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故國行吟   》 第39節:故國行吟(38)      宋浩浩 Song Haohao

  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途中有三詩,今錄至。言之於此,淚下如雨……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捲四
  送給他妹妹的三首詩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元軍見這文天祥真是鐵石心腸,自己妻子女兒的信也不回,更不為所動。其實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文天祥衹是邁過了常人都無法逾越的親情一關,很多英雄豪傑不畏生死,但卻顧念親情而最終堅持不住立場和操守,文天祥做到了,所有的辦法都想過,元軍已無可奈何。
  現在該元世祖忽必烈出場了。
  忽必烈是個愛纔之人,他一直想讓這位南宋的狀元丞相能為己所用,這天,文天祥被召入宮。元廷衆高官紛紛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衹作揖而不拜,甚至有人強行讓他屈膝,他仍挺立不移。忽必烈見他性情如此剛烈,也就沒再追究,唯一破例地讓他站着,然後派人傳話說你文天祥在元大都也已三年之久了,若你能象事南宋一樣對待本朝,一定讓你高官後祿。
  文天祥的回答幹脆而明了:"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願也。"
  忽必烈再問:"汝何所願。",他已覺察到已經不可能說服。
  文天祥其實說得很明白了:"願與一死,足矣。"
  忽必烈的這次召見,是文天祥最後一次選擇的機會,但是文天祥還是毅然地選擇捨生取義。正當忽必烈還猶豫要不要殺文天祥時,一些臣僚紛紛提議說既然文天祥不肯降附,就滿足他吧。
  死,對文天祥來說何嘗不是種滿足,現在他唯求一死。
  七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大都戒備森嚴,天空黯然,風吹沙飛。
  文天祥已被押到了刑場,他看到了周圍數以萬計的大都百姓,這些善良的人都知道眼前被押的就是名揚天下的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他們都為他的氣節所感動,無不流涕。刀斧手已經圍成一圈,等着文天祥的到來,文天祥神態自若,沒有一點懼意,先面南跪拜,南方始終是他朝夕想念的地方。
  拜完後,文天祥站起身來,勁項高昂,大義凜然,長嘆一聲,說出了八個字:"吾事已畢,心無怍矣。",下面哭聲一片。
  ……
  第二天,忽必烈允許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從東宮出來殮屍,在刑場上,很多江南義士不顧殺頭的危險幫文天祥處理後事。在文天祥的衣帶間,他的妻子發現了一篇附有序言的贊,贊文上滴透了一代忠臣的斑斑血跡:
  吾位居相位,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决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嚮百拜以死。其贊曰:孔子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絶筆。
  其時離宋朝滅國已六載,文天祥時年四十七歲。
  東林名士
  無錫城東最值得去的地方,我覺得就是東林書院的舊跡了。東林書院在明代歷史上的意義已不僅是一個講學談論道的書院,這個書院中的學生幾乎個個都心憂天下諷議朝政;從這裏走出的人幾乎每一個都力輓狂瀾地影響了晚明的政治。也許江南本不該有東林黨這樣硬氣十足的音符,民風的柔婉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心靈的正直。當然東林黨也因為他們的直抒己言縱論天下而得罪了朝廷,可事實證明,從這裏走出的人,纔是那個天崩地裂時代真正的脊梁,我先想到的是顧憲成和高攀竜,他們兩位都是東林書院的創建者,也都是無錫人。
  東林書院其實早有其名,宋代政和年間一位著名的理學家楊龜山從洛陽南下時,就在這個地方講學,自那時就有了這個書院。因為這位楊姓理學家的名字,所以又叫龜山書院。經歷了南宋元代明三代,在元朝時也被周圍的百姓改為寺廟,傾廢已久,至於為什麽後來顧憲成和高攀竜怎麽會想到重修東林書院的,那還得從頭說起。
