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7.????路(下)(4)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有何氏裏門堂,整座建築樓軒相連,廊廡回環,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原廳堂正中懸挂一塊鑲貼真金的“大學士”匾,現今何氏傢族還珍藏着清代大學士頂冠與服飾。
還有長門堂,兩個方形天井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長方形天井,稱為長門堂,又叫大門堂。長門堂正堂太師壁上端挂着一塊匾,貼金的“貽厚堂”三個大字,依然閃閃發光,顯得蒼勁有力。匾落款為“桐城張若震題”,時間為雍正壬子(1732)孟夏月,是當時安徽桐城著名學者張若震對主人道德文章的高度贊美。挂在正堂門楣上的匾上寫着“洛社名高”,洛社是歷史上“洛學”的一種學術組織。
皤灘古鎮因食????貿易而繁華。自民國初期皤灘古街逐漸蕭條,但主體建築與結構卻保持完好,它讓人們不斷回味那已經成為歷史的往事。
永州古道運????人
湖南永州有古道三種,即嶠道、驛道、????道,規格有區別,用途也各不相同。
嶠道最早是秦王朝軍隊為攻打百越而修築的山丘區標準馬車道,有一條是自祁東入境,經祁陽、冷水灘、芝山、雙牌、道縣、江華,至廣西梧州,這是古代的國道。驛道也是官道,用於傳遞政令、軍報,境內驛道代有興廢。????道則起於民間,主要是????商????販年深日久販????踩踏出來的。
宋代永州一帶“例食淮????”。因永州地接嶺南,與粵????産地相近,所以有不少人間道私運粵????。到熙寧初,江西虔州(今南昌地區)也有人取道永州入連州盜販粵????。日久天長,便形成隱蔽便捷的蜿蜒於崇山峻嶺間的????道。
元、明、清三代,或因戰爭梗阻水道,????道不通,或因????船在江湖間延遲不繼,永州境內幾度改食淮????為粵????。往廣東連州、仁化等地運????的人,以永州所轄各縣為多,沿途多有專事販????的私商和專為客房運送????包的棧行。於是不斷拓整路面,修溝排水,置亭憩息,一條專用的????道出現了。
永州????道多用青石板鋪成,路寬1.5~2米。????道的走嚮是由府城東門出發,經菱角塘、鏟子坪、大麻江、侯坪、清水橋、柏傢坪、禾亭圩、蔣金田洞、藍山縣城、貓仔衝、南風坳、鈎挂嶺,至廣東連州。
永州????道全程長275公裏,挑運食????行走時間為1個月左右。永州府所屬各州縣運銷粵????,都有捷徑與????道相接。農閑時,常有數百人穿行????道,最多一次曾達3000餘人,這是多麽浩蕩的一支商隊!
幾年前,一個古代巨型石秤砣,在永州西南的廣西興安縣古靈渠邊古代三裏陡屯????碼頭附近的淤泥中出土。三裏陡一直是湘桂官道上的一個重要????埠,南往北運的食????要在這裏換船、驗秤,石秤砣正是古時稱量官????重量所用。三裏陡有倉庫、埠頭,紅火的????業交易使靈渠的水運相當繁忙。
興安三裏陡屯????碼頭髮現的巨型石製秤砣,表面部分已風化,砣的底部直徑44釐米,高40釐米,上刻有“兩廣□□運使司較準秦發石□□潮館秤□□壹佰伍拾叁斤捌兩□□十六年正月□□□日”。這應當是清朝政府兩廣都????運使司專門頒發給地方????運部門的衡器,衹可惜一些文字模糊不清,不能確切地知道它出自哪一代。
石秤砣標重153斤有餘,實重達105公斤。3.5公斤的標準秤砣可稱100公斤的物品,而這個石砣應當可稱起3~5噸的物品。
粵東古????鎮
在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新近發現四塊清朝時期的石碑,記錄了三河鎮鮮為人知的清朝重要????運樞紐的歷史,一個當年連接潮汕平原、梅州、福建、江西等地的古老????鎮。
三河鎮一位收藏愛好者傢中,有四塊塵封多年的石碑,分別為雍正十三年(1735)竪立的“碼頭功德碑”、乾隆五十七(1792)年竪立的“奉憲示禁碑”、鹹豐七年(1859)竪立的“奉憲禁封哨馬舡告示碑”及一塊告誡????商們行善戒貪的石碑。“碼頭功德碑”記載了雍正年間當地????務官員率鄉人督理、修建碼頭功德一事。“奉憲禁封哨馬舡告示碑”是當地“兩廣都????運使司潮、嘉、汀、贛分司”發佈的告示,嚴禁????務官吏藉機勒索過往????船????商。“奉憲示禁碑”則明確規定,潮州至三河船行十天左右,如若延誤,超期者將處以罰款。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