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讲义 》
八佾第三(5)
李里 Li Li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读dì,是天子祭祀历代祖宗的大礼;“灌”,是这个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时第一次向太祖亡灵献酒的仪式。在灌的时候,君臣一片肃穆,把酒洒到地上。“既灌”就是行完了灌礼。孔子说从把酒洒了以后的其他礼节,我就不想再看了。孔子说这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大家已经没有祭祀那种虔诚之心了,所以这种祭祀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要补充讲一下周朝的历史。周朝建立天下不久,周武王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只有八岁,八岁怎么治理天下呢?周武王去世前就命周公做摄政王,辅佐成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周武王叫姬发,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叫姬昌。周公辅佐成王八年,期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成王长大主政,觉得摄政王叔叔周公对周朝的功绩太大了,及周公离世,就赐鲁国天子之祭,可以在鲁国的周公庙举行禘这种祭祀典礼。鲁国是周武王赐给周公的封地,是一个诸侯国。而诸侯国只能供奉本国的创始人,就鲁国来说就是只能供奉周公,不能够供奉周文王,可是因为周公的功绩大,所以成王就允许鲁国禘于周公庙,以周文王为始祖,但以周公配飨。这种做法已经是非礼,但是由于是成王对周公的褒奖,故孔子参加了这个仪式,但是这种祭祀应该严肃、庄重,而你们在祭祀的时候还吊儿郎当的,没有诚意,所以孔子说我不想再看了。孔子一心想正礼乐,他想恢复夏朝的礼仪制度,但夏朝的制度已无法考证了;他想恢复商朝的礼仪制度,但商朝的制度也无法考证了。本来鲁国保存了周朝全部的礼仪制度,可是鲁国也已经礼乐混乱了,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这是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古礼不存的现状的深沉哀叹。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这个禘礼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就说不知道。孔子怎么会不知呢,他是礼学专家,他应该很清楚,可他为什么要说他不知呢?因为,禘是天子之礼,知道这个礼的人就能怎么样呢?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知道禘这种礼仪的人,他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易如反掌。易如反掌这个词就出自这里。“示”,放置、展示,“斯”,这,指手掌。真正知道禘礼意义的人,治理天下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啊。禘礼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诚敬,因为天子在祭祀祖宗的时候,是应该十分庄严肃穆怀有诚敬之心的。儒家的核心就是要正人心,你要使天下老百姓都能治理的话,你自己要先有这颗诚敬之心。就像做老师的,你要使学生学好,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老师都昏二昏三,学生就更昏。要正人就要先正己,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风气,抖擞的精神面貌,可是老师在上边都阴死倒阳的,讲一讲的要睡着了,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你要学生精神好,首先老师精神要好。儒家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统治天下的话,你首先要懂祭祀的礼,要使老百姓民风淳朴,首先你天子的心就要正。如果天子祭祀的礼都搞不好,那天下就治不好,如果你把禘礼搞好了,那么天下自然就好治理了,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认为礼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就是祭拜祖先的时候,好像你死去的亲人就在你的面前(这样你就会更诚敬)。有些人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一边烧香,一边有说有笑,这怎么行呢?“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的时候,好像鬼神就在你面前一样。比如说,课堂上老师在和不在肯定不一样,有老师在这里大家就鸦雀无声,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家就比较轻松,说说笑笑。如师在,就是说你们在教室的时候,好像老师就在你们面前一样,是同理。“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的话,就不如不祭。比如说祭祀这一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到场,我就派一个人去祭。孔子说,我不能亲自去祭祀的话,就不能真正地表达我的诚敬之心,因为我祭祀的时候是如同我的祖先都在我的面前,而代替我去祭祀的人,他肯定不能像我那样诚敬。所以我与其派人去,不如不去。孔子的意思是说,你都派一个人去了,你的心多不诚啊。再大的事有祭祀重要吗?你真正有诚敬之心的话,不管有什么大的事,都可以推掉来参加祭祀。这实际还是讲的礼的核心是诚敬,无诚敬则无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 | 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 | 序三 读《〈论语〉讲义》 | 序论(1) | 序论(2) | 序论(3) | 学而第一(1) | 学而第一(2) | 学而第一(3) | 学而第一(4) | 学而第一(5) | 学而第一(6) | 学而第一(7) | 学而第一(8) | 学而第一(9) | 学而第一(10) | 学而第一(11) | 学而第一(12) | 学而第一(13) | 学而第一(14) | 为政第二(1) | 为政第二(2) | 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