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新解——思与行 》
述而篇第七(3)
何新 He Xin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②?”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③。”
[译文]
(7.15)冉有问:“老师会援助卫君吗?”
子贡说:“好,我去问他。”
走进屋里,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
说:“古代的贤人。”
又问:“他们冤枉吗?”
说:“他们追求仁善并得到了仁善,有什么冤枉呢?”
(子贡)出来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注释]
①“为,助也。”(郑玄)卫君,指卫出公蒯辄。卫灵公太子蒯聩,以罪亡晋。灵公死,聩子辄立。晋归蒯聩,卫出公拒让位于其父。冉有问即指此。
②伯夷、叔齐,商纣王时孤竹公子。武王灭纣后,为示抗议,不食周粟逃入首阳山中,饿死。
③杨伯峻说:“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这一点看来,似乎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借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而枕之③,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7.16)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而当枕头,快乐也会在其中。不正义而得到富贵,对我来说有如天上的浮云。”
[注释]
①疏食,粗粮。《论语后录》:“疏食,粗粝之粮。”郑玄注:“疏、粗古通。”
《说文》:“粗,疏也。”古代以稻粱为细粮,以稷为粗粮。(见程瑶田《通艺录》“九谷考”)
②水,古代以“汤”和“水”为对言,“汤”为热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读弓,即胳膊。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①,[易]可以无大过矣②。”
[译文]
(7.17)孔子说:“上天多给我几年,到五十岁再学习,那就可以不犯大过错了。”
[注释]
①“加,增也。”(郑玄)
②鲁论“易”作“亦”。或以“易”字为衍文。或读“易”为《易经》。《乾凿度》:“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作十翼。”刑昺疏引《汉书·儒林传》:“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三传。”
此则当作于初离鲁时。
[原文]
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②。
[译文]
(7.18)孔子喜爱吟诵的有《诗经》、《尚书》。主持礼仪时,诵读都用标准正音。
[注释]
①雅言,旧注谓正言。似谬。何按:余读雅为吟,咏诵也。
②雅,正音,即标准口音。《方言》:“雅,夏也。”雅言,或即夏言也。中夏之言。孔安国曰:“雅言,正言也。”《集释》引《论语稽求》:“正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庄语,亦谓之雅语。”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译文]
(7.19)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这个人呀,发愤用功会忘记吃饭,心境快乐会忘记忧愁,甚至不知衰老正在逐渐降临云云。”
[注释]
①叶公,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邑在叶,称叶公。叶,旧音摄,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
叶公是叶邑的卿大夫,楚君称王,叶卿称公。《左传》定公与哀公年之间有关于他的记载。叶公好龙即是他的故事。
②奚,何也。
③云尔:云,言;尔同而,而已,罢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序 | 学而篇第一(1) | 学而篇第一(2) | 学而篇第一(3) | 学而篇第一(4) | 为政篇第二(1) | 为政篇第二(2) | 为政篇第二(3) | 为政篇第二(4) | 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里仁篇第四(1) | 里仁篇第四(2) | 里仁篇第四(3) | 里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