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
决勝負賈詡談兵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張綉問曰:“何以知操之意?”詡曰:“某在城上見曹操繞城觀看三日。他見城東南角上有二色新舊不等之故鹿角,多半朽爛,意在此處容易進城;卻虛去西北上積草,詐為聲勢,盡掣我城中之兵去守西北。今夜黑必扒東南角而進也。”綉問:“如之奈何?”詡曰:“此極容易。日間盡撥百姓穿軍衣號,虛守西北;令精壯之兵食飽輕衣,盡歸東南屋內。夜間衹教百姓去西北角上吶喊,任他扒城。一聲炮響,伏兵齊起,吾一人可當一百也。此可破操矣。”綉用其計,盡教百姓穿軍衣,城上吶喊。
雲梯上衹望見西北上有人馬,軍報入中軍。操曰:“中吾計也!”精銳之兵都存留帳後,預備鍬钁扒城器具。日間衹用軍攻西北角,城外城中吶喊不絶。至二更,乘鬧裏引精壯之兵來東南角上,扒過壕去,砍倒鹿角,軍人一齊扒到城上,城裏亦無動靜。衹聽得西北角上喊聲大起,東南缺內火把齊明。操軍殺入,兩下伏兵齊起,軍士急退。背後張綉親驅刀手殺來,則見東南二門齊開,精兵突出。操軍大敗,一擁而退,城外壕皆填滿。殺到五更,操軍走十數裏。綉收軍馬入城,所奪車馬輜重極多。操收敗軍,查得折軍五萬餘人,呂虔,於禁俱各被傷。
詡見操敗走,急發書去教劉表絶後路。表欲起兵,忽有人報孫策兵已屯湖口,因此未敢動兵。蒯良曰:“策兵已屯湖口,乃操計,故藉疑兵也。近日曹操新敗,若不乘勢剿滅,後必有患。明公乘兵勢之勝一擊,操亦可破也。”表令黃祖堅守隘口,進兵安衆地名絶操後路;一面會張綉。綉知表兵已起,同賈詡引兵去襲操。
操軍緩緩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馬上大哭。衆將問其故,操曰:“吾思去年將吾典韋在此折了,不由不哭耳!”衆皆下淚。操令此處就屯軍馬,吊祭亡魂。宰牛殺馬於淯河之上,祭享典韋。操再拜,痛哭,昏絶於地。衆皆扶起。大小軍校無不下淚。次祭侄曹安民,末祭長男曹昂。又祭“絶影”馬,次祭沒於此處軍士。祭畢,在營軍士皆哭聲不絶,留連不忍便行。
忽荀彧差人報曰:“劉表助張綉,兵屯安衆,以絶歸路。”操答彧書曰:“吾雖日行數裏,已知賊來追吾。吾今策度已定,若到安衆,破綉必矣。君等勿憂。”遂至安衆地界。
劉表軍已守險要。張綉隨後引兵趕來。操令衆軍黑夜鑿險開道,暗伏奇兵。天色微明,表、綉軍會合,視之見操兵少,疑操遁去,兩軍俱入險路擊之。操縱奇兵出,破表、綉之兵,曹公得脫安衆隘口,於隘外下寨。劉表與張綉各整敗兵相見。表曰:“何期被操之姦計?”綉曰:“容再圖之。”表、綉集於安衆。
荀彧探知袁紹欲起兵犯許都,荀彧急發書報操。書曰:
近人自冀州來報,說田豐謂袁紹曰:“今將軍糧足兵強,曹操南徵未回,宜早乘虛以襲許都,奉迎天子,號令海內。此為上策。若不乘機破之,終被他擒,雖悔無益也。”紹聽之,持疑未决。彧請丞相還都,別作區處。劉表、張綉癬疥之疾,不足憂也。望早早班師,勿失大事!
操得書心慌,即日整兵起程。
探細人來安衆報張綉。綉點兵追襲,賈詡曰:“不可追也,去追必敗。”表曰:“若不追之,失此機會。”表、綉引軍萬餘人追之。約行二十裏趕上,曹兵接戰,表、綉軍大敗而還。賈詡引十數騎接至半途,見敗軍回。綉曰:“不用公言,果有此敗。”詡曰:“可從整兵,再往追之。”綉曰:“今已喪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急往必利;如其不然,請乃斬吾首。”綉信之,表不從。綉自引敗卒再回追擊。操兵大敗,盡弃衣甲槍刀而去。綉迤邐追趕,忽山後一彪軍出。綉收軍不趕。那彪軍當住去路。綉慌忙回來,到安衆賞軍,宴謝賈詡。表問詡曰:“綉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操敵手。操軍雖新敗,必自為將斷其後路,以防追兵。追兵雖精銳,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操必勝之。後未盡力而退,必國內有事。已破我軍之後,必輕車速回,縱留衆將斷後,衆將雖勇,亦非將軍之敵手,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綉服其高論。詡勸表回荊州,綉守襄城,以為唇齒。兩將各自分散。
卻說曹操知後軍敗,再引衆將回來,正逢那彪敗軍。敗軍告操:“若非這一路軍截住中路,我等盡擄矣。”操慌問:“救軍者何人也?”那人搠槍下馬,來見曹操。畢竟是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前言 | 序 | 引 | 三國志宗僚 | 捲之一: 祭天地桃園結義 | 劉玄德斬寇立功 | 安喜張飛鞭督郵 | 何進謀殺十常侍 | 董卓議立陳留王 | 呂布刺殺丁建陽 | 廢漢君董卓弄權 | 曹孟德謀殺董卓 | 曹操起兵伐董卓 | 虎牢關三戰呂布 | 捲之二: 董卓火燒長樂宮 | 袁紹孫堅奪玉璽 | 趙子竜磐河大戰 | 孫堅跨江戰劉表 | 司徒王允說貂蟬 | 鳳儀亭布戲貂蟬 | 王允授計誅董卓 | 李傕郭汜寇長安 | 李傕郭汜殺樊稠 | 曹操興兵報父仇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