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遼史   》 捲三十九·志第九      脫脫 Tuo Tuo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虞為營州,夏屬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為遼西。漢為新安平縣。漢末步奚居之,幅員千裏,多大山深𠔌,阻險足以自固。魏武北徵,縱兵大戰,降者二十餘萬,去之鬆漠。其後拓拔氏乘遼建牙於此,當饒樂河水之南,溫渝河水之北。唐太宗伐高麗,駐蹕於此。部帥蘇支從徵有功。奚長可度率衆內附,為置饒樂都督府。鹹通以後,契丹始大,奚族不敢復抗。太祖建國,舉族臣屬。聖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濱,南望雲氣,有郛郭樓闕之狀,因議建都。擇良工於燕、薊,董役二歲,郛郭、宮掖、樓閣、府庫、市肆、廊廡,擬神都之製。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戶,號曰中京,府曰大定。
  
  皇城中有祖廟,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濕,多鑿井泄之,人以為便。大同驛以待宋使,朝天館待新羅使,來賓館待夏使。有七金山、馬盂山、雙山、鬆山、土河。
  
  統州十、縣九:
  
  大定縣。白霫故地。以諸國俘戶居之。
  
  長興縣。本漢賓從縣。以諸部人居之。
  
  富庶縣。本漢新安平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勸農縣。本漢賓從縣地。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文定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升平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歸化縣。本漢柳城縣地。
  
  神水縣。本漢徒河縣地。開泰二年置。
  
  金源縣。本唐青山縣境。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恩州,懷德軍,下,刺史。本漢新安平縣地。太宗建州。開泰中,以渤海戶實之。初隸永興宮,後屬中京。統縣一:
  
  恩化縣。開泰中渤海人戶置。
  
  惠州,惠和軍,中,刺史。本唐歸義州地。太祖俘漢民數百戶兔麛山下,創城居之,置州。屬中京。統縣一:
  
  惠和縣。聖宗遷上京惠州民,括諸宮院落帳戶置。
  
  高州,觀察。唐信州之地。萬歲通天元年,以契丹室活部置。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以俘戶置高州。有平頂山、灤河。屬中京。統縣一:
  
  三韓縣。辰韓為扶餘,弁韓為新羅,馬韓為高麗。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俘三國之遺人置縣。戶五千。
  
  武安州,觀察。唐沃州地。太祖俘漢民居木葉山下,因建城以遷之,號杏堝新城。復以遼西戶益之,更曰新州。統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後升。有黃柏嶺、裊羅水、個沒裏水。屬中京。統縣一:
  
  沃野縣。
  
  利州,中,觀察。本中京阜俗縣。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開泰元年升。屬中京。統縣一:
  
  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隸彰愍宮,更隸中京。後置州,仍屬中京。
  
  榆州,高平軍,下,刺史。本漢臨渝縣地,後隸右北平驪城縣。唐載初二年,析慎州置黎州,處靺鞨部落,後為奚人所據。太宗南徵,橫帳解裏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中沒入。屬中京。統縣二:
  
  和衆縣。本新黎縣地。
  
  永和縣。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有鬆亭關、神山、九宮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屬中京。統縣二:
  
  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灤河縣。本漢徐無縣地。屬永興宮。
  
  北安州,興化軍,上,刺史。本漢女祁縣地,屬上𠔌郡。晉為馮跋所據。唐為奚王府西省地。聖宗以漢戶置北安州。屬中京。統縣一:
  
  興化縣。本漢且居縣地。
  
  潭州,廣潤軍,下,刺史。本中京之竜山縣,開泰中置州,仍屬中京。統縣一:
  
  竜山縣。本漢交黎縣地。開泰二年以習傢寨置。
  
  鬆山州,勝安軍,下,刺史。開泰中置。統和八年省,復置。屬中京。統縣一:
  
