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三百九十 ◎人事部三十一      李昉 Li Fang

  ○言語
  《說文》曰:直言曰言,語議曰語。
  《釋名》曰: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述也。
  《易·係辭》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又曰: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又曰:君子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又曰: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尚書·益稷》曰:帝曰:"來,禹!汝亦昌言。"(咎繇謀九德,故呼禹使亦陳昌言也。)
  又《無逸》曰: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諒暗,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又《秦誓》曰: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毛詩·雨無正》曰: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箋雲:巧,猶善也。謂以事類風切,如水之流急,忽然而過之,故不悖逆,使身居安休如之也,亂世之言順而為上也。)
  又《小弁》曰:君子毋易由言,耳屬於垣。(箋雲:猶用也,王母輕用讒人之言,將有屬耳,於垣壁聽也。)
  又《巧言》曰:巧言如簧,顔之厚矣。
  又《都人士》曰: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又《蕩之什》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禮記·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少儀》曰: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又《中庸》曰: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言顧行,行顧言也。
  又《表記》曰: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
  又曰: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大言可以立大事,小言可以立小事。立,謂君受。)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又《緇衣》曰: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遊言。(遊,浮也,不可用之浮也。)可行也,不可言也,君子弗言也。可言也,不可行也,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也。"
  《左傳·僖中》曰:介子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矣,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又《襄二十五年》曰:仲尼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足,猶成也。)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昭公》曰:晉叔嚮適鄭,鬷衊惡,欲觀叔嚮,從收器者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嚮聞之曰:"必鬷明也。"
  又《定上》曰:鄭子太叔卒,晉趙簡子為臨,甚哀,曰:"黃父之會,(賈逵解曰:黃父會在昭五年。)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為亂始。)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又《哀上》曰:吳捨衛侯。衛侯歸,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於夷乎!執焉,而又說其言,從之固矣。"
  《論語》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又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又曰: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又曰:言語:宰我,子貢。
  又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又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又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又曰:可與之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又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又曰:子曰:"予欲無言。"(疾時利口多言無賢也。)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孝經》曰: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
  《傢語》曰:仲孫何忌問於顔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於仁,知者可得仁乎?"顔回曰:"一言而有益於知,莫若蒙;一言而有益於仁,莫如恕。"
  又曰:顔回問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又曰:孔子北遊登農山,子路、子貢、顔回侍側。孔子四望,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志。"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振於天,旌旗紛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裏,搴旗執馘,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兩壘相當,旗鼓相望,埃塵連接,挺刃交兵,賜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使二國釋患,惟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回曰:"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敷其五教,導以禮樂,使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傢無離曠之思,千載無鬥戰之患,使由無所施其勇,賜無所用其辯。"孔子曰:"美哉,德之大也!"
  《史記》曰: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之非也;博辯弘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無以有己也。'"(《傢語》同。)
  又曰:沛公至灞上,召秦父老曰:"秦苛法:誹謗者族,偶語棄市。"
  《漢書》曰:漢王與項羽臨廣武間而語。
  又曰:太尉周勃迎代王,請間,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
  又曰:石建奏事於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極切。至庭見,如不能言。上以是親而禮之。
  又曰:袁盎求見丞相申屠嘉,良久乃見。因跪曰:"願請間。"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私語。"盎即起。
  《東觀漢記》曰:馬援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麯稱善人,斯可矣。當吾在浪泊、裏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熏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蜀志》曰:龐統字士玄,襄陽人。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人倫鑒,統弱冠往見徽,徽采桑樹上,統桑下共語,自晝達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顯名。
  《晉書》曰:武帝問孫皓曰:"聞南人好汝語,頗為不?"皓因舉觴奉帝而言曰:"昔為汝國鄰,今為汝國臣。勸汝一杯酒,願汝壽萬春。"帝悔之。
  瀋約《宋書》曰:謝莊,孝建玄年遷左衛將軍。初,世祖嘗賜莊寶劍,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別。後叛,世祖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上甚悅也,當時以為知言。
  《鄧析書》曰: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晏子》曰: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贈人以言。"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善言無瑕謫。
  又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又曰:天之道,不言而善應。
  《墨子》曰: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黽日夜而鳴,舌乾,擗然而不聽。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時也。"
  《孫卿子》曰: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刀戟;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
  又曰:《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皇覽》雲:出《太公金匱》。《傢語》、《說苑》又載。)
  《莊子》曰: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與之言哉?
