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1978歷史不再徘徊 》
第39節:第三章 大夢誰先覺(2)
凌志軍 Ling Zhijun
以九十年代人們的眼光來看,"兩個凡是"的荒唐和霸道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那個時候,對於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具有明確的批判意識,並且付諸行動,確需一種罕見的勇氣。鬍福明最初的行動可能僅僅是為了消磨漫漫長夜,這是任何一個在醫院裏守過病者的人都可以想象的,也可能是出於某種見義勇為的心理,或者更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對於這些細節的辨認,常常不為歷史學家看重,但是,這些細節卻可以令我們知道,歷史這條河流在她轉彎的地方,常常會有一些偶然的風生水起,推動它突然跳躍起來,急轉直下,一瀉千裏。假如不是王強華結識了鬍福明,並且要他為自己的報紙寫文章;假如鬍福明的妻子沒有患病也不用他在醫院照料;假如那個時間不是三伏,或者南京的醫院裏面有一部空調,讓他在夜間安然入睡,那麽,鬍是否也會在這樣一個時間裏寫出這樣一個題目來,並且寄給這樣一傢報社?以後的事態證明,文章的命運與一連串偶然的事情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繫。
在中國政治的格局裏面,鬍福明這樣的人物,本來並不具有任何影響大勢的力量,就如同在中國的經濟格局中,小崗社員之不能影響大勢一樣。若沒有後來那些人在這件事上的推波助瀾,鬍的努力不論出於何種動機,都會消弭於無形。
最初的推波助瀾發生在光明日報社的編輯部裏。編輯部位於京城南邊一座淡黃色的老式樓房。這地方在舊時的北京乃是貧民藝人聚集的所在。直到現在,街頭巷尾人影物形之間,仍然溢出一種灑脫無拘的江湖氣息。1977年10月,鬍福明的兩篇文章寄到王強華的手上,除了含蓄地批評"兩個凡是"的這一篇,另外一篇以批評江青為主要議題。這位哲學編輯對於批判江青的文章棄之不理,而對於嚮"兩個凡是"發動的襲擊,卻有一種異常的興奮。
這在當時的報界是一個驚人的選擇。儘管如此,報社的編輯在這時候仍然謹慎行事。他們的設想衹是要把鬍的文章作為一種學術探討,發表在每月一期的"哲學"專版上。大樣排出,按照既定的程序,要等上一兩個月方能見報。假如不是後來發生的意外,鬍的文章就衹能和另外三篇文章一道,刊登於三版,其內容也衹是含沙射影地對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表示不滿,遠不是後來人們見到的那個樣子。
可是,這個時候恰恰又發生了一件偶然的小事。1978年3月,楊西光調任光明日報社社長。他在任內所遇到的第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看到《哲學》版清樣上那篇署名鬍福明的文章。以其政治的經驗和對時局的敏感,他完全可以看出眼前這篇文章中的意味。他當即將鬍的文章從版樣上撤下,準備大加修改之後拿到要聞版上去發表。幾天後,鬍本人應召來到北京,但以他個人的功力,此時已不足以達到楊的目標。於是,楊請來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高級研究人員組成一個小小的寫作班子,修改工作也移至京城西郊一座與頤和園相鄰的院子裏,持續了整整一個春季。至5月初,十易其稿,鬍福明的文章也已面目全非。
京城西郊的這些文人並沒有留意,1978年的春天已經結束。他們整日深居室內,字斟句酌,連窗外已經層林盡染也不知道。可是,在一千公裏之外那個偏僻角落,小崗村的社員卻留意着氣候的變化。旱象仍在繼續,江淮一帶,方圓千裏,鄉下的饑荒正在蔓延,那些剛剛被遣送回鄉的社員再度背井離鄉,其凄慘的景象,即使世界上這些最具堅忍精神的人們,也已無法忍受。小崗在日後所要發動的事變,也就從這時起醖釀在村民中間。不過,這些日暮途窮的叫花子無論外表還是經驗,與那些理論專傢們都不是一回事:一個在鄉下,一個在城裏;一個在最低層,一個在最高峰;一個為了衣食,一個為下真理……這~切看上去隔着遙遠的距離。可是,僅僅在幾個月後,人們就會發現,兩者的聯繫原來如此緊密,以至竟能融為同一種力量。
在1978年初的這幾個月裏,幾乎所有的人都還沒有體會到這些事情的嚴重性。那時候,中國人對於"變革"二字,不是麻木不仁就是無限恐懼。他們還不知道什麽是"外資",不知道什麽是"股票",不知道什麽是"特區",不知道什麽是"保稅",不知道什麽是"開放",不知道什麽是"市場"。他們指斥一切不合既定之規的行為是離經叛道。八十年代城裏人中間流行的各種工業消費品,此刻大多數還未曾露面。沒有彩色電視機,沒有錄像機,沒有攝像機,沒有傢用空調機,沒有自動開關收音機,錄音機衹是被裝在一個巨大笨拙的箱子裏,托着一盤厚重的磁帶吱吱地轉。那時候還沒有洗衣機,沒有香波和浴液,沒有幹洗精,沒有微波爐,沒有洗碗機,沒有吐司爐,沒有烤箱,沒有電咖啡壺,沒有傢用電冰箱,沒有電飯堡,沒有電剃須刀,沒有真皮手袋,沒有尼竜絲連褲襪,沒有麂皮夾剋,沒有真絲內衣,沒有馬賽剋浴缸,沒有乙烯基地板,沒有彩色的或是瞬間即成的照相機,沒有玻璃纖維的釣魚竿,沒有靜電復印機,沒有計算機,人們還是拿着算盤來與計算機競賽。稍微富裕一些的家庭每天晚上擠在一起看看9英寸屏幕的黑白電視,左鄰右捨都還沒有見過這個玩藝兒,所以全部擠進來享受這現代工業品帶來的愉快,這樣一來,就把一間通常衹有十平方米的小屋塞得水泄不通。傢傢戶戶都還沒有立體聲音樂中心,沒有鐳射影碟,公共場所也還沒有音樂播送裝置,沒有卡拉OK,沒有迪斯科和搖滾,沒有歌王和影後,倒是有鄧麗君,不過是"靡靡之音",屬於禁歌。中國人還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經成了什麽樣子,因為所有的電影院裏衹是放映國産影片,或者就是描述歐洲社會主義國傢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員們,如何在四十年代打擊侵略者。張揚資本主義文明的電影還在禁演之列,或者至多作為"內部參考"供高級官員欣賞,青年們當然也還不會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一首歌,不過孩子大都會唱的一首歌裏,講述了一個名叫小傑剋的美國黑人孩子如何無傢可歸,而且在財主的血汗工廠裏被鞭打。大人們則在另一首歌裏唱道,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 | 第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2) | 第3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3) | 第4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4) | 第5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5) | 第6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6) |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 | 第8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8) | 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 第10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0) | 第1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1) | 第1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2) | 第1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 | 第1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2) | 第15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3) | 第1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4) | 第17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5) | 第18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6) | 第19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7) | 第20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8) | 第21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9) | 第22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0) | 第2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1) | 第2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