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親歷的巴金往事   》 一部講真話的大書(1)      吳泰昌 Wu Taichang

  巴金一生對真理的追求從未中斷過。他以驚人的毅力,帶病堅持每天寫作,歷時八年,終於以四十二萬字的巨製,實現了撰寫《隨想錄》纍计一百五十篇的宏大構想。許多文化人懷着深深的敬意,對巴老表示由衷的祝賀。《隨想錄》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總結了巴老八十年人生經驗和六十年文學活動,是一部代表了同時期文化最高成就的散文佳構,它的影響和價值,已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學範疇。
  1986年9月2日,《文藝報》為慶賀《隨想錄》五集完稿,特邀張光年、王蒙、陳荒煤、馮牧、唐達成、袁鷹、劉再復、汪曾祺、諶容、張潔、李存光等文藝界人士座談。
  巴老把《隨想錄》五集,即《隨想錄》(第一集)、《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和《無題集》,自稱為“一生的收支總賬”和“真話的書”,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陳荒煤認為,《隨想錄》貫穿始終的“講真話”原則,既表現在巴老對“文革”及其前後的反省和總結所達到的歷史高度上,又體現在巴老一直恪守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和真正藝術傢的良心上。袁鷹在《他呼喚着作傢的歷史責任感》發言中說,《隨想錄》浸透着一位文化巨人對歷史、對時代、對民族和國傢的沉重歷史責任感。經過“文革”的動亂,巴老對人類的摯愛,達到了至純至深的程度。唐達成在《真知灼見·人間至情》的發言中認為,巴老作為文學大師,已經教育了我們幾代人。目前正在爭論的許多問題,巴老早在幾年前就在《隨想錄》中以飽含人間摯情的真知灼見談得一針見血。他說,我已年近花甲,巴老以他的《隨想錄》嚮我展示的數十年的人間風雨和一代正直知識分子的人格光輝,依舊是引導我作人作文的精神之火。馮牧在《這是一本大書》發言中說,巴金老人把自己高度真誠的情感,以至自己生命的精髓,都傾註進《隨想錄》的每一個字中去了!他懷着崇高的歷史感。從不以個人利益為參照。他淋漓盡致地、真誠地、無情地解剖自己,審視社會,表現了堅強的勇敢進擊的勇氣,實在令人欽佩!汪曾祺在《責任應該由我們擔起》發言中稱巴老“始終是一個痛苦的流血的靈魂”。與那些文過飾非的人不同,他對“文革”的反思,是把自己看作“債主”,自我解剖達到了近乎殘酷的程度。同時,又能超越苦難,恢復自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正是巴老了不起的心靈歷程!諶容在《衹因為是真話》發言中對此深有同感。她說,儘管從小就受“講真話”的教導,但是說來容易做到難。巴老這幾年總講“我有話要說”,“我欠債要還”,他的五本《隨想錄》交給我們如何做一個講真話的拿筆桿的人。諶容說:“《隨想錄》這一百多篇仿佛是信手寫來的散文,之所以稱得起是文學精品和歷史文獻,我以為全在於作者講的是真話。巴老把《隨想錄》第三集題名為《真話集》,其實,真話正是貫穿於五本隨想錄的總主題。”
  張潔在《舊勢力、舊制度的無畏的批判者》發言中說,巴老的自然年齡雖然老了,但他的社會年齡永遠不會老。他一直是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批判者,比我們更敏銳,更堅决,更徹底。在他面前,任何“玩文學”的人都會感到慚愧!
  王蒙在《最誠懇的呼號》發言中說,由此想及文學該不該揭露“文革”和“社會傷疤”的問題。他說,有人反對揭瘡疤,還有人總願意樹立受苦不訴苦的“偉大”人物,似乎這纔是對國傢、對事業的最好愛護方法。但是,瘡疤並不是巴金們製造的。巴老是從自己“還債”說起,反映了一個正直公民和作傢對國傢、對歷史的責任。巴老揭疤意在治愈病體。《隨想錄》以最誠懇的呼號,籲請人們負責任地對待歷史和國傢。如果人人如此,國傢就有希望。
  巴金作品研究者李存光在《巴金文學道路上又一座豐碑》中認為,《隨想錄》是巴金五十年代以來最有價值的代表作。它對於新時期思想文化建設的貢獻,在於呼出了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探求真理的心聲,並且及時地提出和回答了許多需要以相當勇氣面對的問題。劉再復認為,《隨想錄》記錄了整整一個時代,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是魯迅之後,代表民族最高道義和良知的散文。與盧梭不同,巴金是與時代共懺悔的。《隨想錄》在文學史的里程碑意義主要有三,即:標志着新時期文學結束了誇飾時代,進入了說真話的時代;標志着文學自我審判和懺悔的時代的開始;也標志着文學真正進入了關心人、尊重人的時代。貫穿巴老《隨想錄》的,正是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文匯出版社
初看巴金四次文代會期間(1)四次文代會期間(2)四次文代會期間(3)
懷念老捨(1)懷念老捨(2)懷念老捨(3)在寓所驚悉茅盾逝世
“我一生的責任編輯”(1)“我一生的責任編輯”(2)“我一生的責任編輯”(3)冰心:巴金這個人……(1)
冰心:巴金這個人……(2)冰心:巴金這個人……(3)冰心:巴金這個人……(4)與瀋從文最後晤面(1)
與瀋從文最後晤面(2)與瀋從文最後晤面(3)巴金與《文藝報》(1)巴金與《文藝報》(2)
巴金與《文藝報》(3)巴金與《文藝報》(4)巴金與《文藝報》(5)《收穫》在京座談會(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