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親張恨水 》
第39節:創辦《南京人報》(4)
張伍 Zhang Wu
了劍仙口裏的一道白光,因此惹下大禍。這種人雖是可憐,也非不可教。所以二三百年的武俠小說執筆人,若有今日先進文藝傢的思想,我敢誇大一點,那會賽過許多許多平民讀本的能力。可惜是恰恰站在反面。
總括的來說,武俠小說,除了一部分暴露的尚有可取外,對於觀衆是有毒害的。自然,這類小說,還是下層社會所愛好,假如我們不能將武俠小說拉雜摧燒的話,這倒還是談民衆教育的一個問題。
這一主張和觀點,父親還在多篇文章中多次談論過,正是基於這樣的見解,父親很想做個實驗,把武俠小說來個改造。早在1928年,父親就寫了一部《劍膽琴心》,連載於北平《新晨報》。《南京晚報》轉載時,易名為《世外群竜傳》。這部書的故事,並非嚮壁虛構,乃是根據曾祖、祖父口述的見聞及傳說,加以藝術提煉,創作而成,書中描寫了洪秀全失敗後,散落於江湖的太平天國將領的軼聞故事,這部書雖然多次被轉載,也曾出過單行本,但並沒有引起強烈的反響。
《中原豪俠傳》是父親的第二次反串,這一次反響強烈,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父親西北遊時,途經河南,他親眼看到那裏紅槍會、民團等地方武裝極多,認為這也是可以用來抗日救國的武裝力量,應當教育他們愛國,“必須灌輸民族意識,教以大忠大義”(《中原豪俠傳》序)。為了宣傳抗日,父親就以河南義士王天縱在其曉明大義的妻子鼓勵下,毅然决然地參加了辛亥革命的事跡為素材,刻畫了一批愛國愛民的“義士”,如秦平生、鬱必來、馬老師、馮四爺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在這部國術小說裏,絶沒有那種“口吐白光,飛劍斬人頭於千裏之外”荒誕不經的寫法,而這也是父親極其反感的事。《中原豪俠傳》雖然也寫了一些武術超群,身懷絶技的義士,但他們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這些武技也不是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刀槍不入,超乎現實之外的“半仙之體”。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在小說中強烈地體現了民族愛國主義,把武俠小說仇殺毆鬥的門戶打殺,上升到愛國革命的主題上。所以這部書一出,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中原豪俠傳》曾於1944年由“萬象周刊”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父親在自序中把書的立意及經過說得相當清楚,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中原豪俠傳》一書,傢中原有一藏本,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知去嚮,下落不明。“文革”結束後,我多方尋覓此書,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首都圖書館有一孤本,我請人把它抄寫下來,收入《張恨水全集》。
父親主辦的《南京人報》非常有特色,它的文章短小精悍,極富濃郁的南京地方色彩,尤其是副刊,生動活潑,從版面到內容,讓人一看就不能釋手,稱得上是既新穎又雋永。張友鸞叔在“文化大革命”後期,把珍藏的一捲《南京人報》合訂本送給了我,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恰恰是創刊期的合訂本,我如獲至寶,閑暇下來,就捧讀一遍,猶為愛讀父親主編的《南華經》,我在上面讀到了不少父親寫的詩、詞、小品、散文,更為難得的是,我在《南華經》上,拜讀到了母親用“南女士”署名的散文,篇名可能叫《夜歸》,因年代久遠,記憶可能有誤,但因為文章寫得情意真摯,故而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文章大意是說,父親業新聞記者,要工作到深夜,才能歸傢,母親怕父親夜深歸來,又纍又乏,還要料理夜宵等瑣事,所以便把夜點事先準備好,並烹好香茗,在燈下夜課,等待深夜歸來的父親,父親為此深深感動,他在後來悼念母親的詩中,還帶着感激和深厚的情意來緬懷這段往事:不辨啼痕與血痕,相傳一點入詩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1) | 第3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2) | 第4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1) | 第5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2) | 第6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3) | 第7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1) | 第8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2) | 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 第10節:青年時代的摯友(2) | 第11節:青年時代的摯友(3) | 第12節:青年時代的摯友(4) | 第13節:主編《夜光》與《明珠》(1) | 第14節:主編《夜光》與《明珠》(2) | 第15節:主編《夜光》與《明珠》(3) | 第16節:《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節:《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節:《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節:民國的“《紅樓夢》”(1) | 第20節:民國的“《紅樓夢》”(2) | 第21節:民國的“《紅樓夢》”(3) | 第22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1) | 第23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2) | 第24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