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4)      張鐵志 Zhang Tiezhi

  不過,此時發現未免為時已晚,無法投入更多時間研究這些音樂理論,衹能繼續走在我原本的道路上,一面繼續研究旨在探索理想政治經濟體製的政治學,一面參與種種反抗不義的社會實踐。但是看到這許許多多西方音樂人介入政治的故事,又總是讓人深深感動,於是開始寫關於搖滾樂與政治的一篇篇故事。
  另一個走上音樂文字創作的重大轉折點是偶然寫成的一篇文章。原本在研究所時我就應邀在政治周刊《新新聞》寫些東西,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時,文化版主編希望我寫一篇關於艾爾頓·約翰(EltonJohn)的文章。雖然對於這位老兄興趣不大,不過,硬着頭皮接下來的結果卻讓我開發了一個新的寫作方式:不是寫音樂本身的評論,而是通過人物來書寫搖滾樂文化的一個側面,這是我認為當時臺灣樂評比較少着墨的面嚮。這下我開始嘗到駕馭文字的快感與探索搖滾樂豐富文化的樂趣。此後又繼續在《新新聞》寫了幾篇音樂文字,雖然不知道讀者是誰,但起碼讓"淘兒"(Tower)唱片官方雜志的《Pass》主編葉雲平註意到,於是開始為這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樂評刊物寫稿。我開始和所謂的"樂評圈"沾上邊。
  1999年,《新新聞》與MTV音樂臺合作一個節目,試圖參考美國MTV的"RocktheVote"(詳見第十章),結合音樂與政治,我當仁不讓跑去參與。案子結束後,又在MTV電視臺資深製作人邀請下,為他們撰寫一個臺灣史上唯一的介紹西洋音樂史的節目。一腳跨入娛樂圈大概是我人生最大的意外,而彼時我還忙着關於臺灣民主化與政商關係的碩士論文。於是一邊跑圖書館找臺灣研究數據,一邊去充滿俊男美女時尚尖端的MTV拍攝節目,日子在人格分裂的生活中逐漸流逝。
  5.
  除了文字工作,也因緣際會地從事一些連接音樂和政治的戰鬥。
  第一次的政治經驗,不論在臺灣音樂史上,甚或是在我自己記憶中,都塵封已久。
  1995年,一位從事政治工作的學長找了我和幾個朋友幫當時在野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策劃一些吸引年輕人的活動。我們雖然不見得支持這位候選人,但有人出錢讓我們玩,何樂而不為?抱着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熱情,不為了助選,但希冀用這個活動來集結搖滾、顛覆政治,我們(包括幾位本來不認識,現在已是另類文化圈頗負盛名的人物)决定舉辦一場"轟炸臺北--青年文化藝術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1)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2)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3)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4)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5)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6)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影與聲音(7)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