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性善(2)
李鍌 Li Xian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②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一五)
章旨
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注释
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
②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析论
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与四端相应的即是仁、义、礼、智四德。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说的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三)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①也,四肢之于安佚②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二四)
章旨
孟子借性与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注释
①臭音xiù,本义为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
②佚逸也,安逸、不劳动。
析论
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是性。但这性,并非孟子所说“性善”之性,而是“生理欲望”之性。孟子虽然承认生理官能种种欲求是人性,但他并不以为这是真正的性。因为人如果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的满足,便会让自己受物欲所役而失去常轨。再说物欲的满足,是求之在外,未必是求则得之,亦非人生价值所在,所以有德的君子,不会以生理之性为性。
告子曰:“食、色,性也。”可见当时有人认为食、色、声、安佚等,都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可以求得的。孟子生怕这种观念一旦漫延开来,会误导大家都去追求这生理官能的享受,而忽略善性的存养与扩充,所以特别加以分辨,以厘清正确的观念。食、色之性是属于生理欲望的性,仁、义、礼、智之性是属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须加以区隔。虽然这两种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可求而不必可得的,这里面还牵涉到命有定分的因素在,是自己无法全面掌控的。就像食、色之类,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如果要强求,必定会走到作奸犯科的死路上去。所以孟子不认为这是性。至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这些关系固然也有命的成分在,但是却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因为仁、义、礼、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从外附加的;(新浪读书独家首发)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这才是大家所要全力追求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目录 | 序 | 孟子卷·论性善(1) | 孟子卷·论性善(2) | 孟子卷·论性善(3) | 孟子卷·论性善(4) | 孟子卷·论性善(5) | 孟子卷·论性善(6) | 孟子卷·论性善(7) | 孟子卷·论性善(8) | 孟子卷·论性善(9) | 孟子卷·论性善(10) | 孟子卷·论性善(11) | 孟子卷·论性善(12) | 孟子卷·论行为(1) | 孟子卷·论行为(2) | 孟子卷·论行为(3) | 孟子卷·论行为(4) | 孟子卷·论行为(5) | 孟子卷·论行为(6) | 孟子卷·论行为(7) | 孟子卷·论行为(8) | 孟子卷·论行为(9) | 孟子卷·论行为(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