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一、王维(4)      闵泽平 Min Zeping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他劝孟浩然老老实实回乡隐居,不必再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就在乡间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算了。自己中了状元后又如何,还不是两眼一摸黑,赋闲在长安吗?当然,在这里王维只是发牢骚而已,他从隐居地淇上来到长安,本身就带有某种想法。在长安这些年,他也没有停止活动。大约三十四岁那年,王维献诗中书令张九龄成功,后来被拜右拾遗,写了一首答谢诗《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这样的诗歌,很难让人想象出自超然物外、天性淡泊的王维之手。他首先说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见识太短,所守的乃是“匹夫”之节,大丈夫不为也。然后又称颂张九龄大公无私,为苍生谋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最后“跪自陈”,说明自己为张宰相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希望能够进入他的帐下,为朝廷排忧解难。张九龄是宰相中的诗人,诗人中的高手,艺术气质太浓,自然看不起政治手腕,很快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败北,黯然离开首都。据说他的离去,标志着大唐盛世开始从高峰回落。王维的心情也从高峰回落到谷底,此后几年虽然也在朝为官,但日子过得不咸不淡,总在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这样的闲职转来转去。其间,还曾赴河西节度使幕,在边塞生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好诗,如《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让我们见识了诗人慷慨的一面。
  让王维彻底沉默无言的,是他有过做“伪官”的经历。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随即进军长安。《旧唐书》说玄宗“出幸”,《新唐书》说玄宗“西狩”,而事实是玄宗仓皇出逃,狂奔至四川。四川真是个好地方,尤其是战乱之时,皇帝都很喜欢它,后来的唐僖宗、民国的蒋总统都曾“出幸”或“西狩”至此。四川人民也非常欢迎这些皇帝的到来,在特殊时刻皇上能够选择四川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信任,更何况很多风景区、名胜古迹都是由于皇帝“到此一游”而身价百倍。
  玄宗出逃时,朝廷百官顿时分成好几派,有忠心耿耿随皇帝出逃的,有积极主动与新君安禄山合作的,有自谋出路避往山间乡野的,也有摇摆不定、静观其变的。王维属于哪一类,史料有限,不敢妄言,应该是属于忠心耿耿那一类吧。《旧唐书》说他是“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意思是还没有来得及逃跑便作了俘虏,也就是说他有逃跑之心,只不过还没有付诸行动。仅仅是这一点,就比周作人不愿“扈从”强了许多。后来的事实进一步证明王维确实不是一个“汉奸”。周作人呆在北平,有人在大门口放了一枪,他就乖乖地为日本人服务去了。王维见势头不对,马上吃药取痢,假称患病,这是一种什么策略?是甘地所宣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反抗的一种形式。
  安禄山没有放过他。《旧唐书》云:“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乱世有才名,也会带来烦恼。《新唐书》也说安禄山因为爱惜人才,让王维做了他的给事中。王维自己宣称他是在刀剑的威逼下做了伪官,在替同样做过伪官的韦斌撰写墓志铭时,他描述了自己这段经历:“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他说,安禄山进入两京的时候,大臣们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自己这类小官就像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自己吃药称病,准备潜逃,结果引起叛军警惕,被抓了起来,十多天没怎么吃饭,大小便都在关押的房间里,外面的守卫拿着刀枪棍棒,架在他的脖子上,将诗人捆成粽子形状送到安禄山他们办公的地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