  《說苑》曰:梁君出獵,見白雁群。梁君下車,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觀,勸梁君止,雁群駭,梁君怒,欲殺行者。其禦公孫竜下車對曰:"昔者齊景公之時,天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曰:吾昔所以求雨者,為吾民也。今以人祠乃雨,寡人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裏。今主君以白雁故而欲殺之,無異於狼虎。"梁君援其首與上車,歸入郭門,呼萬歲,曰:"樂哉!"今日獵也,獨得善言。"子思子曰:"同言而信,信宰稍前。"
  《申子》曰:明君治國,三寸之機運而天下定,方寸之謀正而天下治。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淮南子》曰:人有多言者,百舌之聲也。
  又曰:得萬人之兵,不若聞一言之當。
  《新序》曰:晉文逐麋而失跡,問農夫老古曰:"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行往。"公曰:"寡人問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虎豹之居也,厭閑而之近,故得;魚鱉之居也,厭深而之淺,故得;諸侯之居也,厭衆而遠遊,故亡其國。"公恐,歸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悅色。"欒武子曰:"其人安在?"公曰:"吾未與來也。"欒武子曰:"取人之言,而棄其身,盜也。"公曰:"善。"遂載老古與俱歸。
  《楊子》曰:大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廓然見四海之內;閉之,寂然不睹墻垣之裏。良玉不雕,至言不文。
  賈誼《新書》曰:言有四術:言敬以禮,朝廷之言也;言文有序,祭祠之言也;並氣折聲,軍旅之言也;言若不足,喪紀之言也。
  《郭子》曰:孫安國(盛字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語,(殷,名浩也。)往返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塵麈尾毛悉隨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暮忘餐。殷方語孫卿曰:"公勿作強口馬,我當並卿控。"孫亦曰:"卿勿作穴鼻牛,我當穿卿頰。"
  《屍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五帝本紀》曰:黃帝弱而能言。
  《神仙傳》曰:老子生而能語。
  《衛玠別傳》曰:太尉王君見阮千裏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闢之為掾,世號曰"三語掾"。王君嘲之曰:"一言可召,何假於三?"阮曰:"苟足天下民望,亦可無言而闢,復何假於一?"
  《管輅別傳》曰:裴冀州、何、鄧二尚書及鄉裏劉太常、潁川兄弟,常歸服之,輅曰:"自與此五君共言論,使人精神清發,至昏不暇寐。自此已下,殆白日欲寢。"
  《零陵先賢傳》曰:張飛嘗就劉巴宿,巴不與語,遂忿恚。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曰:"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語?"備聞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專亂之!"
  《括地圖》曰:太極山采華之草,一日服之,通萬裏語。
  《世說》曰:晉文王稱阮嗣宗天下之至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又曰:諸葛瑾為豫州,遣別駕到臺,語雲:"小兒知談,卿可與語。"於張輔吳座中相遇,別駕呼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亂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賢,未聞有亂。"恪復雲:"昔唐堯在上,四兇在下。"答曰:"非惟四兇,亦有丹朱。"
  又曰:或問王濟雲:"昨遊有何語議?"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逸民敘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道子房、季札之間,陶然玄著。"
  又曰: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作詩,不能者罰酒。隆攬筆作一句云:"陬隅躍清池。"桓曰:"娵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桓曰:"作詩何以作蠻語?"隆曰:"千裏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
  又曰:裴僕射,時人謂言談之林藪。
  又曰:殷中軍(三告。)嘗至劉尹(惔,字子長。)所,殷理屈而遊詞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乃言曰:"田捨兒學人作爾馨語。"
  又曰:陸士竜、荀鳴鶴未相識,俱會於張茂先座。張介令共語,以其並有大纔,可勿作常談。陸抗手曰:"雲間陸士竜。"荀曰:"日下荀鳴鶴。"陸曰:"既開青雲睹白雉,何不張爾弓,挾爾矢?"荀曰:"本謂雲竜騤騤,乃是山鹿野麋。獸微弩強,是以發遲。"張乃拊手大笑。
  又曰:王武子、孫子荊各言鄉裏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雲:"其山崔嵬以嵯峨,其水氵甲渫而揚波,其人礧砢而英多。"
  又曰:宋處宗甚有思理纔,常買得一長鳴雞,愛養之甚,至恆籠盛著窻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語,極有言思,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遂大進。
  又曰:謝太傅一生語未嘗誤,每共說,退後敘說嚮言皆得次第。後忽一誤,自知當必死,其年而薨。
  又曰: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樹旒旐。"殷曰:"投魚深淵放飛鳥。"次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安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蘇彥《語箴》曰:利輕春露,害重鼕霜。蘧蒢充室,戚施滿堂。
  《孫楚反金人銘》曰:晉太廟左階前有石人焉,大張其口,而書其胸曰:"我古之多言人也。無少言,少言少事,則後生何述焉。夫惟立言,名乃長久。鬍為塊然,坐緘其口?"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