  一
  萬歷八年,顧憲成已三十一歲了,二十七歲中舉人以來也已四年之久,這年他下决心北上參加會試,憑他的才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進士。中進士的人一般都要被授予官職,可剛當官不久的顧憲成就與幾個同榜進士,志同道合的朋友議論朝政評點時事,措辭往往非常激昂銳利。顧憲成是個書生氣很濃的人,過於正直的他會得罪很多朝中的權貴,最有意思的一次是萬歷九年,時任首輔的張居正患重病,滿朝的官吏都湊錢要給張居正在東嶽泰山祈祝。衹有顧憲成一人認為不可,一位和顧關係不錯的朝中的官吏生怕自己的朋友得罪了張居正而代他簽上了"顧憲成"的大名,顧憲成知道這事後,騎着馬趕到那裏,親手抹去朋友給他代簽的名字,剛正耿直如此。明神宗寵愛鄭妃,不務朝政,顧憲成就上疏說神宗"內寵將盛,群小將逞。以私掩公,以一己掩天下。",這樣說皇帝還得了,一怒之下皇帝削去了他的進士籍,不過朝廷中許多有識之士都說顧憲成此舉,讓正氣為之一吐。萬歷十五年時,顧憲成又不顧自己的安危,上書神宗皇帝,要他"分別君子與小人"。皇帝也是你說的麽,好,又被貶湖廣。顧憲成到也不怕,聽到這個懲處的决定釋然一笑,他知道那個方向柳宗元甚至蘇東坡都在那呆過,於是他第一次被貶謫到這蠻荒之地。外放做官的經歷很快又結束了,朝廷看來還是離不開顧憲成,他又回到了京城,這回擔任的是吏部文選郎中。萬歷二十一年時,立儲君的事又提上了日程,神宗仍舊驕寵着他的鄭貴妃,那麽自然就想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可是之前已經下旨立了太子。這回要改,衹能推脫說要等皇后生子後,再嚮吏部提出册立的事,同時又將皇長子三子五子一並封王,說以後可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當三王被封的旨意傳揚出去後,朝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哪有立三個太子的先例。顧憲成這時又衝在了前面,力持異議,他代表了大部份朝臣的意見,上疏神宗皇帝,提出了九條不可行的理由,為了讓神宗采納他的意見,同時顧憲成還寫信給首輔王錫爵,希望他能從中解釋和勸說神宗皇帝,使太子的事早日定下。神宗雖然後來接受了顧憲成的意見,但對這個多事的江南人也漸漸反感起來。到了萬歷二十二年五月,首輔王錫爵因為年齡太大,要謝政致仕,退休前還得先為朝廷推薦一些內閣臣子,顧憲成也在被推薦之列,其中還有大學士王傢屏等人,王傢屏曾因為立太子的事為神宗厭棄。皇帝讓吏部重新提交名單,名單傳到神宗眼前時,發現這王傢屏怎麽還在裏面,怒火中燒,將管理官員升遷的吏部文選郎中顧憲成降為雜職,過了段時間幹脆將他革職為民,顧憲成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仕途,此時他已四十五歲。革職之後的顧憲成雖然仍心憂天下,但已使不上勁,在北京附近一個叫張傢灣的地方住了下來休養,當然平時還是忘不了給朝廷推薦合格的官員。顧憲成雖然被革職,可他心裏從沒有過後悔和歉疚,因為作為吏部的官員,本來職責就是給朝廷舉薦選拔合格官員的,做事自然要講原則求公平,必須要選到那些德纔兼備的人才來為朝廷服務,可是朝廷對這個賦閑官員的建議愛理不理,失落的顧憲成打算回南方無錫去。京城與無錫相隔千裏,一路奔波,讓顧憲成精疲力盡,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可是回傢後就大病一場,一來是因為往日在朝廷過於投入的工作和旅途的勞頓,一來更因為胸中的鬱鬱不平之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故國行吟第2節:故國行吟(1)第3節:故國行吟(2)第4節:故國行吟(3)
第5節:故國行吟(4)第6節:故國行吟(5)第7節:故國行吟(6)第8節:故國行吟(7)
第9節:故國行吟(8)第10節:故國行吟(9)第11節:故國行吟(10)第12節:故國行吟(11)
第13節:故國行吟(12)第14節:故國行吟(13)第15節:故國行吟(14)第16節:故國行吟(15)
第17節:故國行吟(16)第18節:故國行吟(17)第19節:故國行吟(18)第20節:故國行吟(19)
第21節:故國行吟(20)第22節:故國行吟(21)第23節:故國行吟(22)第24節:故國行吟(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