  鬆山縣。本漢文成縣地。邊鬆漠,商賈會衝。開泰二年置縣。有鬆山川。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至望京館。五十裏至順州。七十裏至檀州,漸入山。五十裏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澱。自此入山,詰麯登陟,無復裏堠,但以馬行記日,約其裏數。九十裏至古北口,兩傍峻崖,僅容車軌。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裏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裏至臥如來館。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又過摸鬥嶺,一名渡雲嶺,芹菜嶺,七十裏至柳河館。鬆亭嶺甚險峻,七十裏至打造部落館。東南行五十裏至牛山館。八十裏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裏至鐵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裏至富𠔌館。八十裏至通天館。二十裏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圓纔四裏許。門但重屋,無築闍之製。南門曰朱夏,門內通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門正北曰陽德、閶闔。城內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古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鬆鬱然,深𠔌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多青羊黃豕。
  
  成州,興府軍,節度。晉國長公主以媵戶置,軍曰長慶,隸上京。復改軍名。統縣一:
  
  同昌縣。
  
  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竜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竜城,構宮廟,改柳城為竜城縣,遂遷都,號曰和竜宮。慕容垂復居焉,後為馮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神竜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製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製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竜峪、神射泉、小靈河。統州二、縣四:
  
  興中縣。本漢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丘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隸中京,後屬。
  
  閭山縣。本漢且慮縣。開泰二年以羅傢軍置。隸中京,後屬。
  
  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縣一:
  
  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竜山徒河境戶置。初隸幹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
  
  黔州,阜昌軍,下,刺史。本漢遼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戶居之,隸黑水河提轄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漢戶益之。初隸永興宮,更隸中京,後置府,來屬。統縣一:
  
  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宜州,崇義軍,上,節度。本遼西纍縣地。東丹王每秋畋於此。興宗以定州俘戶建州。有墳山,鬆柏連亙百餘裏,禁樵采;凌河,纍石為堤。隸積慶宮。統縣二:
  
  弘政縣。世宗以定州俘戶置。民工織紝,多技巧。
  
  聞義縣。世宗置。初隸海北州,後來屬。
  
  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皝置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鬍僧山、小鬍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隸弘義宮。統州一、縣二:
  
  永樂縣。
  
  安昌縣。
  
  岩州,保肅軍,下,刺史。本漢海陽縣地。太祖平渤海,遷漢戶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焉。隸弘義宮,來屬。統縣一:
  
  興城縣。
  
  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隸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統縣三:
  
  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
  
  鹹康縣。
  
  宜民縣。統和中置。
  
  建州,保靜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漢幹佑元年,故石晉太後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裏給地五十頃,營構房室,創立宗廟。州在靈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唐崇州故城。初名武寧軍,隸永興宮,後屬敦睦宮。統縣二:
  
  永霸縣。
  
  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來州,歸德軍,下,節度。聖宗以女直五部歲饑來歸,置州居之。初刺史,後升。隸永興宮。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統州二、縣一:
  
  來賓縣。本唐來遠縣地。
  
  隰州,平海軍,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寧縣。聖宗括帳戶遷信州,大雪不能進,建城於此,置焉。隸興聖宮,來屬。統縣一:
  
  海濱縣。本漢縣。瀕海,地多鹼鹵,置????場於此。
  
  遷州,興善軍,下,刺史。本漢陽樂縣地。聖宗平大延琳,遷歸州民置,來屬。有箭笴山。統縣一:
  
  遷民縣。
  
  潤州,海陽軍,下,刺史。聖宗平大延琳,遷寧州之民居此,置州。統縣一:
  
  海陽縣。本漢陽樂縣地,遷潤州,本東京城內渤海民戶,因叛移於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捲一·本紀第一捲二·本紀第二捲三·本紀第三
捲四·本紀第四捲五·本紀第五捲六·本紀第六
捲七·本紀第七捲八·本紀第八捲九·本紀第九
捲十·本紀第十捲十一·本紀第十一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捲十四·本紀第十四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捲十七·本紀第十七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捲二十·本紀第二十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