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39節:論書隨筆(3)
啓功 Qi Gong
從這些測量過程中發現以下四點:
一、字中有四個小聚點,成一小方格。
通用習字的九宮格或米字格並不準確,因為字的聚處並不在中心一點或一處,而是在距離中心不遠的四角處。回憶幼年寫九宮格、米字格紙時,一行三字的,常常第一字腳伸到第二格中,逼得第二字腳更多地伸入第三格中,於是第三字的下半衹好寫到格外,為這常受老師的指責。現在知道字的聚處不在"中心"處,再拿每串三大格的紙寫字,就不致往下遞相侵占了。
這種距離中心不遠的四個聚處是:
A、B、C、D是四個聚處,當然寫字不同機械製圖,不需要那麽精確。在它的聚處範圍中,即可看出效果。(附圖一)
從A到上框或左框是五,從A到下框或右框是八。其餘可以類推。這種五比八,若往細裏分,即是0.382:0.618,無論叫什麽"黃金律","黃金率","黃金分割法","優選法",都是這個而已矣。須加說明的是,在測量過程中,碑帖上的字大小並不一律,當時衹把聚點和邊框的距離的實際數字記下來,然後換算它們的比例。例如甲帖中某字,A處到上框是x,A處到下框是Y,即列成:
X:Y=5:8(或用0.382:0.618)
如果外項大於內項的,這個字便舒展好看,反之,便有長身短腿之感。也曾把帖字各按十三格分劃後再看,更為清楚。
這個方形外框,並非任何字都可撐滿的,如"一"、如""、如"口"、如"戈",等等,即屬偏缺不滿框格的,它是字形構造的先天特點。在人為的藝術處理上,寫時也可近邊框處略留餘地。再細量古碑,有的幾乎似有雙重方框的(並非石上果有雙重方框痕跡,衹是從字的距離看去),似是:(附圖二、三)
也就是把那個中心四小聚處的小格再往中上或左上移些去寫,或說大外框外再套兩面或三面的一層外框,這在北朝碑中比較常見,若唐代顔真卿的《傢廟碑》,把字撐滿每格,於是擁擠迫塞,看着使人透不過氣來。
這種格中寫的字,可舉幾例:
大字的"一",至少挂住A處。"丿"至少通過A處,或還通過B處。" "自A處通過D處。(附圖四)
戈字"一"通過A處," "通過A、D二處,"丿"交叉在D處,右上補一個點。(附圖五)
江字上一"、"A處去," "C處去,"二"分別靠近B、D。小"|",上接近B下接D。(附圖六)
口,無可接觸交叉處,但在不失口字的特點(比"曰"字小些、比"日"字短些)前提下,包圍靠近小方格的四周。(附圖七)
"一"字在大格中的位置,總宜挂上A處。(附圖八)
其它的字,有不具備交叉或攢聚處的,也可用五比八的分割,或"圖一"的中心小格"3",放在帖字上看,便易抓住此字的特徵或要點。筆劃的嚮外伸延處,要看每筆外嚮的末梢,嚮什麽方向伸延,它們的距離疏密是如何分佈,也是結字方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各筆之間,先緊後鬆。
如"三",上二橫較近,下一橫較遠,如"三"便好看。反之,如口"一",便不好看。其它如"川"、"氵"、"彡"都是如此。若在某字中部,如"日"、"目"裏邊兩個或三個白空,也宜愈下愈寬些,反之便不好看。此理可包括前條所談的一字各筆嚮外伸延所呈現的角度。如果上方、左方的距離寬,下方、右方的距離窄,就不好看。如"米"字。
1、2小於3、4,3、4小於5、6,5、6又小於7、8。如果反過來寫,效果是不問可知的了。(附圖九)
又字中的部件,也常靠上靠左,例如"國","玉"在"口"中,偏左偏上。如果偏靠右下,它的效果也是不問可知的。(附圖十)
三、沒有真正的"橫平竪直"。
根據用坐標小格測定,沒有真正死平死直的筆劃,劃中都有些彎麯,橫劃都有些斜上。這大約是人用右手執筆的原因。鉛字模比較方板,但試把報紙上鉛字翻過來映着光看,它的橫劃,都有些微嚮字的右上方斜去的情況。在右端上邊還加一個黑三角"一"(附圖十一)。給人的視覺上更覺得右上方是軌道的去嚮。鉛筆的竪筆,都在上下兩端有個斜缺處"|"(附圖十四),心憑暗示了竪筆不是死直的,實際手寫時,橫有"~" "∽"勢(附圖十二、十三),竪有" " "S"勢(附圖十五、十六),前人常說"一波(捺)三折",其實何止波筆,每筆都不例外,衹是有較顯較隱罷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