨元庆去除IBM印记、创立Lenovo品牌的决心。
也正是联想在海外开拓的艰难,说明了联想在海外仍然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关键在于找到成功的营销模式,关键在于国际业务的成本结构、组织结构和供应链的改善,这需要耐心和时间。"只要你想"是联想的新传播主张,只要插上梦想的翅膀,一切都有可能。新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刚刚开始,而杨元庆还年轻,他的联想之路也刚开始,路很漫长,但远处有好风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现代出版社 |
|
|
第1节:导语:杨元庆与联想(1) | 第2节:导语:杨元庆与联想(2) | 第3节:导语:杨元庆与联想(3) | 第4节:导语:杨元庆与联想(4) | 第5节:第一章 临危受命(1) | 第6节:第一章 临危受命(2) | 第7节:第二章 奔腾大战(1) | 第8节:第二章 奔腾大战(2) | 第9节:第二章 奔腾大战(3) | 第10节:第三章 掌舵联想(1) | 第11节:第三章 掌舵联想(2) | 第12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1) | 第13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2) | 第14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3) | 第15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4) | 第16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5) | 第17节:第四章 柳传志的辉煌与杨元庆的风险(6) | 第18节:第五章 犯能被柳传志容忍的错误(1) | 第19节:第五章 犯能被柳传志容忍的错误(2) | 第20节:第六章 磨合中的领导艺术(1) | 第21节:第六章 磨合中的领导艺术(2) | 第22节:第六章 磨合中的领导艺术(3) | 第23节:第七章 新一代联想人的"巅峰创业"(1) | 第24节:第七章 新一代联想人的"巅峰创业"(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